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市公交集团获悉,《蚌埠市公共交通规划》历经修改、征求意见等环节后,目前已经完成第三稿修改,预计将于年底全部完成。从基本定型的新版规划来看,蚌埠市在“十三五”期间将新开10条常规公交线路、2条BRT快速公交,优化调整27条线路。到2020年,包括胜利路在内,中心城区的淮上大道、涂山路等12条主干道基本实现电子站牌全覆盖;城市公交车保有量达到2100标台,比目前增加626标台。
目前蚌埠市主城区共有38条公交线路,线网里程436公里;公交车保有量为1474标台,其中主城区清洁能源公交车达到100%。2014年,蚌埠市在全省公共交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三。虽然较过去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但也存在线路重复行驶里程多、停车场站不足等问题。“有16条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超过1.6,也就意味着绕行距离过长,耗时费力。”市公交集团董事长洒宁介绍说,新版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优化线网结构,提高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为此,到规划末期的2020年,在新增10条常规线路之外,还将调整、优化27条线路,形成干线+支线的“分级成网”布局;并实现公交线路智能化调度率100%。在城市框架拉大、线路延长的趋势下,保证市民出行基本不换乘或只换乘一次公交,单程公交出行时间平均小于40分钟。更为重要的是,在坚持现有的票价优惠政策之外,正在考虑出台公交刷卡优惠换乘,继续保持公交出行的亲民价格。
从数字来看,到2020年蚌埠市公交车保有量将达到2100标台,比目前增加626标台;按照2020年城市人口140万计算,每万人公交车拥有率15标台,比现在增加2.5标台;线路里程560公里,比目前增加124公里;同时新建扩建公交场站18个,面积增加17万平方米。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蚌埠市公交线路站点500米覆盖率未来将达到95%以上。也就是说,未来公交布点更加密集,公交盲区将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在新版规划中,“快”是未来公交的发展方向之一。规划的2条BRT公交,其中一条从客运北站到新二中,全长14.9公里;一条由小黄山枢纽到高铁蚌埠南站,全长17.8公里。两条线路穿过东海大道和解放路,在光彩大市场附近区域呈十字形交叉,实现东西和南北主干道的联通。此外,规划中还明确,建设公交专用道或设置优先道100公里以上,并在交叉口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如此一来,高峰时段公交车的行驶也更为快速,“公交优先”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蚌埠市曾在2008年第一次编制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时隔7年,随着蚌埠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口不断增加,对公交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两版规划都由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承担,在规划思路上更加连贯、统一。”洒宁介绍说,年初启动修编工作后,东南大学成立专门的课题小组,对蚌埠市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并于6月形成初稿。此外,东南大学也是蚌埠市刚刚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单位。因此,新版公交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与城市总规的全面、无缝衔接。如此一来,公交与城市同步发展,既避免了提前建设造成的浪费,又能实时满足市民的需求。
采访中记者获悉,2018年将在蚌埠市举行的省运会,新版规划在城南片区预留了线路和空间。“公共交通在城市的发展中承担着基础性、先导性的角色。”课题小组组长、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陆建说,按照优化线网、方便出行,建设全天候、全覆盖公交体系的规划思路,蚌埠市的公交线路将在五年内延伸到怀远、凤阳、曹老集、马城和沫河口。在减少主城区重复里程行驶的同时,将更多运力投向城市周边,尤其是串联起工业园区,能更有效地发挥交通对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本次规划在修订之初,以及前两版初稿面世后,曾通过媒体专门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全市公交每天运送乘客50万人次,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为了更贴切乘客需求,规划结果也以乘客满意为检验标准。”市交通局综合运输科科长徐斌告诉记者,市民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公交热线接到了数以百计的电话和来信。其中很多细节成为规划的有益补充,比如市区内各个商业圈的公交连接,两站地区的公交线路优化、工业园区公交线路的设计等等。
采访中陆建也表示,在综合考虑了社会各界的建议后,规划也进行了微调。目前第三版规划稿已基本成型,将于近期召开专家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完善,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经市政府批准定稿后,会尽快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为乘客带来更快捷舒适的公交乘坐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