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县用“个体挂靠”的方式募集社会资金,做大公交事业。全县65辆公交车,63辆属于个人。盱眙县姓“私”的公交车驾驶员每月工资2400元,售票员800元,上缴挂靠管理费1350元……”车主一辆车一年能赚三、五万元。(8月5日新华日报)
公交车应该姓“公”,还是也可以姓“私”,公交车不姓“公”,是利还是弊,自有事实作公论。而这条来自盱眙的消息,同样让人感兴趣的是传递了这么一个事实:姓“私”的公交车很赚钱。一直以来,我们听得多的是公交亏损赔钱的情形。很多城市的公交公司姓“公”,票价比盱眙卖得贵,拿着ZF不菲的补贴,但还是老喊亏损,总是动着提价的心思。而盱眙个体车辆支撑起来的公交,没有一分钱ZF补贴,车老板却仍有钱能赚。两相比较,鲜明的差异发人深思。
盱眙此事,作为标本,其典型意义恰恰是验证了,公共交通未必一定是赔钱的行当,未必即使有ZF大笔补贴,也难改亏损局面,非得提高票价才能支撑运行。公共交通不但能赚钱,没有ZF补贴也能赚钱,而且赚钱的空间并不小。否则又怎么解释盱姓“私”的公交车每一辆都活得很好,没有一家揭不开锅。触景生情,更有一问:那些嚷嚷着不涨价就无法维持的姓“公”的公交公司,面对盱眙这个赚钱的同行,又有什么要说?
其实,被盱眙姓这个标本架在火上烤的并不只是其它公交公司。又比如公立医院,也有镜子可照:为什么没有财政投入的民营医院,收费却比自己便宜?为什么即使完全市场化了的药店,药价也比自己低廉?当然,事情不可一概而论,公交公司也罢,公立医院也罢,当然还有别的公用事业单位如自来水公司等等,或许确有不赚钱反赔钱的原因,确要通过涨价来改变入不敷出的状况。但问题又是,为什么总是一面嚷着要涨价解燃眉之急,一面却过成本账也不拿出来?
谁都不愿赔本赚吆喝,这道理没人不懂。电价、水价、气价、油价、公交票价,当然还有房价……该不该涨,能不能涨,都须拿成本账出来明示,否则就不能涨价。有这个规矩,既可堵绝乱涨价,又可令必须涨价者免受“乱涨价”之冤。然而谁来立这个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