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846的小申沃是什么牌子的机器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_Zhu_Zhu    时间: 2012-6-30 22:53
标题: 846的小申沃是什么牌子的机器
本帖最后由 Xiao_Zhu_Zhu 于 2012-6-30 22:55 编辑

感觉它的机器声音很怪,有点像1路黄海那上柴的机器,但我不确定到底是上柴还是玉柴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2 13:33
天津的申沃基本属于比较低档的申沃申威系列,一般配国产锡柴或者玉柴机器。
作者: 1906    时间: 2012-7-3 08:20
嗯,是上柴的机器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3 08:57
1906 发表于 2012-7-3 08:20
嗯,是上柴的机器

电控机器吗?采用什么方式的电控?
作者: panli    时间: 2012-7-3 15:51
本帖最后由 panli 于 2012-7-3 15:52 编辑

天津的DD6109S24是YC6J210-30吧?还有CA的机器?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3 15:57
panli 发表于 2012-7-3 15:51
天津的DD6109S24是YC6J210-30吧?还有CA的机器?

我记得好像是玉林6G的高压单体泵机器。
作者: panli    时间: 2012-7-3 16:13
本帖最后由 panli 于 2012-7-3 16:13 编辑
阿彪 发表于 2012-7-3 15:57
我记得好像是玉林6G的高压单体泵机器。


859的6109我看铭牌是6J的,BK6110S是6G的
作者: Xiao_Zhu_Zhu    时间: 2012-7-3 20:05
1906 发表于 2012-7-3 08:20
嗯,是上柴的机器

上柴机器好吗?
作者: 打酱油的    时间: 2012-7-3 20:08
Xiao_Zhu_Zhu 发表于 2012-7-3 20:05
上柴机器好吗?

好不好关你P事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4 08:49
Xiao_Zhu_Zhu 发表于 2012-7-3 20:05
上柴机器好吗?

天津地区用的不算太多。听我一个干过维修的朋友说它的机械泵机器不错。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4 08:50
panli 发表于 2012-7-3 16:13
859的6109我看铭牌是6J的,BK6110S是6G的

6J是高压共轨机器,6G 2011年好像才改为高压共轨控制。
作者: panli    时间: 2012-7-4 11:34
阿彪 发表于 2012-7-4 08:50
6J是高压共轨机器,6G 2011年好像才改为高压共轨控制。

6110S的YC欧二改欧三了?我看起步还是冒烟,跟新车那会儿没什么区别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4 15:52
panli 发表于 2012-7-4 11:34
6110S的YC欧二改欧三了?我看起步还是冒烟,跟新车那会儿没什么区别

所谓的假欧3,通过加装一个EGR实现废气回流改善排放,但是仍然有低速喷射压力低的局限。所以会飚黑烟。
作者: Xiao_Zhu_Zhu    时间: 2012-7-4 20:19
阿彪 发表于 2012-7-4 08:50
6J是高压共轨机器,6G 2011年好像才改为高压共轨控制。

6A,6L表示什么?
作者: panli    时间: 2012-7-4 21:52
Xiao_Zhu_Zhu 发表于 2012-7-4 20:19
6A,6L表示什么?

6表示6缸机器,后面的字母是不同的系列,排量和功率都不同
作者: 打酱油的    时间: 2012-7-4 21:57
阿彪 发表于 2012-7-4 15:52
所谓的假欧3,通过加装一个EGR实现废气回流改善排放,但是仍然有低速喷射压力低的局限。所以会飚黑烟。

有哪几路车是假欧III?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5 08:42
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2-7-4 21:57
有哪几路车是假欧III?

记得以前的631杭州东风做过改装,变为假欧3,这车现在淘汰了。
作者: 阿彪    时间: 2012-7-5 08:44
Xiao_Zhu_Zhu 发表于 2012-7-4 20:19
6A,6L表示什么?

6是气缸数,字母代表排量,A是7.255L,L是8.424L,G是7.8L,后面三位数则是功率(以马力——就是匹表示),最后两位数是排放标准和电控形式。
作者: 我是公交车迷    时间: 2012-7-5 20:21
以前的翻新车都是假欧三吧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