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城涧 于 2014-7-10 18:06 编辑
北京地铁将要涨价,涨价的公开理由是减轻财政负担和缓解拥挤,但涨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对利益分配格局、出行方式、居住郊区化、郊区房价、道路拥堵状况产生影响。是否涨价应把各种影响都考虑在内,在综合权衡利弊后才能作出恰当抉择。 1、引起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 涨价的直接影响为财政补贴减少、居民支出增加,数额依赖于涨价幅度,但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中低收入上班族乘坐地铁的频次最高,是地铁低票价主要受益群体,受票价上涨的影响较大;离单位较近、未就业人员和高收入人群受影响较小。来京办事和旅游的外地人和外国人也会从低票价中受益,虽然单个人的受益量不大,但北京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每天的流动人口很多,因此这部分补贴还是占较大比重的。地铁涨价会使来京办事和旅游的成本小幅上升。 2、对缓解拥挤状况一定会有作用 提高地铁价格能否改善拥挤状况主要取决于需求是否有价格弹性。虽然有人认为在高峰时段乘坐北京地铁出行的人绝大多数为“刚需”,对价格变动不敏感,但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直感,没有得到数据验证。纵使为了去上班,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也是可选的,除了地铁,还有地面交通、驾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等多种方式。虽然选择出行方式不会仅考虑费用一个因素,还要考虑舒适度和耗费时间长短等因素,但费用还是很重要的。与其他方式相比,地铁具有速度较快、准时率高的优势,如果费用又很低,那么就会对其他出行方式形成大规模替代。自从执行公交低价政策以来,公交出行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上升,但所替代的主要是自行车出行,因此是把最环保的出行方式替代了。 在此之前,北京地铁有过三次涨价,对客流量均有影响。1991年票价从0.2元涨至0.5元后,年客流量下降了1000万人次。1996年北京地铁票价从0.5元调至2元,年客流量从1995年的5.58亿人次下降至4.44亿人次。2000年,票价涨至3元后,年客流量又有所下降。 既然涨价能够缓解拥挤状况,那么乘客也可以得到一定好处,乘地铁将会稍微舒适一点,这也可以算是阿Q精神吧。不过,确实我身边就有人希望地铁票价大涨,最好能涨到单程10元。有这样的好市民,北京市政府应该感到高兴,但人家也是有目的的,就是希望地铁不再那么拥挤。 3、对居住郊区化和郊区房价有负面影响 居住郊区化是全球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趋势,北京已经进入这一阶段,近十年在五环以外建造了大量的“睡城”。影响这一进程的因素众多,如房价房租的差异、通勤费用的高低、基础设施的差异和环境的差异等。地铁涨价不仅会使通勤费用上升,还会有通勤费用继续上升的预期。如果调整为国际通行的按里程收费,并同时采用高峰时段高票价,那么居住在远郊区的上班人群将面临通勤费用较高的问题,即使这次调价幅度不大或没有采用按里程收费,但预期会马上改变。随着通勤费用大幅上升或者预期大幅上升,在远郊区居住的吸引力就会下降,甚至还会对那里的房价产生影响。 4、会造成道路拥堵程度上升 2007年,地铁营运也存在财政负担重和过于拥挤的问题,但当时更加强调要“利用低价公共交通缓解道路拥堵”,因此决定把地铁票价从3元降至2元。然而,在低价公共交通实施多年后,道路拥堵没有缓解,但这不等于对缓解道路拥堵没有作用。若没有低价公共交通,自驾出行的占比应呈上升趋势。2007年和2013年,自驾出行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2.7%,占比基本上没有变化。当然,这不全是低价公共交通的作用,停车费上涨和汽车限购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地铁涨价后,要有缓解拥挤的作用,就必须要有人变换出行方式,因此地面公交客流量和自驾出行都会增加,两者都会使道路拥堵程度上升。 5、对改善经济效率的作用不大 城市交通采用低票价的做法比较普遍,但这种做法限制了竞争。没有竞争,技术进步就会动力不足,效率会难以提高,资源配置难以优化。虽然地铁涨价可以改善价格过低的状况,但难以提高到市场化定价的水平,因此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建设和营运,不可能引入竞争机制,对效率的影响不大,但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至少为市场化定价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