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乎”公交首末站少得可怜
7成公交车“裸停” 将建7处标准首末站
2006年,哈尔滨市规划局、交通局等七部门联合制订了《哈尔滨市公共交通首末站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定公交大巴应享有首末站的特权。4年过去了,全城4700多台公交车70%仍没有停车场,剩余三成即便是享受了特权,但因停车空间不合标准,扰民问题层出不穷。市政协委员多次调查发现,哈尔滨市合乎要求的公交首末站几乎没有。
【委员呼声】
“公交马路停车问题由来已久,公交优先始终无法落到实处。”在历届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张雅清多次提交了有关改善城市大公交现状的提案,可多年过去了,公交车依旧被迫停在马路边、道桥下、居民区内,没有固定的场地,居民质疑、大巴委屈,双方几乎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体。
就城市公交面临的困境,市政协城建委多次组织委员进行调查走访:如果按照标准,哈市公交线路首末站应有停车场190处,而目前却只有50处;应有停车库房42万平方米,现只有12.48万平方米;全市户外停放的公交车达3420台,占公交车总数的73%。巨大的数字缺口,让公交首末站建设迫在眉睫。
【记者调查】
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看到了更令人忧心的公交生存环境。随处可见的马路停车,让百姓怨声载道,即便是剩余27%,近三成“有家”的公交车,也面临着设计不合理、规划有欠缺等系列问题。
“爱建新区预留的公交停车场算是规定执行以来比较成功的一个范例,而实际上它却是一处败笔。”市公交管理处一位负责人说,按照建设部要求,合乎标准的公交首末站,以一条线路20台车为例,应具备回车功能,20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而爱建停车场是3条线路合用,占地面积已缩水,更不用说具备回车、候车等功能;同时,该停车场也给周边居民带来很大困扰,早5时发车、露天刷车、冬季不保温等问题,成了百姓投诉焦点。
据了解,虽然《规定》实施多年,但因缺乏细化政策,一些新建小区在开发中预留的首末站空间存在各种问题,有的建在高压线下,有的建在化粪池上,有的建好后周边还建有很多设施,无法对首末站进行建设,让预留的首末站成空谈。
【委员建议】
就此,委员们提出建议,公交场站应由ZF划拨土地,提供建设资金,同时对《规定》内容进行细化,应把公交车首末站建设作为大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或者居住区等配套项目的建设内容,将建设成本列入开发成本,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验收和交付使用。同时,要适应现代公交运营和人性化服务要求,提高建设标准和功能,使公交首末站成为集地下停车回车、发车前修车整备、发车前洗涮清洁、室内候车及司乘人员如厕、就餐、休息和车队办公的多功能场站设施。
【部门解答】
带着委员们的建议与呼声,记者采访了市交通局副局长谭洪志。谭说,为了弥补《规定》上的不足,5月1日新出台的《城市公共汽车电车轮渡客运管理条例》中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公交车应享有首末站的特权。同时,经过交通局的沟通与协商,7处标准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被纳入规划,除群力新区公交首末站7月投用外,松北、平房等地区新的公交首末站也在逐步规划建设过程中。届时,将改变哈尔滨市合乎标准的公交首末站几乎为零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