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个月集团开通了许多快速直达专线,对此简要谈谈快速直达专线的理解: 个人认为集团所谓的快速直达专线:1.意义上:其“快速”“直达”并不是体现在直接层面上的速度快(快速)、站距大或设站少(直达)上,而恰恰体现在“走向独特、设站独特”的层面上的“快速”和“直达”。2.定位上:对集团所谓“满足乘客高品质出行”的理解:从现运行的快速直达专线的线路设计上看,“高品质”主要体现在:
(1)渴望不拥挤、注重舒适性:快速直达专线通过价格杠杆,区别于普通公交,使那些乐意花更多的钱坐有座位的线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那些早晚高峰受罪于拥挤的普通线路的乘客,比如一些与热门普通线路重合度较高的线路(快专3、快专4、快专11、快专47、快专49、快专77……),以快专4为例,全程与632重复度极高,632高峰期是学院路有名的非常挤的线路之一,快专4意在给不想挤的乘客提供高价服务分流压力,然而集团恰恰没想到真正“高品质”的乘客还是比较少的。在有的热门线路上采取多车次以满足需求,如快专8、快专19.反过来,这一点对于在通州、燕郊往返国贸的快专系列并不符合,反倒是成为集团的赚钱利器,某种角度来说算是比较成功的;
(2)独特走向、减少换乘,从而节省时间,间接快速直达:近年来截线风潮来势汹汹,集团在高峰推出几条线路较长的快专或短途独特走向的快专满足乘客需求(快专6、快专7、快专23、快专31、快专37、快专60……),省得乘客多次换乘,想要省去换乘的麻烦、挤车的困扰就请追求“高品质”的乘客花高价坐快专。①以长距离的快专7为例,想要从通州坐车到中关村,地面公交就得先坐普通公交到大北窑换乘三环线路到人民大学换车到中关村;想从通州坐车到亚运村,地面公交就得坐车到四惠换特9、740.不论去哪儿,随着公交线路不断被“优化”,都得换乘两次到三次,快专7就可以使乘客免去多次换乘、挤车、等车的时间,直接到达;②以短距离独特走向的快专60为例,想要从宝盛里小区到清河,早高峰仅靠305、490都得绕前屯、小营,堵车几率大大增加,通过快专60从龙岗路直达清河可以减少大部分时间,晚高峰从清河到永泰小区、宝盛里小区,常规坐305、490都得在小营桥堵死,而快专60恰恰避开了堵点。前提是你得舍得多花钱。至于说这短途快专改成常规“专”字头线路多好啊?没错,有的短途快专增加班次,降低价格势必会更火,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集团又从哪儿赚钱呢?现实问题是哪儿又弄这么多车呢?
综上所述,现如今很多快专的线路设计都是尽量满足独特走向、旨在减少换乘、提高乘车舒适性三条中的一条或多条。初衷是好的,想利用快专赚钱、补亏也罢了,然而却又有很多问题:1.乘客对公交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用”——快捷、方便、实惠,有多少乘客在高峰期刻意多花钱追求所谓“高品质”呢?2.部分快专前期客流调研的发车时间、班次不符合乘客实际需求,走向设计有问题不满足乘客需求,与普通公交线路的互补性不强。因此,致使很多快速直达专线客流不济,有的快速直达专线也并没有真正满足乘客”高品质“出行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