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市委、市政府送给市民一份厚礼:有多条轨道线通车或贯通、延伸,给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从而使上海的轨道线一共增加到了8条,数量为全国城市之冠,其中9号线还一直开到了市郊的松江新城。
但是,就在这一利好喜讯的同时,这两天上海媒体却出现了一些“负面消息”:一是讲轨道线如何拥挤,有市民连等3趟车都挤不上;二是报上连续出现诸如《浦东乘客:公交为啥缩得这么快》(见1月3日《新闻晨报》)、《9号线开通,学生专线莫急着叫停》(见1月3日《新民晚报》)等一类报道,批评了公交部门的线路调整的太快,如6号线一通,多条公交线路随于同日撤线或缩线,使部分市民出行、上班更费时费钱;9号线一通,学生专线就马上要撤,使大学城学生乘车又麻烦又费时,大家怎会不哇哇叫?
城市公交是城市的动脉,其作用犹如人体的血管,所以,公交服务一直牵系着广大市民。近年公交服务,有成功经验,也有不如意之处。每当市民投诉,公交部门改进措施都是缓慢的、滞后的,然而奇怪的是,这次随轨道交通新线通车,公交部门的撤线、缩线“效率”却如此之高,与轨交线通车实现了“同步进行”,给市民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当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时候,公交部门却推出了一些负面的“动作”,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会发生这类怪事?我看原因有三:一是公交部门对客运量的分析、估计不科学,他们认为轨交一通,公交乘客全去乘轨道交通了,怕公交车放空或变成只有个别乘客的“专车”,其实这是他们的认识误区。因为市里发展轨交,是因为乘客太多,公交无法满足运量需求,所以,尽管轨道交通上去了,并不意味着公交失去客源,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二是轨道交通的站距较远,不像公交站距短,路况通畅条件下短途乘客肯定愿乘公交车而不喜欢“爬上爬下”去坐轨道交通。另外,轨交的线路毕竟与原先的公交线路不重叠,撤了公交线,乘客就严重不便,因为有的乘客的线路是不适宜改乘轨交的。三是公交部门太注重经济效益,担心轨交上去后,公交客量不足,经济效益上不去,因此便急吼吼地撤线、改道、缩线,这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几年上海的公交改革,可能太过分注重了经济效益,因此服务质量下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线路承包了,就撤售票员,对老弱病残扶助少了。还有,就是前些时市里出台了一些好政策,如乘车优惠办法、70岁老人免费乘车等,开始试行时,少数司售人员也是与乘客发生矛盾,都是为了经济效益。其实市里明确告知要补贴的,但少数公交司售人员没看见补贴到钱的时候,就对乘客怒目相向,使市府的惠民政策打折扣。这次公交行业又故伎重演,竟然与新轨道交通的通车,同步撤线或缩线,公交部门对“孔方兄”也太偏爱了,为了钱,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首先是城市动脉的责任,忘了自己的“窗口”责任。
所以,我认为上海的公交行业应调整心态,不要总当歪嘴和尚,把市委、市府的“好经”都念歪了,应该树立服务市民第一;而经济效益第一,则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