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5-7-6 16:55 编辑
就现今多元化社会而言,胡同文化略显封闭保守。多数人都觉着其显然已不适应开放进取的现今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怀旧也好,伤感也好,无奈也好,都不能阻挡这一趋势。
不过从文保角度而言,我觉着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近代民间西洋风格的建筑、各类庙宇、阁楼。这些不单单只是文化的载体,从历史学,建筑学等各个方面而言,也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如果说是一间近30年来才建造的普通砖瓦平房,那拆了也就拆了。没了也就没了。因为这些没有丝毫的保留价值。不值得留恋。
可许多胡同中存在的却是也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建筑。就拿前门地区来说,十几年前那次拆迁改造,不管是解危排险,还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或是加快城市化进程,都是值得肯定的。美中不足的是,被拆除的大量平房中,有不少是南城特有的四合院风格建筑、民国时期的洋楼、明清时期楼下来的土庙....这些建筑物虽比不了故宫北海颐和园,可从文保角度上讲,也有一定的价值。最后因为不是文保建筑而惨遭拆除....
这些街巷建筑最终只能成为照片存在服务器里,有的甚至连照片都没留下来。从另一个角度想想,也是一种损失。古都北京经过近900年历史到现在,留下的其实没太多东西了。尤其是建国以后.....各种除旧立新,拆除改造......看着世界各地了老外来到北京,逛着故宫天坛颐和园,我有时很替他们遗憾,也为自己感到遗憾。我觉着古都北京应有的不只是皇家园林、燕京八景、城墙城门。每一栋民居、每一条胡同每一棵古树也都是其组成部分。钢筋水泥的大楼全世界哪都有,酒吧夜店全世界哪都有。可要都是这些,还上北京干啥来呢。
作为拆迁出来的人,我觉着告别那个大杂院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一个本应住一户人家的院子,被强行塞进七八户甚至十几户人一起生活,那真的是非常痛苦的事,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但是说为此就把人口疏散之后,把这些老院落一并拆了。甚至说拆了之后再造一些假的,工艺水平粗糙,不伦不类像棺材一样的“老北京”,真的是一种杯具。
古都北京的文化传承载体多种多样。但有些东西,拆了就没了,也再造不出来....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一直都是一座古老的完整的城市,而到我辈再往后留给后人的,只有满服务器的照片.......那才真的是痛心疾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