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连接西青区杨柳青镇和大寺镇西青开发区的公交763路正式开通运行。杨柳青镇与张窝镇、精武镇等地居民往来不再倒乘公交,实现了直达。而在这之前,本台曾经播发报道《民营班线改公交为何反而不方便了?》,反映西青区启动公共交通提升改造工程,在民营班线退出市场后,由于公交线路布局没有及时跟上,反而给居民公交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报道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西青区政府根据群众意见,决定从搭建直达班线入手,完善区内公共交通布局,763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规划设计。那么,这一年来,线路的开通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今天的基层写真之每周调查——《热点面对面》,请听记者郭曦然的报道。
市民蓝荣家住杨柳青镇,工作地点却在位于大寺镇的西青开发区,两地相距超过20公里。直到去年年底之前,蓝荣上班还需要倒乘3次公交车,这意味着他要早起将近3个小时。不过,从今年年初开始,蓝荣这种起早贪黑的生活结束了:
(录音:刚开了个763嘛,现在是直达,这样起码倒车的工夫省了。上下班那会车来的也挺勤。我觉得比我以前强多了。)
蓝荣乘坐的763路从杨柳青镇发始发,终到位于大寺的西青开发区,全程将近40公里,是目前西青区内最长的一条公交线路,它连通了西青区杨柳青镇与精武镇、张家窝镇等多个街镇。而就在一年前,这些街镇的居民往来还需要倒乘公交,费时费力。
2012年起,西青区启动公共交通提升改造工程,区内民营客运班线开始逐步为更加舒适、安全、物美价廉的国营公交线路取代。但是当时,因为相关部门沟通不畅,民营班线退出市场后,公交线路布局没有及时跟上。一年多的时间里,百姓选择公交出行,往往要多次倒乘,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市民宋先生在我们的报道《民营班线改公交为何反而不方便了?》中曾经抱怨说:
(录音:以前直接坐小公共就可以到校门口,就不用倒车,几乎村村都有站。后来小便民都撤了,现在还得倒824,那边还得倒从市里到张家窝的车,时间上比原来增加两倍。)
报道播出后,立即引发强烈反响。很多当地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向西青区政府反映自己遇到的出行难题。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曾提出相关建议。西青区运管局副局长曹勇当时负责区内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工作,这些材料至今仍保存在他的手里。曹勇说:
(录音:比如这位代表就说:从2013年以来,西青区出现了,杨柳青镇到相邻的张家窝,需要倒车一次,杨柳青镇到精武镇,需要倒车两次,杨柳青镇到大寺镇需要倒车多次的现象,建议区政府呢,尽快协调完善区内公交线路设置,特别解决的是政府所在地杨柳青镇,到张家窝镇、精武镇和大寺镇的公交线路设置。像类似的建议吧,提出的也比较多,集中在就是杨柳青镇穿插这个张家窝到大寺这条线路……压混)
统计显示,2015年西青区“两会”期间,也就是报道播出后一个月,西青区运管局就接到来自区人大、政协的意见建议9份,全都是关于公共交通布局的,而建议开通杨柳青、精武镇、张家窝、西青开发区直达班线的建议又最为集中。西青区政府随即决定,从搭建直达班线入手,完善区内公共交通布局,西青区运管局办公室主任杨志勇说:
(录音:区委区政府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建议,给了一个大的规划,我们就把它做一个前期,就说我们引入公交的时候,根据民意测评的结果,最突出六条线,是今年必须要办的,杨柳青到开发区作为一个重点线路先引。)
线路走向确定只是一个开始:从杨柳青到大寺镇西青开发区,直线距离就超过20公里。沿途经过5个街镇、4所高中,大大小小居民区25个……是一条线路串起来,还是分别解决?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量方便更多百姓?百姓又有什么需求?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在站点设置这一环节解决。为了让线路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参与线路设计的工作人员决定:下乡调研,听听老百姓对这条线到底有什么期待。
(录音:曹勇:前期呢,我带着客运科的科长吧,到咱们全区9个街镇,还有开发区,每个街镇都进行了走访,考虑的群众需求,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咱们比较偏一点地方走访甚至2到3次,我们收集上来的征求的意见应该是有30多条。
杨志勇:包括部分的村,我们都去做。我们走访大概都半个月。座谈回来,汇报区领导呢,组织各个街镇的负责人再去开一次会,把这个线来回整个反复最少有三四遍吧。)
30多条意见、近百个需求点位,加上走访观察到的情况,未来和城区规划,所有这些一手材料汇集成了将近10公分厚的一摞文件。可是等到调研结束后,曹勇他们发现,问题更复杂了。
(录音:因为好多线路原来没有,都是我们新规划的,是走向的问题。比如就这一条线,这两个点,你给我通条线;这5个点,你是一条线都给它穿起来,还是两条线串,还是三条线串?【这样的话就有若干种的组合的可能】对。(现在)一个镇他一提就十好几个点,你怎么穿吧?)
除了开线方案有多种可能,部分需求之间还存在矛盾。可每一项需求都可能承载着成百上千市民出行的期盼,不能随随便便忽略。曹勇举了一个例子:
(录音:精武镇提出来了:目前的在这个金华道上有一个小镇西西里小区,在民星路上有一个恒益隆庭小区。想再开通一条线路呢,把这两条两个小区的都串起来。这是西西里在路边,但是你像恒益隆庭的话,你得从这个民星路下来,从小道,再到这儿进去绕再出来,得四五公里路程……压混)
类似的矛盾,在曹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3页纸,要想在一条线路上同时解决几乎没有可能。这可怎么办?关键时刻,负责西青区公交线路运行的市公交三公司给出一个建议:把计划线路和现有线路都在地图上画出来,调整现有线路解决矛盾点。
(录音:最后就像这个红的,这都是咱们当时来讲是规划的,新上的线路,这个蓝的都是现有的线路,有穿插,有重叠的,从这地图上把这些很琐碎的一些信息,给它汇总起来。这样画到图纸上以后一目了然。但是做的时候确实费了很大劲,这个地图,当时联系的规划局、环保局(要地图),打出来,线路全部是手画的,一个人看一人画,就两人,多了没有用,插不上手。画了一个礼拜。)
利用这个土办法,所有需求点被分成了“新开线路满足”、“调整现有线路满足”两类,部分远期需求经过沟通,被放入公交线网二期规划。西西里小镇和恒逸龙亭两个居民区的出行需求矛盾,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圆满解决。
(录音:把这个途经道路呢,给他走到这个小镇西西里这个小区来,走到金华道上。这个恒益隆庭那个小区呢, 687路是从西站发往工工业大学的,我们通过跟公交三公司积极的协调沟通吧,把这条线路呢从工业大学呢,延伸到了这,终点站就放在小区门口,等于这两个小区呢,都是出门就上车。)
整套线路规划,曹勇和他的同事前后绘制了5套,最终成型的方案和最初方案相比,已经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期间所做的努力可想而知。为了保证线路规划的科学性,在整套方案基本定型的时候,大家一致同意:把方案送到公交集团去征求一下意见。曹勇说:
(录音:(因为)你还得考虑的现有的线路冲突不冲突,人家从公交集团来讲呢,这个从线路的这个布局,也有人家的行业的一个标准,咱们必须得就拿出一个最科学合理的方案。)
利用智能调度系统几年积累下来的大数据,公交集团对整个区域客流流向和时段分布又做了一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西青区运管局送来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微调。市公交集团运调处处长刘术鹏说:
(录音:一开始想借助赛达大道、柳口路,开通这么一条快线,但是通过大数据看吧,这个将近二十公里的津涞公路,基本没有人,但是早晚高峰满载高,需求大,结合这个市场需求,然后结合我们线网的完整性,设立了763,从杨柳青火车站发,沿柳霞路去张窝,然后到精武镇李七庄,到了西城开发区,解决杨柳青一中,还有张家窝中学学校学生的客流,满足下班的工人的早晚高峰需求。他的作业计划上面,早晨的6点到8点,下午4点到6点,间隔就非常密,下午就变成1个小时,所以说和常规的公交车是不一样的。)
一轮轮下乡调研,一次次反复磋商,换来的是百姓的方便。统计显示,763路开通不到半年,日客流量从每天六七百人次增加到将近两三千人次。同时,整个西青区内公交线路调整的后续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西青区区长陈绍旺在不久前做客本台《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时表示,未来,西青区将新开通26条公交线路:
(录音:我们计划5月份开通大柳滩—大杜庄线路及王稳庄示范镇环线2条公交线路。剩余的20条公交线路也将在2017年、2018年先后开通。)
西青区运管局办公室主杨志勇进一步解释了规划的详细内容:
(录音: 16年规划是6条,17年7条,18年,13条,总共26条,主干道用主干线做主网络,支线织网络,还有一个公交换乘优惠政策,整个这个规划实现以后啊,基本上是村村通公交。)
历时一年、历经波折,763路公交终于得以开通。西青区委区政府的督促、西青区运管局工作人员的努力、市公交集团的大力协助,以及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的监督,多方合力促成了这件惠民好事。一条普通公交线路的开通让我们看到了一条上下通达的舆情之路、科学务实的执政之路、真心实意的为民之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路通到百姓的心坎里,这可能比通一条公交线路更重要更有意义。
热点面对面,在交流对话,深入求证中找出问题,寻找答案,感谢您的收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