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营运车辆
1917年末,哈尔滨市区始见营业性公交载客汽车,1918年后,哈尔滨每年都有外产载客
汽车进入。至1929年末,哈尔滨市内已有美国福特、万国、道济、介姆西、非立约克、雪佛
莱等进口厂牌载客汽车112台,其中万国牌居多,占进口车70%。多为小型汽车,四轮单胎,
发动机4缸,汽油为燃料,载客4—16人。
1931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随之日产尼桑(又称日产)、丰田(约突达)、同合(
依兹兹)、金刚等厂牌汽车进入哈尔滨。车身大多为长头,少量为短头,四轮六胎,发动机
六缸直列,70余马力,载客16—30人。
1940年,日本扩大侵略战争,汽油短缺,许多汽车改烧木?和木炭。为此,车上增加一
个煤气发生炉,吸气管上部化油器改用混合器,部分结构改变,发动机功率下降,驾驶员劳
动强度加大。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市区公交营运汽车仍多为破旧的美、日进口
汽车。
1949年,哈尔滨市建设局所属汽车厂(市公共汽车公司前身)在籍车辆中,有同合车(
日)35台,1939、1940年出厂,车体长7.58米,4轮6胎,发动机6缸,功率48马力,载客45
人;道济(美)6台,1946年出厂,车体长8.1米,自重7吨,4轮6胎,发动机6缸,功率106
马力,载客50人;斯蒂白克(美)22台,1946年出厂,车体长8米,自重8吨,4轮6胎,发动
机6缸,功率90马力,载客50人。
1950年,从苏联购进9台吉斯—155型汽车,车体长8.25米,4轮6胎,发动机6缸,功率
90马力,载客50人。1951年从匈牙利进口伊卡路斯60型燃柴油客车12台,车体长9.35米,4
轮6胎,发动机6缸,125马力,载客70人。这些汽车全部用于公共交通客运。
1953年10月,哈尔滨市汽车公司成立。当年有客运汽车78台,除部分美、日陈旧客车继
续使用外,还购进伊卡路斯60型车(匈)9台、斯蒂白克牌车(美)25台、道济234型车(美
)10台。1954年,从捷克进口斯克达牌客车31台,车体长10.60米,4轮6胎,发动机6缸,
功率145马力,载客80人。同年,从匈牙利进口却贝尔420型燃柴油客车两台,车体长7.0米,
4轮6胎,发动机4缸,功率85马力,载客45人。
1957年,汽车公司新增哈尔滨伟建机器厂首次生产的松花江牌57型客车37台,车体长8
.2米,自重5吨,4轮6胎,发动机6缸,功率90马力,载客80人,哈尔滨不能自产汽车的历
史由此结束。
1959年,市汽车公司客运车辆增加到182台,其中新增松花江58型客车10台,原有斯克
达牌车10台、斯蒂白克牌车25台、吉斯—165型车12台、伊卡路斯30型车21台、伊卡路斯60
型车12台、同合牌车25台、松花江57型车67台。
1964年,新增哈尔滨客车厂生产HB—641型燃油客车20台,车体长8.7米,自重5.6吨,
4轮6胎,发动机6缸,功率95马力,载客80人。1965年,新增HB—661型绞接式客车(又称通
道车)10台。车体长13.38米,6轮10胎,发动机6缸,功率95马力,载客130人。1968年,
新增四平产单机客车2台,车体长8.58米,自重5.6吨,4轮6胎,发动机6缸,功率95马力,
载客80人。1970年,新增天津绞接式大客车10台,其性能和结构与HB—661型基本相同。197
3—1974年,新增哈五型绞接大客车25台,黄河牌客车2台。到1976年,哈尔滨市公共汽车公
司已全部采用国产车营运,老旧车辆陆续被淘汰。1977—1978年两年,又新增常州产单机客
车6台、京一型单机客车23台。1978年末,市公共汽车公司在籍车辆466台,其中绞接式哈一
型9台、绞接式哈二型140台、天津绞接式10台、哈一型单机260台、四平单机18台、常州单
机6台、京一型单机25台。
1986年,新增哈180型柴油绞接大客车32台,车体长16.78米,自重12.59吨,6轮10胎,
柴油发动机6缸,功率180马力,载客177人。
1990年末,哈尔滨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有在籍车辆648台,其中哈一型绞接车78台,哈五
型绞接车241台,哈180柴油绞接车100台,上海产绞接车14台,哈一型单机车94台,哈四型
单机车11台,哈五型单机车80台,北京单机车30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