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生活报 一则哈尔滨电车新闻
惜别 “大辫子”。
104无轨电车。
这种前面有“小嘴” 好像不是很多,记得当时的102路电车有几台。
怀旧。
■文/ 本报首席记者 王萌
26日,随着公交“生力军”——23辆龙江大汽的集体亮相,哈尔滨最后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17线完成了新老更替。哈市最后一条由无轨电车运行的线路在坚持了8年之后也走向了“双燃料”的新时代,曾经承载着太多历史文化信息的“老无轨”由此在人们的记忆中定格。
1958年,哈尔滨有了第一辆无轨电车,从此,几乎每一代哈尔滨人的成长历程都伴有无轨电车的记忆。
哈尔滨的“老公交”们还记得,当年无轨电车第一次亮相披红戴花,风光无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轨电车由“新生”走向壮大,撑起了城市公交的半壁江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无轨车迎来辉煌,成为城市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不管你是领导干部还是平头百姓,只要不骑自行车就得乘公交。人们对它的态度很矛盾,恨它又离不开它,老无轨车曾记录了多少喜怒哀乐。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老无轨”渐行渐远,留给人们的是一个陈旧的背影。
告别“老无轨”,告别的是一段历史的记忆。然而,挥手之间我们发现,老无轨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半个世纪。
“大辫子”没有汽油味
28日一大早,哈市电车公司的司机方纯有像往常一样带着桶和刷子来到停车场,清洁他的“老伙计”——一辆117线无轨电车。可是,走到停车场才想起,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老伙伴已经退役了。
他笑着对记者说:“没办法,毕竟开电车都开几十年了,有感情,电车退役这几天,总是觉得心里缺点儿什么。”
方纯有今年37岁,别看年纪不大,却有着十几年的驾龄。他爱车、感谢车,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车,甚至于他获得的哈市劳模的荣誉也有赖于这辆无轨电车。他对记者坦言:“不怕你笑话,我做梦开汽车的时候都要架机电杆,在我的意识里没有‘辫子’的那就不叫车。”
与方纯有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电车司机贾宏意。老贾今年44岁,20岁参加工作时就一直与无轨电车打交道。“开了这么多年的无轨电车,轻易离开了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开别的车可就没有那种感觉喽。”
贾宏意说,当年,他开“大辫子”车是个让别的司机羡慕的活儿。首先,“大辫子”操作简单,“多两条辫子,少了一个脚踏板”,别人的车油门、离合、刹车三个踏板,而他的车因为是电动,少了一个踏板,犹如十几年前就开上了“无极变速”。再有,就是从来不用闻汽油味,别人让汽油熏得头疼,“我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开了十几年车,得比别人少闻多少废气呀。我现在身体健康,还真得感谢‘大辫子’车。”
首发线路是1路车
据哈尔滨市公共电车总公司运营服务部部长尹绍纯介绍,哈尔滨的第一辆无轨电车出现于1958年12月,至今年正好半个世纪。
一位“老公交”告诉记者,当年“大辫子”投入运营可是一件轰动的事情。“因为解放前的公交车都是有轨道的摩电车,走起来还‘叮叮当当’响。而无轨车就不一样了,除了两根‘大辫子’有点特别之外,车身与汽车是最相近的。那时的哈尔滨一共才有几辆汽车,可政府有了车先让咱老百姓坐,你说大家能不高兴吗?”
第一辆车是披红戴花驶上哈尔滨城市街道的。当年的哈尔滨有关部门特意为它开辟了1路车的线路,使无轨电车的上道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贾宏意说:“哈尔滨的第一辆无轨电车产自北京,也就是俗称的‘京畿型’。”这种车外型有点儿像面包,车窗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在哈尔滨持续运行了许多年,在人们头脑里留下的印象最深。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无轨车运行灵活、方便,在哈尔滨的公交市场上越来越多,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无轨电车走向了辉煌。据尹绍纯介绍,无轨电车在哈尔滨的运营线路最多时达到9条,营运车辆253台,营运里程90.35公里。现在仍然在运营的线路,从101到111都曾是无轨车线路,后来逐渐被汽车所取代。
“电车的公交线路也处在变化当中,再加上后来的117线,历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哈尔滨实际上存在了总共12条无轨电车的线路。”尹绍纯说。
“大辫子”曾是一道风景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对“老无轨”记忆最深刻的要数那两根大“辫子”。
今年三十几岁的胡晓杨对记者说:“我小时候,最愿意看的就是‘大辫子’,搞不懂它们是怎样接到电线上的,可没等我弄明白,‘老无轨’已经下线了。”
以前,在哈尔滨的经纬街、大直街等街道,老无轨的确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看着“老无轨”司机熟练地甩动绳缆,将机电杆(大辫子)搭在电线上,然后电车徐徐地开动,曾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心。
老哈尔滨人张德福大爷告诉记者,“老无轨”的好处还不止这些,“老无轨车开得平稳,哪像现在汽车那样一刹车能把人晃个跟头。所以,那时的人在车上一般都不扶把。再有,那车没有汽油味,不晕车,很多孕妇去医院都坐无轨车。”
而最让哈尔滨人念念不忘的还是“老无轨”的票价。据张大爷介绍,那时,不过分区点就5分,过一个分区点就是1角,过两个分区点那就是1角5分,这样的票价一直持续到1986年。
说起从前的“老无轨”,在几位司机的头脑里浮现的都是“拥挤”的记忆。贾宏意说:“那时候的车可是真挤啊,大家都得坐车,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期,没有点儿‘技术’和力量还真挤不上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贾宏意曾是103线无轨车的司机,休班的时候,他在博物馆站维持秩序,“车来了,我们帮着往上推人,否则关不上门。挂在车上面的,我们要做工作,把他们劝下来。”这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让人记忆犹新的“乘车难”。
运力不足,“老无轨”超负荷运转,老无轨的司机也在超负荷运转。
据介绍,那时在公交司机中流传一个顺口溜,“冬天冻死,夏天热死,有屎有尿的憋死,遇到不讲理的气死。”贾宏意说,那时的司机工作压力非常大,有时连打一瓶水的时间都没有。司机们都练就了一手绝活,在家里带的满满一饭盒饭,三分钟内就一扫而光。
没法解决的是上厕所难,因为没时间,司乘人员尿裤子那都不是什么新闻。哈市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还根据这件事编过一个相声段子,“乘务员憋得受不了了,报站名时,错把西香坊报成了茅房。”
方纯有说:“那时的司机处理事情的火候特别不好掌握。”乘客在车下的时候,上不去车,司机挨骂;上了车,人太多开不了耽误事,司机还是挨骂。“可是,即使是这样,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挺温馨,毕竟“老无轨”在那个时期解决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问题。”贾宏意说。
哈市最后的无轨车下线
尹绍纯说:“117线是1999年投入运营的,配车30台,起始终点为哈市香坊区公滨路的哈市传染病院至道里区前进路。线路全长14.1公里,每天客流量能达到一两万人次。”
据介绍,当年无轨电车相继被取消之后,政府顺应民声,决定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保留这么一条电车线路。“这批汽车还是电车公司和龙江客车厂联合研制的,共下线一百台。”这批车的不同之处在于,车上配有双电源,遇到电网故障或是堵车,无轨电车的机电杆自动降下,车还能行驶一公里左右。
公交车的报废年限是8年,转眼间这最后一批“老无轨”也是“大限已到”。尽管不情愿,可是新车接续不上,“老无轨”只能全面下线。
尹绍纯说:“实际上,117线的老无轨早在今年5月10日就已经停了。因为三大动力路的热网改造开始,老无轨受到线路的制约无法绕行,到6月10日,‘老无轨’正式下线。”
期待以新面目重新上路
方纯有说,“老无轨”有几个特点是很适合公交运营的。首先是适应东北的气候特点,不论多冷的天,无轨车都不用入库,第二天早晨搭上电线就能开。其次,操作简单,节省能源,还环保。
方纯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车使用周期8年,无轨电车耗电折合38.54万元,双燃料公交车耗费油气共计81.69万元,“现在油都涨价,无轨就更有优势。”
然而,“老无轨”建设运营成本也高得令人咋舌。尹绍纯说,这次30台“老无轨”下线,公司涉及转岗的人数达到了300多人,其中许多都是无轨车的维护人员。据介绍,除了司乘人员之外,维持老无轨的正常运营,还需配电站控制线路,架线队维护线路,帆布组维护交接车(双节无轨)中间的通道、棚靠等。这些还不算车辆本身的维修人员。
“现在算上给整条线路负责供配电的后勤保障经费等支出,一年线路直接亏损就达300多万元。由于受市政工程影响,10年中,线路一直处于时断时续运营状态中,仅今年上半年因红旗大街通乡地区通风口改造等就出现三次停运。”尹绍纯说,成本高、电车网络的视觉污染再加上资金问题,使得老无轨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在能源趋紧、提倡节能增效的大背景下,无轨电机环保、节能、低噪音等老无轨的优点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老无轨”的退出未必是永久性的,也许有一天它还会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尹绍纯说,虽然无轨电车停运了,但是线路上的辅助设施还仍然保留着,而且公司方面已多次向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恢复无轨车运营。
尹绍纯说:“作为‘老电车人’,我们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希望无轨电车能以新的面目在哈尔滨市民面前重新展现风采。”
[ 本帖最后由 流风 于 2008-6-30 17:5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