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0年代~90年代初对电车的发展是极其重视的,主要原因是ZF的推动和鼓励,那个时候的政策思维是:在市区尽可能以电车线路代替汽车线路,以节省(石油)能源,提高架空线网利用的集约化和最大化(如,一线行驶多路电车,多路车的架空共线合并段延长等,极大的节省架线投资和分摊线网电费成本),虽然万事有利即有弊,大量共线电车会产生互相牵制,影响到单线班次调度的可靠性,但是市区以电代汽后,既减少了市区的空气污染,又可以将代下的汽车线路的汽车运能释放到郊区,开辟更多的公交汽车线路.这个思维定论从60年代公交能源危机~80年代的ZF政策均被采纳.
具体的操作有:60年代的11路无轨电车开通以取代市营公共汽车环城圆线(在11开通之前过渡阶段,暂时以14路和24路两条无轨电车线延伸分别分别承担老城厢环城的内外圈客运)。70年代开辟27路无轨电车,以最少的新设架空线并最大程度利用当时它线电车走向的现成线网,号称"共线王"。
80年代,电车更趋活跃,处于"狂热"阶段.1982年,ZF决定南京路东段禁行公共汽车,“南京路只能走无轨电车,把公共汽车赶出南京路中华第一街”的口号和政策的一致性,使当时已经变身三年的37路公共汽车重新改回27路电车线路运行,何等的振奋人心…1983年起,陆续将原93路/60路/61路三条公共汽车线路改为9路/8路/6路无轨电车线路,在上海东区的控江路,黄兴路,邯郸路等道路上新设无轨电车架空线网数十公里.
整个80年代直到90年代初,ZF和有关科研部门还在为延安东路隧道运行我国第一条越江无轨电车-隧道五线的开行准备前期调研,改进隧道内架线悬挂和电车辫子防掉线技术等,一项项难题的攻关终于使上海历史上事实上的最后一条无轨电车新辟线路"呱呱坠地"。当时还规划实施浦东电车线网的大蓝图,内容有:建成电车四场,新辟人民广场~沪东新村的29路无轨电车,81路/85路有较长的共线段走向,通过改电车线路以利用浦东大道架空线网"一线多用"(共线运行三条线路)的集约化.东方路运行包括延伸后的12路在内的三至四条共线无轨电车.从规划和心血上也可看出当时对无轨电车电车是何等重视.
电车四场及一系列的整流站等终于建成了,然而,电车已经不吃香了,已经架好的线网用都未用,就全部被拆除,场子改为现浦东巴士公司杨高分公司.规划中的"29路电车"成了现在的455路公共汽车.规划中的"12路电车"也如期延伸了,当然也是公共汽车,改名"隧道八线".
为什么如今电车如此"没落"?也许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走得太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