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条地铁纵横南北西东,28条地铁将如朝阳喷薄欲出。今天,地铁已经成为天津市国际化的标志和象征,拥有众多地铁线的天津,各区域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依赖地铁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产业迅速崛起,城市扩容,城市价值飙升……地铁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天津市。
谁又能想到,天津只有一条地铁的情景,而成就今日天津地铁四通八达,解决“世界性难题”,创建天津地铁奇迹的拓荒者,正是一群富有开拓精神的地铁人,田贵州就是其中的灵魂人物。近日,记者采访专访了田贵州,追忆了天津第二条地铁建设的辉煌篇章。
筚路蓝缕: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在天津市地铁1号线里,田贵州偶尔会看着飞驰而来的列车久久凝望。因为在这里,记录着他的一段**燃烧的岁月,这条地铁上,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
从成为地铁人的那天起,田贵州就坚持技术研发与创新,在地铁施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开我国既有线车站箱体结构改造方法先河,并实现成功运用;为天津地铁环控节能技术研究提供了先进可行的关键技术,引领我国地铁施工技术迈向世界领先水平。
十几年来,田贵州在地铁技术的创新之路上披荆斩棘,点燃了中国地铁建设历史上的一把把技术之火,开启了地铁建设的新时代。
天津地铁是继北京之后中国大城市中建成的第二条地铁,始建于1970年6月,1984年12月建成通车,2001年,天津市政府发吹响了扩延地铁一号线的号角。
2001年9月,田贵州第一次和地铁打开了交道,2002年1月起担任天津地铁1号线项目副经理。独立承担地铁1号线车站、停车场的建设。
由于1970年建成的地铁一号线既有线路建成距当时已逾20年,存在着标准低、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缺点,因此,对既有线路进行改造成为急于攻克的难题。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他参与了地铁1号线既有线车站箱体结构改造方法研究”课题,当时,国内还没有对既有线路车站和既有线路箱体进行改造可以借鉴的实际工程,国际上也罕见。田贵州通过多次验算箱体的强度,采用了特殊的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了新老线接口及如何利用既有线界安装设备等施工难题,为今后的地铁建设打通了技术道路。
“在天津地铁建设中,此项技术还是首次使用。此次改造工程将作为轨道交通开拓地下应用空间的先行者,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施工借鉴。”田贵州为记者介绍道。
凭着在建设理念、科技含量、投资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高超水平,2007年地铁一号线项目获得“海河杯”金奖;2008年地铁一号线工程又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锐意创新:多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天津地铁一号线为国内地铁扫除了技术性障碍,树立了典范,并开始形成了示范效应,是天津地铁的重要里程碑,带动了后来一批地铁的建设,引领国内地铁技术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谈起这段历史,田贵州仍然意气风发。
2002年—2003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田贵州参加了“天津市地铁环控系统节能技术研究”,该研究通过建立EMCS等系统实现中央和车站二级监控功能,对车站正常和灾害运营模式的判定及转换、车站环境条件的控制、节能控制和监控设备的状态及故障统计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3年,作为骨干力量,他参与修编了“天津市市政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填充了天津市地铁工程专项质量标准的空白,该课题获得了市政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没有现成的技术,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在那个一穷二白,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的年代,田贵州带着项目部硬是凭着一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穷棒子”精神,圆满完成地铁1号线车站、停车场的建设的任务,矗立起一座时代的丰碑。
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到后来的项目总工、项目经理,从普通的技术人员到现在的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作为天津市首批地铁技术精英的田贵州,深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正带领着团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见证着天津市因地铁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断用双手描绘出天津更加美好的地铁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