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安公交:与城市发展一路同行 勾勒市民生活“幸福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1 2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一段不算太长的发展历程;五年,在历史长河中,更是沧海一粟,却足以让一座城市完成翻天覆地的蜕变。
时光执笔,或写意泼墨,渲染整片热土上的纵横骨骼;或细处勾勒,浓缩进小小的十米车厢。公交车、公交路网一次次的迭代升级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光彩。
车辆之“变”:提升司乘“出行体验”
“从前车上挤,上车带个馍,下车能成锅盔”,211路“老乘客”周先生从前乘坐公交车的记忆让他始终难忘,“冬天窗户虽然漏风,但人挤人也倒暖和,夏天真是受不了,汗味儿夹着汽油味儿,下车才能喘口气。”
现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坐公交成为了一种享受”周先生感慨,“夏天‘蒸桑拿’,冬天取暖‘靠挤’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1路驾驶员孙军“驾龄”已有22年,说起自己开过的公交车,他最有发言权。2011年,孙军开的是天然气非空调车,夏天,一走进驾驶室就能感受到滚滚热浪,冬天,要靠加热水才能将车发动,如果气温太低,甚至要推着设备给车“打火”。
2016年,纯电动绿色环保新能源公交开始普及,更加轻便的操作,让车开起来流畅又顺滑;新增加的全方位监控和雪地模式,为安全驾驶增加一份保障;零噪音零排放,让车辆更加舒适环保。更加人性化的是K9新能源公交车还设置了无障碍设施,对于特需乘客更加友好,孙军开玩笑:“再也不用号召大家一起抬轮椅了”。
目前,西安公交已拥有纯电动车六千余辆,已经迈入新能源时代。
线路之“变”:“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清晨,日光熹微,家住蓝田县的刘先生,出门乘坐上了西蓝旅游公交专线。在繁华的都市圈外围,刘先生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但每次“进城”不便,让在西安北郊上班的他“很受伤”。
2021年,西蓝旅游公交专线开通,刘先生告别了“拼座”的小车,换成公交接驳地铁的通勤方式,全程不到1小时就可以抵达单位。“再也不担心打不到车、拼不到座,一路上听着歌看着风景,别提有多美了。”刘先生说。
公交线网的升级有效支撑了城市骨架的持续拉伸,同时,也助力着西安市民的生活圈不断放大。新开通的192路,填补了曲江二期公交线路空白,方便了沿线群众出行;住在国际港务区的市民,则可以乘坐299路公交,享受熙地港、大融城商圈“一站直达”;而对于欧亚六路、景云路附近的居民来说,乘坐新开通的155路公交去余家寨万达商圈购物,是新的休闲方式。逐年增加的营运线路,串联起城市生活每一个幸福的站点,也串联起了市民更加便捷、舒适、美好的新生活。
近年来,西安公交营运线路增加了132条,线路总长度增加了995千米,覆盖线网长度增加了259.30千米,形成了东至临潼区、蓝田县,西至西咸新区,南至长安区,北至高陵区的城市公交网格。
理念之“变”:按需定制“柔性服务”
驶向美好出行的车轮,从未止步。
“以前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十分钟左右就能到,手机上打公交车太方便了。”家住航天城的李先生,短短几个月已经成为了“捷巴士”的忠实用户。“我已经坐出了经验,在地铁里提前点预约,出站刚好可以上车,一点都不浪费时间。”
网约公交“捷巴士”是西安公交新的运营模式之一。为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满足乘客个性化的差异需求,“社区巴士”和网约公交“捷巴士”先后上线。
“从‘乘客等’到‘等乘客’,‘捷巴士’跳出了常规模式,大胆创新营运思路,实现了公交出行方式的革新。”企业经营思路的改变,也让从业近20年的项目负责人闫彬“知识储备库”不断升级,“我们学习了微信小程序制作、GPS定位、车辆接单逻辑推算,并且在目前数据样本的支撑下,正在研究数字化建模,以便更好地服务乘客,满足市民们的出行需求。”
比走路“轻松”,比出租车“实惠”,网约公交“捷巴士”在灵活和普惠之间,找寻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西安公交还将继续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更多可能,为市民提供更加“柔性”更加“契合”的公共交通服务。
智慧之“变”:支付方式“任君选择”
在高新路光华路口的智能公交候车亭,市民张女士正在通过高清电子大屏查看156路到站信息。“显示还有2站,真的很方便,相比原来的公交站牌,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
近年来,西安公交候车亭智能升级改造逐渐覆盖全城,目前,共建设完成1227个公交站点。新的智能公交候车亭不仅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车辆实时到站、当日天气状况、时间日期等信息,而且还增加了爱心座椅、到站语音播报功能,成为了一个遮风挡雨的智能“驿站”。
望着即将驶入站台的156路公交车,张女士掏出手机,在扫码区轻轻一扫,前后不到5秒钟,就完成了支付全过程。“现在坐公交车一部手机就能搞定。”
2020年12月24日,“人脸识别”支付功能也在165和235路公交上线运行。乘客只需提前在APP上开通人脸识别,上车连手机都不用掏,“刷脸”支付的同时还可以检测体温,公共交通正在迈入“无感支付”时代。
电子支付在潜移默化改变群众生活的同时,也为公交的运营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据公交票房工作人员谢雪辉回忆,在电子支付时代到来以前,她所负责的区域,每日收单后光一元、五角的零钞清点就可达十几万元。随着数字支付时代的到来,同样的区域,现在一天只有五六千元左右,90%以上的营运收入为IC卡、微信等电子支付。“点钞到手软”的时代,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服务之“变”:暖心服务“全城涌动”
乘坐700路公交车的市民,不少人都对 “小喇叭”的声音印象深刻。一幅小小的耳麦,一段温馨的播报,让公交服务“锦上添花”。目前,“小喇叭”已经从一个人的行为,发展成为三十余人的团队,“无人售票,有声服务”逐渐成为他们的“金字招牌”。
每逢周四周日,洒金桥的西仓集市开市,乘坐235路“逛档子”的老年乘客特别多,大多数还“满载而归”。235路驾驶员们也早已养成了主动问好、积极搀扶、帮提重物、安排座位、叮嘱安全等一系列“驾驶习惯”。这些“敬老爱老”主题活动的开展,也让235路公交车获评第三届全国“敬老文明号”。
暴雨中背起乘客蹚过积水的制服“蓝”,高铁站外等候最后一名旅客出站的深夜“黑”,疫情防控一线运力保障的战袍“白”,活跃在大街小巷引导文明交通的志愿“红”,公交服务延伸到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为城市文明更添一抹亮色。
线下,为民担当“服务忙”;线上,经理热线“不停响“。今年,西安公交8家营运单位经理、外勤经理每周轮流坐岗“一线”,认真倾听广大市民心声,切实了解乘客的实际需求,架构多层次服务沟通桥梁,传递公交温情。
从公共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到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公交车在城市的变迁中,从“巷陌街头”开到了“群众心头”,不断提升着市民交通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
十年变迁,变的是车辆、是路线、是服务,不变的,是西安城投集团为城为民、用心用情的初心和担当。一辆辆流动的公交车,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2-11 22: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