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0日讯 市人大代表刘若辉等20余名代表对哈市公交行业调查时发现,由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原因,造成公交车司机、保修工人大量流失,“用工荒”袭扰哈市公交企业。 公交司机一周辞职11人 入冬后,哈市某公交公司在7天之内有11名司机辞职,公司负责人说,最多的一次连驾驶员带保修工人半个月走了20多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培训了300名司机,到现在基本上走得差不多了,有的司机干了一周就辞职了。由于缺少司机,哈市一些公交公司已经陷入有车无人的窘境。目前哈市公交驾驶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35岁以下的公交车驾驶员不足总数的20%,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减少。 月均工资不足社平一半 调查显示,工资待遇低,是许多驾驶员不爱开公交车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市汽车总公司为例,虽然该公司已连续三年为职工调整工资,但至今企业职工的月人均工资只有1632元,不足哈市社会平均工资(3481元)的一半。由于工资待遇低,再加上很多职工都是一家几口都在公司工作,由此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不敢喝水胃病肾病多发 很多公交车驾驶员反映,吃饭难、如厕难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为保证运营、按时跑圈,驾驶员既无吃饭、入厕时间,又无吃饭、入厕场所,从早到晚不敢喝水,就怕上厕所,一饿一憋就是几个小时,胃病、肾病成了职业病。对公交行业维修工人来说,作业条件更差,每天24小时待命,哪台车路上出故障都得第一时间赶到,夏天挥汗如雨,冬天爬冰卧雪,可劳保用品经常不能正常发放,“有能耐”的工人都到4S店或汽车修配厂打工了。 压力很大常超负荷工作 据了解,多数公交线路每天早5点发早班车,驾驶员需早4点进库提车;末班车一般在晚10点发车,发完末班车回库要到晚11点左右,每天超负荷工作,很多驾驶员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等。2012年1月以来,仅市汽车总公司因过度劳累导致突发脑溢血、心脏病猝死的职工就有14人。 此外,驾驶员在线路上营运需要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压力非常大,有些乘客不理解,驾驶员被殴打、辱骂事件时有发生。 实施公交职工工资联动机制 经过调研,刘若辉等20名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 ——帮助企业解决部分债务,卸下历史包袱。建议政府参照长春市做法,帮助企业彻底解决欠缴社会保险金等问题,逐步解决企业沉重负担。 ——提高公交企业职工工资,增加政策性亏损补贴额度。实施“公交职工工资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增加补贴,使哈市公交企业职工工资达到社平工资标准,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确保公交企业职工队伍稳定。通过建立成本标准,合理界定公交行业成本范围,测算、审核和评价公交企业经营状况的管理过程,建立规范的公共交通专项资金发放与监管机构及公交企业政策性补偿额的评估体系,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在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基础上,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经济补贴,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及时增加亏损补贴额度,帮助企业解决因政策性亏损而导致的生产资金不足和职工工资过低问题,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 ——建立落实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提高各项待遇等方式,提高公交企业就业吸引力,增加公交职工特别是驾驶员和维修工人的人数,在公交驾驶员中全面实行上下午倒班制,坚决杜绝日工作长达20小时左右的疲劳驾驶,切实降低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改进管理模式,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加大公交车辆和场站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的标准,为实现哈市公共交通的长远健康发展,建议政府全额投入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所需资金;加大对公交场站和车辆保修基地的投入力度,为公交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协调相关部门将立交桥下停车场交付公交企业使用,公交车可就近停车,以减少公交车出入库行驶里程。同时加快建设加气站步伐,以满足公交车加气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