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年客运32亿人次 北京成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城涧
时间:
2014-7-2 17:31
标题:
年客运32亿人次 北京成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
6月27日,第二届圆明园论坛暨首都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城市交通为主题,来自北京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围绕轨道交通高密度客流演化机理及其管控策略、天气对交通的影响、智能交通管控、公共交通信息服务、车联网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等关系城市交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核心议题进行汇报、研讨。
孙立山: 轨道交通高密度客流演化机理
以“一个男子从地铁车厢里出来又被挤上去,地铁口堵得水泄不通”的央视画面开篇,北京地铁高密度客流的现实处境一览无遗。在深入了解、分析高密度客流行为的基础上,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进行有效管控,让北京地铁不再“每天上演动作大片”。这是北京工业大学孙立山副教授所致力的研究课题。
2013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年客运量首次突破32亿人次,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快速增长的客运量给北京地铁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客流组织管控压力。在地铁车厢出入口、楼梯、列车等候区、车厢内、大厅等区域,客流密集高峰现象频繁发生,不仅严重降低了乘客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还存在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重大安全隐患。孙立山副教授指出,通过分析客流行为规律,有望预测地铁客流量,并对其进行有效管控。
针对高密度客流中的乘客个体具有步幅散乱、速度突变、路径选择多样化等特点,孙立山通过构建无网格连续数值模型作为客流交织现象数值分析的基础模型,开发出了适用于高密度交织客流的数值模拟平台,并应用于北京市东直门客运枢纽的换乘量分布预测之中,效果良好,较好地解决了枢纽的换乘量分布预测问题,给出了指标潜在优化百分比,为枢纽运营管理者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枢纽运营效率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
交通运输部副司长洪晓枫在充分肯定了孙立山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后,还提出应深入分析造成高密度客流非正常状态产生的背后缘由——“地铁为何那么挤?”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则给孙教授提出了宝贵意见,认为“客流数据采集应采取多种方式,研究问题应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
宋国华:天气对交通运行的影响不可忽略
众所周知,天气状况的变化对交通运行的影响不可忽略,但如何将天气因素的影响进行科学量化和测定。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的宋国华副教授详尽解答。
宋国华利用收集的交通流量数据对降雨影响下各等级道路的流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若高峰时段降雨,快速路、主干路和次支路流量分别下降约8%、5% 和16%;而在降雨后,快速路与主干路流量均有所升高。他还描述了降雪对路网速度的影响规律,对降雪天气进行了类型划分,如在高峰时段,随降雪强度的增加,路网速度下降5% 到18%。宋国华的研究,对于应对天气的不利影响和提高交通稳定性都具有重大意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针对雨雪等恶劣天气提前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从而保障城市交通高效运行。
王力:走出智能交通管控的“战国时代”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需求急剧变化。以北京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底,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20万辆,然而相配套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管控的核心,建设周期漫长、普遍存在新旧多元系统并存的问题。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王力副教授对“大城市道路交通异构信号系统融合与切换控制”的汇报,将论坛研讨引上了**。
王力指出,新的交通需求对交通管控的理念、模式等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在异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融合与交互技术、大规模路网一体化管控技术等方面亟待攻克。为此,他开展了“城市道路交通异构信号系统融合与切换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完成了“北京市道路交通综合管控平台”的研制。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中,覆盖北京中心市区1300多个路口,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已在大连、厦门等地进行了推广。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王笑京副理事长点评说,交通拥堵的问题不仅要依靠智能交通的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交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物理设施和边界。
刘冬梅:身边的实时公共交通信息服务
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城市公交领域成为交通运输部接手行业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工作面临挑战。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公交行业的管理与服务,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自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刘冬梅致力于重构一套完整的公交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体系。
刘冬梅的项目从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需求入手,设计各级业务平台功能,明确数据采集体系,制定车载设备要求、平台功能要求、平台与车载通信协议、公交车辆调度用CAN总线数据标准等系列标准,利用IC卡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覆盖公交行业的数据采集与应用体系。
田大新:车联网让汽车能交流、会思考
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依靠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单从道路和车辆的角度考虑,很难解决近年来不断恶化的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智能交通发展过程中,多学科知识、技术体系之间的融合产生的交叉技术层出不穷,车联网技术作为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研究的新热点。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田大新副教授关于“车联网”的研究汇报成为本次论坛的压轴之作。
车联网是以“车”为节点和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将获取的信息连接到业务应用平台加以管理、分析和深度挖掘并提供包括交通管理、用户安全以及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信息系统,以显著提升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和污染。田大新针对车联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网络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一套车路无线通信网络测试系统。
针对田大新提出的“首先在中关村建立一个车联网试范点”的希冀,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做了积极的回应。洪晓枫司长充分肯定了“车联网”必将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政府已加大对车联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并允许市场准入,与政府合力推进车联网产业的全面发展。李晓松主任则直言:“能不能在中关村成功建立首个车联网试点,就看你们的本事!”
作者:
午饭
时间:
2014-7-2 18:14
本帖最后由 午饭 于 2014-7-2 18:21 编辑
最个鸟儿啊~最能吹鸟儿逼差不多~显然没算日本的JR 和私铁北京这算法是只算运营商名称是地铁公司(比如同样在东京,东京都交通局和东京地铁公司算,京急公司不算)的,那不扯淡么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