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收集世界各地的双铰图片啦!~\(≧▽≦)/~ 大家一起开开眼 [打印本页]

作者: ylt    时间: 2012-2-24 10:13
标题: 收集世界各地的双铰图片啦!~\(≧▽≦)/~ 大家一起开开眼
本帖最后由 ylt 于 2012-5-17 15:44 编辑

最近百路佳让我重新关注起了双铰接客车,那不如发动群众力量一起搜集一下双铰客车的图片啦!大家一起开开眼!
期待中国相关法规出台,让这样的大家伙能上路跑起来


No.1  首先出场,百路佳27米 实力的象征 据说是世界最长了[attach]746993[/attach]

No.2  早在07年 杭州就试跑过25米青年BRT,不知现在还有么?[attach]746995[/attach]

No.3   宇通随后跟进,不仅仅子弹头,而且驾驶区位于车前部中央,真的像是开火车[attach]746994[/attach]

No.4    双绞客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下面这款车的身上,沈阳制造,详细资料暂时没有~期待大家补充[attach]746996[/attach]
作者: ylt    时间: 2012-2-24 10:14
本帖最后由 ylt 于 2012-2-24 10:21 编辑

继续国外的,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期待大家共同补充哦~~~

No.5  New Agg 300
[attach]747002[/attach]

No.6  Volvo B12MA   27.2米 真正的世界最长
[attach]747001[/attach]
[attach]747003[/attach]
作者: ylt    时间: 2012-2-24 10:43
No.7  这只是一个车模 实物我没有找到,如果真有实车 这个应该是黄海某款车和百路佳27米双绞的原型了
[attach]747005[/attach]

No.8  到底是双铰接客车牛 还是双层铰接客车牛???我看技术含量不分伯仲啊!
[attach]747006[/attach]

期待大家跟帖哦~~丰富我们的双铰图集~~~

作者: 414519659    时间: 2012-5-16 20: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ary_y    时间: 2012-5-16 23:41
ylt 发表于 2012-2-24 10:43
No.7  这只是一个车模 实物我没有找到,如果真有实车 这个应该是黄海某款车和百路佳27米双绞的原型了

[attach]777189[/attach]VDL Phileas 24m
作者: ylt    时间: 2012-5-17 10:15
gary_y 发表于 2012-5-16 23:41
VDL Phileas 24m

这这这 还真有啊!看来那个模型做的也还行,只是铰接不能动,当年200+就能收下,现在恐怕贵了……
这车样子很超前…………
作者: gary_y    时间: 2012-5-17 15:16
ylt 发表于 2012-5-17 10:15
这这这 还真有啊!看来那个模型做的也还行,只是铰接不能动,当年200+就能收下,现在恐怕贵了……
这车样 ...

这个模型是第一代产品,下图中是现行的第二代产品,分别有18米单铰和24米、26米双铰三个版本,图中是26米版[attach]777385[/attach][attach]777384[/attach][attach]777383[/attach]
作者: 南局小子    时间: 2012-5-17 15:42
南京百路佳???????????LZ,你没看见上面大大的江西吗?
作者: ylt    时间: 2012-5-17 15:43
gary_y 发表于 2012-5-17 15:16
这个模型是第一代产品,下图中是现行的第二代产品,分别有18米单铰和24米、26米双铰三个版本,图中是26米 ...

嗯 第二代这个脸比较好看了  这车8个轮子难道都是单胎??
作者: jngj4984    时间: 2012-5-21 07:26
好车啊 什么时候可以上路啊
作者: ylt    时间: 2012-5-21 14:00
jngj4984 发表于 2012-5-21 07:26
好车啊 什么时候可以上路啊

额……这需要时间了……
作者: aleax    时间: 2012-6-27 09:13
在中国应该开不动~~
作者: ylt    时间: 2012-6-27 13:59
aleax 发表于 2012-6-27 09:13
在中国应该开不动~~

长安街上绝对开得动 一般的brt道都没啥问题吧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