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曾经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汽车寄托着几代人的梦想。然而今天,面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沉重的环境压力早已冲淡了喜悦。据悉,目前成都空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四分之一都是来自汽车,“如果每位车主每月都少开一天车,全市一年下来可削减污染物总量的4%!”“城市无车”,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是有立竿见影效果的。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城市无车”一天可以,一个地段可行,在大范围推广却无可行性。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今天我们能离开汽车生活吗?
汽车对于今人来说,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一个城市真的人人步行,笔者相信这个城市的工作、生活节奏将慢得惊人,将导致一大堆问题的产生,这样的城市必然会失去活力。就说这参加环保公益行动的1800名市民,他们从家中到北湖这一段行程,难道也是步行吗?
既然生活离不开汽车,我们何必强求“无车”?
有一句成语叫矫枉过正,事实上,“过正”从来就不能从根本上“矫枉”;即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矫枉”,也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这种“过正”的做法,是以牺牲工作效率,是以增加人们生活痛苦为代价的。
在发达国家,公共交通作为通行工具,私人汽车只作为休闲工具。这样既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又有效降低交通、环境的压力。我们与国外最大的差距,就表现在公共交通的相对落后上。据悉,北京的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仅仅29%,成都市的公共交通分担率仅14.7%,而纽约、东京的公交分担率大多数超过70%———其差距可见一斑。
发展公共交通,让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既需要提高市民认识,更需要政府创造条件。在新加坡,公交以私家车为“竞争对手”;而伦敦打出广告称,巴士就是我的私家车;在巴黎,庞大公交系统完全不愁交通……如果真能让公交车成为市民的“私家车”,相信,城市的交通、环境压力必将大大缓减,这也比单纯提倡“无车”更有推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