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乐在其中 于 2012-4-23 14:40 编辑
在我还是孩童时代的记忆中公交车线路不多,那时的7路就在家门口,成为了出行的首选,相随相伴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7路车是解放单机(白底红条) 车辆自编号:4152、4153(其他记不太清了,应该与这两个相近) 由唐家口到北站,单程行驶5.9公里,有人售票,票价:全程1角中途5分。 途经站点:唐家口--营门口--李公楼—李地大街—新村口—四十八中—金钟路—花园口—北站(注:原先“唐家口”站之后是“凤林村”站,后调整为“营门口”站同时“凤林村”站取消) 当时7路乘客较多,中途经常没座。由于北站紧邻北宁公园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两个终点站的候车乘客要排起大队。35路、42路(与7路所用车辆完全相同)两个车队会调车来帮忙。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7路的运营车辆还是解放单机(涂装改为白底浅绿条) 有人售票,票价全程2角中途1角。 不久就更换了新车(1991、1992年左右):金马单机(前门在中部的那种),车辆自编号:4330、4331、4332、4333、4334、4335、4336、4337、4338、4339,还有4340、4341、4342三辆车备用,出勤率不高。 这条线路此时乘客量有所减少。 到九十年代中期这批金马翻修后给了35路,7路又用回了解放单机。 天津公交刚改无人售票时7路票价是4角,当时有人在车上指导投币并且帮助兑换零钞。后来才统一票价为5角。 九十年代末期的7路只剩下几辆破旧的解放单机,这时候乘客已经很少,伴随而来的是车辆减少和间隔加大。在那个中巴、专线大量开通的背景下如在边缘状态。 来到新世纪7路换装了崭新的金马单机(前门在前面的那种),车辆自编号:4601、4602、4603……,不久以后又把线路由北站—唐家口延长到永安道。但因为整个公交网络的优化和丰富,其他线路与其重合的部分较多,再有就是7路沿线途经区域单调,即不连接市中心与边缘较大的居民区,又不能使市内不同方位大居民区互通,还有就是城市道路的规划及居民区的拆迁,使得该线路客源受到影响一直未能恢复。因为线路长度低于12公里,调价后票价为1元。 7路由大车换为小车(合肥生产的中巴,紫色、车型与金龙中巴相似),金马单机好像又去了35路。 伴随着天津站改造7路也开到了月牙河临时火车站,由于中山路北站地区修快速路,在北站的终点站又挪到了金钟河大街。 7路就这样在本世纪坎坎坷坷地走过了七、八年的光景,其大部分职能已被周边线路取代最终只能接受被裁撤的命运。 在天津公交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又有多少个“7路”开在我们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