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6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海钩沉] 【碎片拼凑起的回忆02】从给孤寺到珠市口大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4-6-11 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7-8 11:40 编辑

1984年初生的我,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工作、家庭、生活琐事充斥着我的每一天。而过去很多值得追忆的事情,有些深深的印在脑海之中,可有些则渐渐的随着时间推移而忘却,形成了一个个记忆的碎片。好在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虽然很多东西已经从我们身边消失,但是除了在大脑中留下的回忆以外,很多人还通过记录、照片、视频等等方式留住了这些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能够触动我们的记忆细胞,重新将那些碎片拼接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那么从今天开始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咱们一起从这些记录、照片中来回忆回忆那过去的儿时往事。
--------------------------------------------
注:在这里先要说明一下,本系列帖子是以我个人记忆为主线,通过搜集不同的博客记录、网络图片来还原过去的往事。如果您对老北京历史文化有更多的兴趣,可移步至http://www.obj.cc/  。本帖中所引的照片大部分来自网络,文字记录将采用个人记忆主线+网络转载达人博客记录来充实完善。引自他人的文字记录我会用下划线标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以补充,同时在各系列帖子内容中难免有错误、纰漏的情况,欢迎大家及时指正。谢谢!
--------------------------------------------

背景:北京老有轨电车6路,粉牌黑字。民国十九年(1930年)七月十四日开辟,由崇文门外经磁器口至东珠市口。民国二十年(1931年)一月,由东珠市口西延经虎坊桥至和平门,路长4.533公里。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一日,虎坊桥至和平门区段停驶,改为由虎坊桥至菜市口,路长4.468公里。1958年12月25日停驶。该线路由开辟至停驶均为单轨。摘自《公共交通志》

从这张老有轨电车调查票样中,找到了这个现在已经近乎消失的地名---给孤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10 收起 理由
峥宝宝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7
发表于 2014-8-13 10:37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找“给孤寺”的来历,终于找到了!赞!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8-12 16:13 编辑

        2001年宣武区广安大街市政工程拆迁安置居民用房情况统计,总共大约53万平方米(括弧内两个数字是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和销售最高单价元/平方米):

金融街开发“西马小区”(31900、3600)、世纪鸿开发“角门东里”(46452、3650)、
益恒开发“正阳小区”(19714、3630)、大成开发“青塔小区”(23000、3950)、
大成开发“南苑北小区”(30000、2300)、华远开发“京通新城”(2553、2800)、
华远开发“鲁谷小区”(8372、3300)、华远开发“西罗园小区”(2113、3200)、
京门开发“吴家场小区”(20000、3650)、城和开发“石榴庄小区”(39000、3500)、
玉泉开发“玉泉小区”(16000、3700)、银地开发“银地家园”(88296、2950)、
建材开发“建欣苑”(10000、3600)、建材开发“建东苑”(6000、3100)、
建材开发“金福苑”(8150、3000)、东湖开发“望京利泽”(30000、3800)、
裕发开发“西马庄小区”(22000、2400)、通达公司“安宁二期”(32459、3400)、
安达开发“安宁南里”(19759、3350)、亚大开发“八角北路”(23000、3300)、
建工开发“梅园小区”(7000、2700)、宣兴开发“清逸园”(7491、2300)、
宣武开发“嘉园小区”(15000、3800)、天桥开发“角门小区”(7500、3650)。
为了修建这段道路,宣武区政府向北京市商业银行贷款13.5亿元,希望今后从街道两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收回这笔钱。但是十三年过去了,珠市口西大街道路两侧的开发项目一个也没有启动。

       2000年启动的两广大街崇文段工程,从广渠门至珠市口,长约3.9公里,路宽70米,由三上三下的六条机动车道加连续停车带、10米的绿化隔离带、7米的步行道构成。崇文区共搬迁居民8900户,拆除危旧房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拆迁单位176个,拆迁面积约6万平方米,拆迁、建设投资总额约30亿元。搬迁人数相当于崇文区全区居民的十分之一。崇文政府曾一厢情愿把它称为“曙光工程”、“富民工程”。
       “两广”路拆迁改造工程是北京市房改中的一次重要的拆迁范例,一次性拆迁居民总数12000户,而且是全部外迁,这在北京市城市建设史上实属首例。在“两广”路的拆迁中,北京市政府改变了原有的拆迁政策,把原来的原住房面积加上25平方米以后再乘以地价折合现金的办法,变为原有住房面积乘以地价再加上系数0.7乘以当地商品房平均价来折合现金。
      崇文区为此向银行借了20亿元的贷款,每天所付利息就是25万元,相当于一天开出两辆桑塔那轿车。百姓早一天搬走,就可以早一天开工,也就可以早一天还贷。


留个念想
      1948年出生的范保明是原宣武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的退休职工,他曾参加过不少胡同的拆迁改造。如今退休的他,很怀念那些老胡同,他把2000年参与珠市口西大街拆迁拍摄的照片收集起来,还有现在的文章胡同、法源寺后街,都做成了精美的照片长卷。
       老范说,自己小时候在原宣武区的香炉营二条胡同里长大,对一个个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很熟悉。结婚后,老范搬出了胡同,1993年他还成了宣武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负责拆迁的一名员工。城市发展很快,他参与了很多老建筑的拆迁工作,有的地方整条街、整条胡同都不见了。“有时候我自己也经常回想起被拆掉的那些老胡同的样子,印象是那么清晰,但只能在脑海中回忆,什么资料也没留下。”老范说。
       在后来的拆迁中,老范就利用为单位拍摄各个院子当公证材料的便利,拍下了很多胡同、街道风貌的照片。现在老范退休了,他突然冒出一个主意,把一张一张照片拼接起来,正好展现出整条街的风貌。
       在两米长卷上,2000年前的珠市口西大街上,还跑着一辆辆红色的夏利车,骑自行车的人也很多。十几年年过去了,现在整条街风貌已完全改变。他把做成的照片长卷送了几份给珠市口西大街边的老住户,他们看了都很激动。“这不是以前的那个北京市果品公司大门嘛,这不是那个很出名的饭店嘛……”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6:02 | 只看该作者
以下部分内容摘自陈君远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53711215
       珠市口位于北京前门大街与两广路的交汇处,东为崇文区,西为宣武区,南北是前门大街,是明清外城的闹市口,世界闻名。1965年以前,东边叫三里河西街、三里河东街和东柳树井,西边叫珠市口和西柳树井,往西到连接虎坊桥和南北新华街(旧称沟沿)。明清这条街是连接新华街大排水沟往东流至龙潭湖的一条水道,所以这条街是斜的。
2001年宣武区与崇文区联手扩宽这条街之后,成为北京市中心第三条东西交通要道。期初取名广安大道,以和北面的平安大道相呼应。但南城居民并没有接受这个称呼,尤其是崇文区这边。后又有的两广路~两广大街(广安门至广渠门)这一称呼。与平安大道一样,2000年两广路东段(菜市口-广渠门)拆迁,都是由市政府主持的大规模拆迁,在成片平房区里开辟了城市大道,可见北京市政府的气魄。
       但是,由于市中心区建筑限高的原因,两广路与平安大道一样,道路两侧的房地产开发搞的一塌糊涂。崇文区政府计划在珠市口东街兴建大都市商贸街,结果招商困难,最后几乎都变成了政府办公楼。宣武区政府还明智,不投资多拆迁一平米,有开发商投资再拆迁,因此,珠市口西大街两侧现在还是1985年以前的老模样。
       广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宣武段,从菜市口到珠市口,全长2100米,路宽70米。拆迁范围内共有居民2716户,近9000人,拆迁单位308家。广安大街其沿线分布多处文物建筑。为了使道路沿线的文物得到原址保留,保护这些文物,宣武区政府把广安大街将道路中线往南移,多拆了路南居民200多户,多花拆迁费七千多万元。规划设计单位与文物管理部门也多方配合,将道路中线南移七到十米,避开了纪晓岚故居、京华印书局等文物。为保护珠市口教堂,道路设计新辟了导向岛,将这座教堂环绕在岛中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7-8 11:38 编辑

       陕西巷往西走不多远是晋阳饭庄,绕不开的要提到一个人--纪晓岚。纪晓岚故居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70平方米,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 此宅原为岳飞二十一代孙、雍正时权臣、兵部尚书陕甘总督岳钟琪的住宅。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和从48岁到82岁,前后共计62年。纪晓岚于1805年去世后,因在珠巢街还有宅院,其子孙便将此宅“割半赁”与黄安涛,此后屡易主人,至1958年10月1日,晋阳饭庄在此开业,就再未有变迁。 其实很多人熟知纪晓岚还是靠一部热播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在两广路拓宽工程规划过程中,最初计划是拆除纪晓岚故居,为马路拓宽让路。这一消息让纪晓岚第六代孙纪清远再也坐不住了。他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2000年年初,我偶然听说两广路要拓宽,一下子想到路边上的纪晓岚故居可能有"危险"。于是,我先向有关部门咨询,得到的消息是"的确计划要拆除"。我一下子就急了,不单单因为我是纪家后人,更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我决定要为老宅做些事情。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推土机随时可能动工。今天老房子还在,明天也许就会变成一堆瓦砾,我想只有跳过正规程序,直接向时任市长刘淇"上书"了,颇有点"人在刑场,刀下留命"的架势。当然,这么大一件事,光我一个人明显势单力薄,于是近十位专家、学者慷慨挥毫,在我的请愿信上签名。刘淇市长收到信后批示:"此处文物需要妥善保护,道路不必求直,能让则让。"这也就是后来两广路为纪宅拐的一个弯。
       但整件事情还没有结束。纪宅的保存如愿以偿,但晋阳饭庄是否还应该在宅内营业呢?为此,我再次上书,重申了保护故居的意义,并建议将饭庄迁出,建立纪念馆,使之成为古迹研究基地和南城的文化亮点。这次的意见也再次得到了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的拥护,甚至宣武区政协主席郑文奇也同时提案建议将纪宅门前的公交车站东移,允许汽车在珠市口十字路口处调头,为即将建立的纪晓岚故居提供便利交通,创造良好环境。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最终形成了纪晓岚故居景点。”

        现在我们走进纪晓岚故居,还能看到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一架藤萝和内院的一株海棠树。不禁让人感叹文保工作做起来有多么的难....像纪晓岚故居这样的古代名人故居和历史遗存都险些被拆除,更何况那些清代和民国初年遗留下来的普通民居、庙宇、商铺。这些民间建筑虽破旧不堪但很多院落建造的都非常有造诣,而且历史有的也很悠久,甚至一些被保护起来的旅游景点历史还要悠久。但是,因为是民居,所以很多都被加上了危旧房的标签,在拓宽马路、解危排险的大潮中直接被拆除了...这真的让人感到很遗憾 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让人非常痛心 。
        许多外地人,外国人来到北京,寻找老北京的文化沉淀,他们走街串巷的寻找老北京历史风貌。可能看到的,感触到的又能有什么呢?快餐似的随团旅游,带您只能走马灯似的逛逛皇家园林和名胜古迹..广场、故宫、北海、天坛、十三陵、颐和园、恭王府...以及鸟巢水立方之类太多只是这些。根本走不到寻常百姓家去。即便是深度游,如果选错了路线,也是寻觅不到真正的老北京市井的。他们能找到的只有土不土洋不洋的酒吧、所谓的老北京小吃街,再有就是遍地兴起的假古董。800多年的真古董拆了之后再造个假的。造还造的不伦不类,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地界。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6-15 21:13 编辑

        继续说珠市口西大街这一线。西珠市口有一个地方和我关系非常密切.....哪呢?~~~清华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清华池澡堂子是我小时候总去的,后来搬到虎坊桥之后就改去兴华池了。清华池最大的特色就是“一招鲜”--修脚。但我没脚病,没享受过。从前门搬走后再没机会去大众浴池..那种跑澡堂子的感受,就像电影《洗澡》里的那样...现在再也找不回来了。
       从清华池往西走过了丰泽园路南边有一座高大的写字楼。太丰惠中大厦这楼可有年头了,楼下的麦当劳由于位置离商圈较远,一段时间后就关张了。两广路拓宽之前,53路在大厦门口增加了板章路站。马路拓宽之后,23 105等线路也增加了这一站。有趣的是,57路刚刚从长安街改到两广路的头一两天,司机都不知道站位。我就赶上过一个,从公主坟出来一路摸着走,过了虎坊桥之后更是如同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虎坊桥东有一个23,顿时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跟在23后面,23进板章路站,57也停下开门了。哈哈。
      从大厦往西斜对着的就是更为人熟知的八大胡同之一---陕西巷。说道陕西巷,有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我们家是一个大杂院,大杂院里住着6户各种各样的街坊。其中一家就是从良女和俘虏兵重组的家庭。由于这一家的存在,我们小院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勾心斗角、恩怨情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8-12 16:55 编辑

       九十年代中期,武警七支队还是一片平房,大门距离珠市口大街有10米,形成一个空场。这可能是部队院落的特色吧,二边围墙呈倒八字,可能是怕武力冲击造一个缓冲带。
       现如今,武警部队七支队把大院前的空场盖起了大楼,大门前的两个石狮子威猛异常大有威震四方之意。
       1995年我公司搬到惠中饭店办公,作为宣武区最大企业,公司与武警宣武支队是公建单位,每年八一建军节都要到对门区慰问一番,当时我是公司办公室主任,记得96年送给他们五台彩电五台录像机。那时,每年还要无偿援助板章路里的风雷京剧团50万元。、
       北京风雷京剧团前身为鸣华社,社长张起,主演梁益鸣,1942年春在北京天桥天乐园正式成立。1952年剧团改名为鸣华京剧团。团长梁益鸣,副团长张宝华、王益禄。梁益鸣工老生,一直研习和演出马(连良)派艺术,在南城天桥号称“活马连良”。1959年6月经当时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梦庚从中斡旋,得以拜马连良为师,接受真传,成为一段佳话。

       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著名演员徐东来、吴纪敏、李鸣岩、杨燕毅、林雅文、薛宝臣、杨永丰等,先后在风雷京剧团担任主演。八十年代曾涌现出一批青年才俊,如于荣光、邢东风、邢双喜等。上演剧目曾由中央、北京等电视台先后录象、录音,播放全国,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近年来,该团以中青年优秀演员松岩、许翠、刘希玲、李梦熊等一批艺术骨干为主,组成了年富力强的演出队伍,年演出400场以上,成为首都戏剧界中演出最多的剧团之一。1993年4月10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观看我团演出后,激动不已,留言题词写道:“中国过去是伟大的,未来会更伟大,我永远忘不了这次演出”给予高度评价。1995年赴日本演出,受到日本人民热烈欢迎、赞赏。
       北京风雷京剧团位于板章路14号,太丰惠中饭店东侧的一条狭窄的小胡同里,大门路南,院内二层小楼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

转自   杰文志明_新浪博客  陈君远的博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4-8-12 16:50 编辑

“给孤寺”与“第一舞台”
     早先,在珠市口西大街有公共汽车站叫“给孤寺”,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先说给孤寺的念法,在此可不能“望文生音”;正确的读法为——机古四儿,“给”是念供给的(ji)音。给孤寺位于今珠市口西大街路北,纪晓岚故居东200米;惠中饭店的对面路北。
      相传,给孤寺在唐贞观年间(公元7世纪中)建立。明代称寄骨寺。清顺治(十六世纪中叶)时重建,称“万善给孤寺”。进入民国,“给孤寺”建起第一舞台剧场,1937年毁于一场大火。
      民国初年给孤寺兴建了一座三层楼的“第一舞台”,这是一座有别于老式茶园、能容纳2000人的新式大剧场,还有转台;当年杨小楼先生在给孤寺“第一舞台”曾演出过《霸王别姬》。可惜1937年11月,一场大火,“第一舞台”被彻底焚毁。“第一舞台”还是侯玉山先生北方昆曲在北京首演的地方。
      谙熟于戏曲的作家邓友梅先生说:“我看了那么多《钟馗嫁妹》,实在说,还是北方昆曲剧院侯玉山先生的最好,与韩世昌的《胖姑学舌》、郝振基的《安天会》、侯永奎的《夜奔》可称北昆之翘楚,侯玉山先生今天大概得一百岁了……”
      在西郊的一座“高知楼”里,当年舞台上的“活钟馗”、历经五代沧桑的昆坛泰斗侯玉山先生仍思路清晰,待人热忱而健谈。他说:“我光绪17年(1893年)生于高阳,今年整100岁。”
      提到位于陶然亭路的北方昆曲剧院,不能不提河北高阳。侯老说:“许多北昆艺人都是我们高阳人,江南‘活武松'盖叫天,中华戏校的总董事李石曾和戏剧理论家齐如山也都是我们老乡。少年时,他们常到我们河西村看戏。”谈起少年时情景,老人清楚地告诉我们那是光绪26年的事情了。老人从八国联军进北京,京东艺人逃难到高阳,他平生第一次看昆弋班演出谈起,到光绪29年,徒步100公里到无极县学艺;从光绪31年学满出师,一年挣27吊铜钱到宣统元年办国丧,戏班解散,他回家务农的等等细枝末节,听来真令人有隔世之感。说起民国六年,山东发大水,他与杨小楼、梅兰芳、九阵风、余叔岩、尚小云、小振亭等京剧名角一起联合赈灾义演于北京西珠市口给孤寺第一舞台,颇感荣耀。当然他也不无遗憾地说:“参加那次演出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说起第一次直奉大战那年。他们被迫给军阀演戏,不给钱还罚款,便不由得愤慨地说:“他们欺人太甚!”当他说起民国25年到山东、湖南、浙江等六省市演出的事更是百感交集,他说:“赶到南京第二天,正赶上西安事变,禁止娱乐,我们无奈转道上海,翌年又到南京的第三天,偏又赶上卢沟桥事变,乘船到烟台后,一困八个月,衣食无着,度日维艰。与我们同时外出的荣庆班在天津遇大水,在房顶上日晒雨淋,全班50人竟有29人丧生,一难又一难,使北昆事业损失惨重。”显然这一连串的灾难,使老人至今伤感不已。
      接着老人又告诉我,1949年11月,政府派专人把他从高阳接到北京;1956年,他二次到上海,下榻于南京路的国际饭店,为祝贺他的老乡盖叫天70大寿,他以64岁高龄演出《嫁妹》;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他与梅兰芳于四十年后再度同台演出,周总理观看演出并与他亲切交谈;1960年起,每逢“五一”、“十一”他均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台观礼,并选为北京政协委员。更使他感到荣幸的是党和人民隆重JH祝贺他90大寿和百岁华诞。他说在清朝“投河觅井”都没人管的艺徒,一个任军阀欺压、日寇宰割的艺人,能够长命百岁、颐养天年,真是“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啊!
(上文原载1993年《北京日报》京华周末版)
      给孤寺在民国时期远近闻名,也是因为它与北京“八大胡同”近在咫尺的缘故。早年北京南城就有一首市井歌谣唱到:“给孤寺打粥,云居寺喝。”那意思是,穷人在给孤寺打了“施粥”颠颠跑到云居寺胡同去喝。干嘛去云居寺喝那?那是因为云居寺的窑子里有“相好”的“窑姐儿”,喝完粥——俩人就上大炕“闷得儿蜜”去了。当年陕西巷等八大胡同有一、二、三等妓院,穷汉是去不起的,云居寺胡同净是下等暗门子,是单身穷人手里有俩铜子也能去潇洒的地方。
      给孤寺的“给孤”两字来自于佛教典故,相传佛教创始时,有个‘给孤长者’捐出自己的花园,作菩萨道场,所以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叫‘给孤寺’的庙子。北京给孤寺明朝属“正西坊”,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西珠市口大街迤西为西柳树井。北有万善给孤寺。传云创自唐贞观年间,疑即坊巷胡同集之万善寺也。东偏为关帝祠,详寺观。北小胡同曰给孤寺夹道。”那么明朝为什么称其为寄骨寺那?一般认为,寄骨者就是停灵之地;是死者停尸的地方。
       据住在给孤寺西夹道(现棕树二条)的老人介绍,因为给孤寺周边“阴气太重”,所以清朝以后此地多有军队驻扎;以图“阳气镇阴”。民国日本人占领北平时期,这里曾住过日本宪兵队,后来是国民党宪兵的兵营。
       解放后,给孤寺成为北京卫戍区一师七团的团部所在地,负责选取前的治安。八十年代改为武警七支队。
       当年给孤寺公交车站在八十年代,改称“板章路”,就在惠中大厦门前。近年由宣武区政府立了一块不起眼的石碑,立在武警部队大院内,说明这里是唐代“万善给孤寺”的旧址,现在院内已经全改成现代化的大楼,大概是2003年盖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4-11-25 15: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