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在的浦东铁路(一期)建成之前,大家只知道浦东曾经有"上川"和"上南"两条轻便铁路(小火车),却不太会知道在60年代曾经有一条标准轨的真正意义上的"浦东铁路"-吴周支线,而且还通过火车轮渡过江到浦西吴泾.苦涩的是:那是荒唐(决策失误)的产物,它的寿命只是5年,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以下资料来自上海地方志,系转载):
吴周支线是上海市最早沟通浦西与浦东的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吴泾火车轮渡是黄浦江上唯一使用过的火车轮渡。吴周支线于1961年3月建成,1965年拆除。
1958~1960年间,上海市各钢厂钢产量激增。按上海第三钢铁厂(以下简称上钢三厂)当时的发展规划,1960年需要铁路承运的物资为170万吨,远期将增至300万吨。浦东工业区其他重点工厂的铁路运量也很大。1959年上海市ZF决定兴建吴泾至周家渡支线,申请由国家投资修建铁路,轮渡则由上海市投资修建。
1959年9月开始研究设计方案。该线自闵行吴泾支线出岔向东,在黄浦江上游用轮渡过江,西岸在吴泾,东岸为杜行,向北经三林塘至上钢三厂所在地浦东工业区周家渡。
1960年1月10日,上海铁路局设计事务所完成吴周支线轮渡栈桥及线路的施工设计。线路等级按Ⅰ级专用线标准设计,正线为单线,限制坡度4~6‰,最小曲线半径600米。设淡水、三林塘两个会让站,到发线有效长度450米。采用38公斤/米钢轨。
火车渡轮由江南造船厂设计,只考虑办理货运及渡送机车,不考虑渡送客车。渡轮载重1100吨。
吴周支线于1960年2月由上海铁路局施工,并组织上海市的家庭妇女及社会青年6000余人参加路基土方工程建设。为贯彻支援农业、节约土地的精神和铁道部关于缩短基建战线的指示,施工中适当地修改了设计标准,降低了路基标高,线路最短坡度段长度改用200米,分坡平段采用100米,减少路肩宽度,节约土方约3万立方米,并停建淡水、三林塘两个会让站。由于当时轨料供应困难,在浦东段16公里正线上,全部试铺24公斤/米轻轨,规定行车速度限15公里/小时,行驶机车轴重不大于KD?5,车辆轴重限60吨以下。
浦西段线路于1960年9月建成,浦东段于1961年3月完工。渡轮由江南造船厂建造,于1960年底建成并试航成功。吴周支线建成后于1961年3月投入运营。1961年9月28日正式验收,交上海铁路局接管。
吴周支线工程总概算为811.49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573.13万元,其中,上海市投资902.5万元,铁道部投资670.63万元。完成的主要工程数量计有:土石方21.85万立方米,中小桥15座,涵管68座,正线铺轨20.44公里,站线铺轨9.34公里,通信187对公里及江底电缆37对公里,生产房屋1899平方米。轮渡栈桥浦东、浦西各1座。浦江号渡轮1艘,船身长108.95米,最大排水量为2750吨。船上有两股道,左长102米,右长69米,能容载重车12辆。
吴周支线在施工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浦东段所铺的24公斤/米轻轨系上钢三厂试轧产品,由于设备、工艺等问题,质量不好,工务段接管后,钢轨普遍变形,轨顶踏面压塌压裂,1962年第一季度就更换钢轨20余根。轮渡栈桥基础钢筋混凝土管桩在施工时吊桩不当,有多根碰撞后产生裂纹或断裂,经发现后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勉强使用。沿线钢筋混凝土箱形桥9座因混凝土级配控制不良,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翁家塘桥中线偏差31厘米,不得不改移线路中线,勉强与桥梁凑合。
吴周支线正式运营后,运量一直不大。1962年上钢三厂生产任务有所调整,每天只办理过江物资20车左右,轮渡开航两三次。经研究决定于1962年5月全线封闭停用。上钢三厂的铁路到发运输,改由上海南站(后更名为南浦站)办理。
该线封存以后,经受雨水侵蚀,设备损坏严重,特别是浦东段铁路,钢轨、道岔大部分锈蚀,枕木大量失效,线路标志、道口铺面、桥梁步行板及扳道房、道口房的通讯设备等严重散失,路基的路肩及边坡被农民开挖种上庄稼。轮渡栈桥的附属设备也锈蚀严重。上海铁路局遂于1964年及1965年向上海市ZF和铁道部报请拆除吴周支线浦东段线路及轮渡栈桥附属设备,经批准后于1965年起拆除。拆除后的设备,除一部分抵充拆除费用外,一部分作价转让给当地人民公社,收回价款作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上缴铁道部。1966年,路基上的石碴被杜行人民公社无偿利用。
浦西段线路保留未拆。该段线路后来被利用建造上粮七库专用线。
浦江号渡轮于1969年下半年调驶杭州,作为钱塘江大桥战备之用。
【完】
今天,在吴泾地区剑川路南面,与剑川路基本平行的那条铁路就是吴周支线的浦西段线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
[ 本帖最后由 fzq 于 2008-10-9 15:0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