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辫子的诱惑:电车1路穿行江城50载
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8-9-20 4:46:00· 来源 : 长江商报
核心提示
“望着你轻盈地甩动一对乌黑的辫子,悠悠远去的身影,电流击起的绿色之光在空中平行穿越,刹那间,我眼中朦胧的城道天际,流光溢彩,我爱电车,今生无改!”一位电车迷如此描述自己眼中的电车。
50年前的今天,武汉市首条无轨电车线路——电车1路建成通车。它不仅是武汉长江大桥上开通的第二条公交线路,也是在长江大桥上行驶的第一条电车线路。从此,这种头顶上“扎”着两条“长辫子”、往来于三镇的公共交通工具,与数百万武汉市民的生活紧密连在了一起。电车带着武汉人的特殊情感穿梭于城市光影之间,成为至今仍在延续的城市记忆……
◇对话
电车见证三镇变化,规模全国第四
1971年我到电车公司工作时,过了大东门道路两边基本上就是菜地和水塘了。
20世纪60年代,由于汽油供应紧张,近60%的公交线路停驶,还出现过电车拖着公共汽车跑的情况。
电车作为环保型公共交通工具,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
见证水果湖从荒凉到繁华
长江商报:电车1路当年为何没开行到水果湖这样的繁华地段呢?
张凡民:1971年我到电车公司工作时,过了大东门道路两边基本上就是菜地和水塘了。还记得当时的终点站附近就有个鱼塘。
长江商报:当时的武昌很荒凉,电车1路的乘客主要是什么人?
张凡民:水果湖当年就是省ZF机关所在地,当年电车1路的乘客除了工厂工人就是机关工作人员。随着水果湖一带越来越繁荣,终点站才慢慢迁到现在的位置。
长江商报:汉口这边变化大吗?
张凡民:汉口的变化很大,路面、整体环境都是原来无法比的。
汽油短缺年代,拖着公汽跑
长江商报:从1路电车开线到现在,武汉市的电车发展如何?
张凡民:50年来,武汉市的电车线网没有增加,只能算维持现状。中国最早有电车的城市是上海,武汉电车最鼎盛的时候应该算20世纪80年代前后,那时武汉市电车的规模在北京、上海、沈阳之后,全国排名第四。目前武汉市电车规模仍是老四,只是老三换成了广州。
长江商报:在这50年间,武汉市的公交有了长足的发展,电车作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张凡民:原来公交车不多,电车分担了很多公共交通压力。电车的线路基本上都是武汉市内最繁华路段,客流量一直较大。20世纪60年代,由于汽油供应紧张,近60%的公交线路停驶,还出现过电车拖着公共汽车跑的情况,不过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后来公汽发展很快,现在差不多有5500辆了。而电车的数量已比鼎盛时期的260辆有所下降。公汽的线路现在有200多条,而电车目前营运的线路只有7条,其中电车5路在20世纪90年代停运,电车6路、电车8路也由于市政施工停运一年多了。
不会退出城市舞台
长江商报:电车是环保交通工具,为什么没有像公汽一样发展壮大?
张凡民:目前只有广州的电车发展较快,其他城市的电车基本上都是维持现状。还有些城市如南京,电车已经退出了公共交通的舞台。
最主要的原因是电车受制于线网。由于动力来源是电,很多人认为电车行驶起来没公汽灵活,同时架设在空中的电网也不好看。另外,电车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
长江商报:武汉市的电车会像南京一样,渐渐消失吗?
张凡民:中山大道、洪山广场等重大市政工程施工时,有一些取消电车线路的声音。目前,电车的线网、电杆、车辆等设计逐渐采用新工艺,逐渐为市民所接受,没有那么多“有碍观瞻”的呼声了。我们也曾规划过扩大电车运营范围,但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电车作为环保型公共交通工具,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相信武汉市的电车仍有生存和发展空间。
◇人物
“亲历开线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乘车的人太多,实在关不上门的话,就有乘客抓着车门,半个身子“悬”在车外,大家称这种现象叫“挂葡萄”。
当年,汉剧大师陈伯华天天搭我们的电车上班,遇到不认识的售票员,陈老会扬扬月票,用好听的嗓音说“月票啊!”
一家三口电车人
“我开的是10号车。”程云生老人把一辈子都给了电车,老人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当年开的电车1路车号。
75岁的老人说话已经不太清晰,同为电车人的老伴和女儿不时在一旁帮腔,一起回忆老人开电车的日子。50年前,他和60名同伴一起赴上海学习如何开电车,武汉三镇最开始行驶的电车都是“上海造”。
“坐在位置上等待发车的那一刻,觉得特别的光荣。”对老人而言,见证1路电车开线、自己是武汉市第一批电车司机中的一员,是一辈子最荣耀的事。“那天市长亲自剪彩,简直是人山人海。”老人回忆起当年开线的情景,甜蜜地笑了。
从汉口三民路经过12个站点到达武昌大东门,9.33公里的路程中,3万武汉人见证了这一队“辫子”车的行进,武汉人和电车的“邂逅”就此开始。当年的长江大桥没有如今这么多车,看热闹的人多、搭车的人少,能容七八十人的车厢内只坐了30多人。
开始,很多人还不习惯过江办事。电车1路的营运高峰是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开线的“老师傅”, 程云生又被调往新开线的电车2路成为业务骨干。
老人笑着说,当年当司机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去菜场买菜、上小摊过早,排队的人只要听说他是电车司机,都会主动让他先买。
人多车少,经常“挂葡萄”
程云生老人回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乘车的人太多,经常需要司机下车,将乘客死劲地推进车内才能关门。实在关不上门的话,就有乘客抓着车门,半个身子“悬”在车外,大家称这种人多车少导致的现象为“挂葡萄”。人最多的时候,甚至有人爬到电车的顶上坐。
“掉辫子也是一件让人很头疼很没办法的事。”程云生说,由于路面坑洼不平、设备质量不高,自己和同伴们不得不经常下车去挂电线。
武汉市公交集团电车公司供电所所长龙世光介绍,“掉辫子”这种情形现在已经很少了。1995年以前,电车平均一天要掉“辫子”200次,相当于每台车每天要掉一次,现在一个月下来不到20次。
汉剧大师的电车情缘
“当年,汉剧大师陈伯华天天搭我们的电车上班。”程云生和老伴笑着说起汉剧大师陈伯华乘车的情景,“一点架子也没有。”上车后,陈老总会对着相熟的售票员笑一笑,遇到不认识的售票员,陈老会特意扬扬月票,用好听的嗓音说“月票啊!”
程云生说,有时人实在太多,他们就让陈老从司机座位的侧门上车。“乘客们都认得她,大家没意见”。“一次我去看汉剧,恰好碰上陈老,她认出我,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到前面。”程云生的老伴也笑着忆起当年跟汉剧大师的缘分。
◇观点
电车最环保
百公里可省百元
50年前,年轻的史升文从电力设计院抽调参与电车筹备,他的一辈子从此跟电车牢牢系在一起。
71岁的史老介绍,维持电车运行的线网是600伏的直流电,最初是长江大桥两端的两个整流站将1万伏的交流高压电转换为600伏直流电作为电车动力来源。随着电车规模扩大,目前共有龟山脚下、司门口、武胜路、球场街、中北路5个电车整流站。
在史老而言,最可惜的事情就是通车的那一刻,他无法亲眼看到电车一辆辆开出,而必须守在整流站确保供电安全。“电车就相当于是无极变速的车。”史老表示,电流就是电车的动力来源。
作为武汉市电车线网、整流站的设计规划者,史升文对每一个节点都记得非常清楚。
1985年,武汉市电车线网的长度已经达到了50.91公里。目前的电车线网长度仍维持这个水平。
“电车一次性投资大,但是绝对是环保的交通工具。”按照史升文的计算,电车每百公里耗电约110度,不到百元;而以汽油为动力的车辆,每百公里耗油在33升左右,折算起来差不多需要200元。两相对比,电车每百公里就能节省100元左右,而且电车的污染排放量为零。
电车简史
●1958年9月20日 电车1路北起汉口三民路、南至武昌大东门电车线路建成通车,全长9.33公里,成为通行于长江大桥上的第一条电车线路。
●1959年10月20日 开辟硚口至三民路2路电车3.66公里。
●1960年4月30日 电车1路武昌方向终点站由大东门延伸4.08公里至水果湖。
●1961年12月28日 开辟宝丰路至永清街电车3路,1964年延伸至江岸车站。2007年起始点改为硚口码头至操场街,全长12.6公里。
●1962年12月25日 电车2路改为硚口经六渡桥延伸至黄浦路,全长9.04公里。
●1970年1月1日 电车1路短途由大东门延伸至武昌火车站,1972年7月1日撤销短途线路,调整为硚口至武昌火车站的4路电车,全长10.6公里。
●1984年9月20日 汉口市区开辟中山大道经解放大道,东到三阳路、西到利济北路的5路电车循环线路,全长10.6公里。
●1986年3月 开通梅家山至水果湖6.4公里的6路电车。
●1987年6月 开通梨园至梅家山10.8公里的8路电车。
1993年3月 开通硚口路至武汉动物园7.6公里的7路电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