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厦门城市快速公交建设项目(BRT)一期3条线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是厦门破解市民“出行难”的又一创新之举。据了解,厦门BRT许多设计、服务措施在全国尚属首创。横跨岛内外四个区的30多公里长的BRT高架桥,如巨龙展现眼前,厦门的魅力和魄力,令人侧目。
厦门城市快速公交利用现有的城市快速路、隧道和新建的高架桥,开辟了快速公交车专用车道,采用大运量、低底盘的新型公交车辆,建立快速公交与普通公交的换乘枢纽,同时配备车外售、检票设施和装备,缩短公交车在站点的停留时间,运用智能信息技术提供公交优先的道路信号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市民评价说,乘坐快速公交,首先感觉到的是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与普通公交车辆不同,BRT车辆安全系数高、容量大,车内空间宽敞明亮,12米长的车可载客92人;乘车速度快。预留的专用车道,使车辆运行速度较普通公交提高1倍以上,时速可达30公里,确保准点到站。
今年8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厦门建设城市快速公交是对国家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超前实践,在破解“出行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厦门建设BRT,充分展示了特区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气概,是厦门新一轮发展的生动体现。
科学决策破解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许多城市的共同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有很多途径,如建设地铁、拓宽城市道路、建设城市轻轨、建设高架桥等,但厦门市为何选择快速公交?
新观念催生新思路。虽然厦门采取在主干道开辟公交专用通道、部分禁左路段公交可左行等公交优先举措,但从长远看,要真正体现公交优先,要有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经过权衡,厦门决策者认为,城市快速公交具有成本小、建成快、运量大、灵活便捷等特点,最适合厦门实际。而且,快速公交与普通公交不同,拥有地面道路专用权、统一的收费系统、短暂的停留时间及先进的客运车辆。
建设BRT,成为厦门市结合实际,把破解“出行难”和落实国家优先发展公交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寻找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有益探索。
先谋后动,谋事力成。2007年9月,厦门BRT开工建设,昨日,1号线(第一码头——厦门新站)、2号线(机场——西柯)和联络线(农科所——会展中心)通车。一期工程另两条线路将于明年初通车。
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厦门BRT建设创下三个全国第一。一是将高架车道与地面车道、隧道与桥梁、快速公交与普通公交有机组合,创下全国第一个多形式组合的BRT;二是1号线从第一码头到集美大桥采用高架桥形式,解决了在繁华闹市区BRT与其他车辆、行人相互干扰的问题,保障行车通畅,破解混行难题,创下全国第一个实施高架桥的BRT;三是优化公交线路,增设链接线,把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线路汇集成网,创下全国第一个一次成网的BRT。
据测算,厦门BRT开通后,按在市区运送100名乘客计算,使用快速公交车,与小汽车相比,道路占用长度可减少近9倍,节省油耗约5倍,有害气体最多可减排15倍。
有关人士认为,厦门BRT建设,为全国中小城市缓解出行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典范,充分体现了特区先行先试和窗口示范作用。
建设人民满意的畅通工程
厦门BRT创造性地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组织运营等全过程,体现在每项工作和每个细节上。
在决策上,广开言路,尊重民意,注重专家意见,聘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和评审。两次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做专题汇报,四次召开市民座谈会。开工前,向社会进行密集宣传,拜访部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多地吸收建议中可行部分。
在方案设计上,把高架桥车站设计为过街结合天桥并配置电动扶梯等设施,以方便市民,通过合理设计避免影响周边景观。同时,增设链接线,方便市民换乘,把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线路汇集成网。
在组织运营上,在沿线设置了大型综合换乘枢纽站、高架站、地面站,实现与普通公交线、链接线零距离换乘。
在组织施工过程中,指挥部通过与市民对话,开设投诉电话、BRT网站和信箱,深入社区宣传,持续在媒体普及BRT知识,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和理解。市民从工程论证、施工组织到票价听证,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沿线居民对BRT施工带来的交通和生活不便更是给予支持和宽容。厦门BRT建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在繁华城市中心区建设大型公共基础设施与市民沟通、互动的成功机制。
打造全国快速公交样板工程
快速公交系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参建单位涉及工程、预制、智能化、车辆制造、绿化、景观等近200家,共10多万人交叉作业,是全市参建单位最多、跨区域最广的一项工程。为此,厦门市持续运作,运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力打造全国快速公交的样板工程。
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合力推进,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发改委、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间;交通改善办、综合执法局、交警支队深入一线协助交通组织,确保施工期间道路畅通;电业、水务、电信、燃气等部门积极配合管线迁改……
厦门BRT在福建是首创,在国内也屈指可数。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交通模式,BRT如何高效运转,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厦门市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厦门BRT采用场站分离模式,明确责任,分别组建BRT建设与场站管理公司和BRT营运公司;其次,引进高科技手段,采用智能系统管理方式;再次,管理上注重细节,凸显以人为本。1号线从第一码头至厦门新站,全长33.4公里,共设置5个枢纽站,不仅可实现多功能的换乘,方便市民和乘客出行。枢纽站裙楼设有商场、超市、地下车库等设施,既可以更好地服务市民,又可吸引更多的客流。这种做法,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解决公益性事业补亏新路子,实现良性循环。
有识之士认为,厦门BRT的建成通车,标志着厦门城市公共交通步入现代化轨道,在缓解普通百姓“出行难”问题的同时,对今后城市格局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百姓出行习惯的改变,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