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30年,董连华跟公交打交道的日子跟改革开放的年头一样。从“凌河”车,到长龙铰链车,再到13.7米长的豪华公交车,董连华见证了沈阳公交的变迁。还有7年他就要退休了,他都不敢想象,到时候沈阳公交又会有怎样不可思议的变化。
看着满车乘客,他的心里最乐
2008年10月15日晚10时,董连华欢快地开着公交车行驶在青年大街上,这辆车是奥运前引进的车,13.7米长,三个车门,排放标准是国内最高配置的。他坐在驾驶里很舒服,空间大,前挡风玻璃的视野也开阔,这么舒服的车在全国只有北京和沈阳才有。
车上的乘客很满,女孩儿们叽叽喳喳地聊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车里的车灯都开着,董连华从反光镜里看着满车的乘客,开车都更有劲儿了。
他开夜班车已经一年多了,从2007年5月沈阳市开通午夜公交,他就改成晚上8时上班,凌晨1时下班了。凌晨还有公交车,而且还有乘客坐车,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以前当司机,还要下车推乘客
1979年,24岁的董连华开上公交车了。一年前,他从盘锦下乡抽调回来之后,被分配到汽车公司的汽车驾驶班,同期的120人中有返城的知青,有复员兵。当时有人要用环卫的工作跟他换,他说死也没换,因为公交司机是“好得不得了”的工作。“有句话叫脚下一块铁,走哪儿都是客,牛呀。 ”他说自己刚开上公交,每个月就能赚60元钱,而当时普通人的工资是每月38.6元。
董连华最早在213路公交车,开的是老“凌河”车。那时候工厂效益好,上下班的工人特别多,加上学生,每到高峰点的时候,能装六七十人的车都得挤上八九十人,有的大站等车的人就得有四五十人。
因为有售票员,董连华只负责开好车就行,但遇到高峰点时,他不得不下车。“人太多了,根本上不去车,都挤在门口,我得从外面把人都推到门里,才能把门关上。”他说关上门之后,车上的人真是一动都不能动了。
董连华跟“大辫子”电车的司机相比还是幸福的,因为“大辫子”遇到颠簸时,“辫子”经常会掉下来,司机还得上去拽。电车的线路经常要维修,修线之后司机还要去审线。
轱辘转就挣钱,司机不再“偷懒”
在213路开了8年车后,董连华来到224路车队当队长。公交车已经换成沈阳自己生产的“长龙铰链”车了,载客量增加了一倍多,也敞亮了许多。高峰时期到车站的时候,一般一趟车就可以把乘客都拉走了。
这时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了,很多人下海经商,“改革”成了流行词。于是,董连华率先在沈阳的车队里实行了改革。他跟公司把车队人员的工资额都要来了,超额的收入跟公司三七分。司机、售票员都取消底薪,按照行驶的里程和售票的数额挣奖金。在别的车队司机还收入几十块钱的时候,224车队的司机最高一个月能拿到180元的奖金了。“这是车轱辘转就挣钱呀,能激发他们的动力。 ”董连华说,不改革的话,好多司机都偷懒,随便找个借口说车坏了就不来了。
让乘客让座的话,现在不用说了
把董连华的思绪从过去拉回到现实的是一句话,“大娘,您坐这儿。 ”一个年轻的男孩儿给一个老太太让座儿呢。董连华会心地笑了笑,心情更好了。
从改成无人售票后,董连华不但要开车,还要看着乘客刷卡、投币。遇到有抱小孩儿、老年人上车的时候,他会喊着让乘客让个座儿。可这两年他连这个活儿也不用干了,“都不用说话,有这样的人上车就自动有人让座儿。 ”现在乘客的素质高多了,他看着也开心。
【相关链接】沈阳城市公交发展史
1983年12月,电汽车、出租汽车企业并入市交通局管理。 1985年,SY690型双铰接公共汽车试制成功。
1989年4月,公共汽车218、219路,实行线路承包责任制,一次包死基数,多收多得,欠收自补,线路承包责任制改革开始。
1990年7月16日,各线路均实行分段计价票制,以三站计段,基础段为l角,每增加1段加价l角,13站以远为5角。
1996年9月27日,沈阳第一条双层无人售票线路-公共汽车207路正式投入运营。
1999年7月1日,在沈阳市运营74年的电车停止运行。
2001年12月7日晚,沈阳客运集团公司与丰城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沈阳丰城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沈阳第一家公交合资企业成立。
2004年5月1日,沈阳市客运集团正式开始在8条公共汽车线路上启用公共汽车乘客IC卡。
2005年,由康福德高企业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与沈阳客运集团合资合作,参与经营客运集团旗下所拥有的50条公交线路、 1218辆公交车。沈阳公交行业进一步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