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城涧 于 2014-2-10 17:09 编辑
京城电车之变 风雨90载终迎复苏
“铛、铛、铛……”1924年12月18日,有轨电车清脆的铃声打破了古都的宁静,伴随着第一条有轨电车——前门至西直门线路的正式运营,北京开启了现代公交的历史。然而,几经波折,北京电车从最初的蓬勃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汽带电”,电车运营数量和运营线路逐步减少;再到如今,大力倡导“绿色环保”,风雨历程90载,终于迎来回归复苏。
电车·回归
首条“油改电”电车开跑
2013年12月28日,一排排崭新的127路“大辫子”无轨电车在城铁柳芳站整装待发。当天清晨5时许,首班电车缓缓驶出车场,宣布104快汽车及路号正式退出和平里地区,这是自2001年以来,北京首次新增无轨电车线路。阔别了19年,电车终于重新返回和平里地区。
记者惊奇地发现,电车驶出城铁柳芳站,西行环绕柳芳地区的途中,“大辫子”一直收着,每辆车到达城铁柳芳站东行站台时,才会升起“大辫子”。“这是双源无轨电车,采用的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续航时间较长,西行没有架设电网,靠的是蓄电。一趟下来需要两次升降杆,长安街沿线也没有电网,车运行到该处还会收一次‘大辫子’。”刚跑完一趟车回到车场的司机表示,现在127路所有的电车司机都是刚从其他车队抽调过来的,“我之前就是开103路的。”
乘客忆当年“齐刷刷地趴着”
电车的重新回归,让车厢内的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小时候的电车和现在不同,司机后方的座椅不是冲着正前方,而是与司机背靠背。当时最希望能抢到第一排的座位,然后转过身趴在座椅靠背上,关注前方的路况。每次上车就可以看到大家齐刷刷地趴着,现在想想真好玩儿,好怀念呀!”一位乘客不由得发出感叹。
“是啊,年轻时上下班都挤电车,当时座位可没这么多,很难有空座儿,座位也没现在舒服。以前窗户是手摇式的,密封性不好,一到冬天,寒风往车里灌,特别冷,还是现在的车先进。”年近70岁的刘阿姨笑呵呵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以前的电车是分段计价,上世纪50年代时,4站算一个段,4站以内票价为3分钱,每增加一段,便增加2分钱;到60年代后期,票制和票价都发生了变化,6站算一个段,每增加一段,票价增加5分,6站以内5分钱,6站至12站1毛钱,以此类推。
司机感慨当年腿脚冻麻木
望着车场内新引进的电车,127路车队党支部书记朱伟华也羡慕不已。“现在的电车先进,司机可真是享福啊,我们当年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他进入电车公司,当了一年售票员后,便开始学习开电车。“我当时开的电车是京一型,跟现在的车简直没法儿比。没有暖气,冬天冻得直打哆嗦,腿脚几近麻木。”
当时的条件究竟如何?朱伟华喝了一口茶,面色有点儿凝重地说,当时家里条件很差,冬天只有一件薄棉袄,有的乘客上车后见他穿得太单薄,会关切地问上一两句。“觉得有人还会关注到我,心里就特别暖。当时车队条件也艰苦,连会议室都是露天的,更别说像现在这样每个工作人员都给发了羽绒服了。”80年代,自行车发展迅速,很少有小轿车,除了公交车以外,自行车就是主要交通工具。“满大街都是自行车,我们开车时都得拐来拐去地寻路。电车还不同于汽车,因为有电网的限制,‘大辫子’的最大半径为4.5米,若掌握不好一旦脱落,将十分危险。”
电车·变迁
1924年有轨电车告别人力车
转瞬间,北京电车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从有轨到无轨、从进口到国产、从双源到纯电动,一代代电车承载了百姓的记忆,见证了古都和时代的变迁,已经与古都融为一体,成为市民脑海中难忘的光影。北京公交集团、第一代无轨电车女驾驶员宋淑慧,以及她的徒弟——电车公司第八车队首席驾驶员廖娟,向北京晨报记者娓娓道来北京电车的发展轨迹。
1921年,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24年底,前门至西直门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运营,全长7.021公里,共配有10辆电车。告别了人力车,北京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由此起步。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动荡不安,电车的发展紧贴时代变迁,经历着起起落落。至1948年底,每日出车仅有10至20辆,有时甚至只有一两辆破旧电车维持行驶。
新中国成立后,电车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除了原有电车外,还开始制造新电车。此前,电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修建和操作电车系统都必须依赖外国的技术指导,1951年,我国在无资料、无图纸的情况下,成功仿制出法国4轮木结构电车。随后,又陆续自行设计制造了国产“52”式八轮有轨电车、“53”式拖车和“55”式4轮全制动有轨电车。
1958年12朵金花学开国产无轨车
1956年末,无轨电车场开始筹建。1957年2月26日,第一批国产京1型无轨电车开始投入使用,由阜成门至北池子北口的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通车。由于有轨电车存在投资多、噪音大、灵活性差、轨道出现老化等缺点,1958年,北京市政府发出了有轨电车无轨化的号召,无轨电车蓬勃发展起来。1966年5月6日,北京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5路停驶,结束了行驶42年的北京有轨电车历史。1958年12月,经过层层选拔,宋淑慧被推选学习驾驶无轨电车,成为第一代无轨电车女驾驶员。
“一共选拔出了12位女驾驶员,被称为电车公司12朵金花。”说到此处,宋淑慧小心翼翼地拿出当年与姐妹们的合影。照片上,姐妹们站在一辆无轨电车前,手挽手,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12姐妹被分成2组,每6人一组,我所在的组自己起名为‘胡兰’组。”宋淑慧解释,取这个组名是为了激励每个人克服困难,学习刘胡兰顽强不屈的精神。“当时大家学习都十分刻苦,下课后,还在车场内抱着空方向盘练习。”说完,宋淑慧突然沉默不语,大约过了30秒,她缓缓说道:“现在超过一半儿的姐妹都走了。”
1999年双源无轨车自动“搭”辫子
1999年,双源无轨电车研发成功。“推车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车辆可脱线行驶1.5公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在的新型锂电双源电车,蓄航距离更长,可达10公里,如现在的127路电车,环行柳芳地区就一直不‘升杆’。”廖娟告诉记者,除了能脱线运行外,现在的电车非常自动化,还增加了GPRS、倒车视频、车载局域网等多种功能。“以前检查电池情况必须送到车场让修车师傅逐一检查,现在一按按钮,每块电池的使用状态都出现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非常直观。”
据廖娟介绍,如今的无轨电车还具备自动升降杆功能,在固定地点安装上“集电杆捕捉器”,当电车开到指定位置时,司机只要一按按钮,大辫子就会自动落下,搭线时,再按按钮,待大辫子升起时,捕捉器就会自动捕捉。“一般都能自动搭上,司机手动操作的情况极少。”
2008年锂电纯电动车服务奥运会
2005年,纯电动公交车开始试用。2008年,50辆锂电池纯电动公交车全部投入奥运服务。为何纯电动车暂时未大力推广?廖娟解释,纯电动车使用起来有些麻烦,每跑一圈都得充一次电或者是换一次电池。“充一次电大约需要40分钟,而且若大范围使用,还得新建不少充电站。”
谈到无轨电车的优势,廖娟如数家珍:不消耗燃油、加速性能与爬坡性能好、噪音低、无异味。“关键是不污染环境,节能环保,现在世界上有350多个城市行驶着无轨电车呢!”
电车·回忆
介绍线路时要求说快板
“我最初就开‘52’式八轮有轨电车,车的两端都是驾驶室,到终点站后不用掉头,只需要司机换到另一端即可。”宋淑慧向北京晨报记者讲述道,1951年,她进入电车公司,被分配到售票员的岗位工作。“当时对售票员也有较高要求,介绍线路时要求说一段快板。乘客上车时,还要说‘乘客上车如到家,见面笑哈哈’等话语。”由于工作表现出色,1954年,她被电车公司推荐到驾驶班学习驾驶有轨电车。从理论知识到交通规则,再到故障处理,系统学习了半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有轨电车司机。
“有轨电车跟现在的地铁有些相似,有工字形和槽型两种轨道,虽然速度慢,但驾驶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由于我个子小,胳膊短,够不到操纵杆,得站着开车,一边开,一边还得踩脚下的铃铛提醒行人注意,一天下来两条腿都麻木了。”宋淑慧继续介绍。
雪天为防滑到处撒炉灰
现在无轨电车的条件,让宋淑慧甚是羡慕:“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风,驾驶员座椅还专门用挡板隔开,我当时开的电车可没现在这么高级,那时候条件可艰苦多了,座椅旁边有一个电阻箱,温度很高,夏天的时候,半趟下来整个裤子都湿透了。冬天则寒冷无比,车子四面透风,手和脚都被冻得通红。”
在她的印象中,最艰苦难熬的就是冬天。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下雪天为了防滑,首班车发车前,会专门派一辆车到各个车站进站和出站处撒炉灰渣。“司机也得提前到车队,因为挡风玻璃会结冰,司机会在与眼睛平行的地方,擦出一小块玻璃。但也不能全部擦除,因为乘客上车后,车厢内的人多了,就会在玻璃上形成雾气,更是什么也看不清楚。”
下雨打雷天电车排成行
“要是遇到打雷或者下大雨,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只得靠边停车。”宋淑慧告诉记者,若下大雨,路面积水过多,为确保车辆绝缘安全有效,司机必须选择一个高处停车,待积水量下降后才能继续行驶。“若遇到雷雨天,防止遭到雷击,电车司机会尽量采用不通电滑行,但如果打雷闪电很频繁,也需要暂时停车,避过恶劣天气。”
“最可怕的是雷雨大风天,有可能造成停电。”廖娟补充说道,雷雨天很有可能会造成线路短路,全线停电,“就能看到全部的电车排队停靠在大马路上,场面很是壮观!”说完,她哈哈大笑起来。“不过现在好了,新的无轨电车续航能力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收起‘大辫子’继续行驶。”
乘客齐推车成为又一景
为了解决车窗起雾问题,当时发明了一种设备——化霜器。说起这个设备,宋淑慧的徒弟廖娟顿时显出很无奈的表情,“我是1993年正式上路驾驶无轨电车,开的是铰接式无轨电车。化霜器就安装在挡风玻璃两边,粗粗的U型管,跟以前烧水电棒类似,温度特别高。”她称,手稍微一触碰化霜器就会掉皮。“我亲眼见到一位女司机,刚穿上一件新羽绒服,由于擦玻璃时未注意到化霜器,衣服碰到上面,瞬间就被烫坏,羽毛散落一地。”
“当时还有一个街头景象,司机组织众人推车。”廖娟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在拐弯处或者两条电网交界处,电网上会留出绝缘的一小段。“距离不长,但如果车刚好停在那个位置,就没有电,无法启动,于是司机便号召乘客下车将车子推出这一绝缘路段。”
电车·将来
每年将新增20条无轨电车线路
据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104快汽车“油改电”,拉开《北京公交集团2013-2017年车辆发展行动计划》的序幕。为贯彻落实《北京市2013年-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未来4年,本市数十条线路将实现由燃油车向电驱动车转换,平均每年将新增大约20条无轨电车线路。届时,五环内中心城区100%为清洁能源公交车,核心城区基本实现公交零排放。
新电车的运营线路将扎堆儿在三环以内。东单、西单、平安大街、朝阳路和两广大街等已经有电车线路的路段都将逐步推广电车。“电车的运行主要依靠现有电网,不会大规模架设新线网。”他说,城市中心区会逐步构建一张高效、环保、零排放的电车线网,同时,根据充电站建设情况,适度发展纯电动车,重点承担市区短线运行。
以上内容转载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