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了冰城市民期待的哈尔滨地铁1号线工程将于今年年底试通车,目前首列车辆正在进行动态调试。
无缝焊接造就“一根钢轨”
与一些城市地铁线穿越一些郊区段不同,哈市地铁1号线几乎全线都在贯穿城区繁华的路段,这使得减震措施尤为重要。
经过测算和环评,哈市铺轨施工中分为普通道床施工和减震道床施工两种方式展开。为减少地铁运行对周边及地上建筑的影响,轨道在铺设时则根据隧道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土层的厚度以及直线距离等采取减震施工。
据了解,哈尔滨地铁1号线广泛采用了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离式减震垫等技术,实施减震区段占地铁全线长度约三分之一,其中重点区段的高级别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震区段长达3.4公里,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地铁1号线轨排每节长度约25米左右,铺装成地铁轨道后,接缝会对地铁车辆运行产生大量的噪声。为此,施工单位使用德国进口的移动式闪光接触焊接机组,无缝接轨长度达到2公里左右,将使地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平稳、安静。据施工人员介绍,地铁铺轨工作结束后,还要对整条地铁轨道进行无缝焊接,加上现在的避震技术,地铁车辆就像行走在一条钢轨上一样,市民在乘坐地铁时将平稳、无噪声。
1号线已实现“洞通”“轨通”
地铁1号线工程是哈尔滨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有效工期短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线路多沿城市繁华区布置,穿越的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施工大多是在地下作业,深基坑施工较多,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风险源众多。
2008年9月29日哈尔滨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开工,跨越了4个漫长的冬季,克服了“7381”人防隧道既有洞体改造施工、高寒高水位砂层盾构施工等多项国内首例难题,并经过28个月的有效工期,18座车站于2012年9月30日实现了全线“洞通”。2012年11月实现全线“轨通”。
哈尔滨地铁1号线机电安装工程于2011年7月初开始启动,将于2012年12月20日完成供电、通风、通信、信号、安全门、自动售检票、气体灭火等13大系统的主要设备安装,实现全线电通;2012年12月25日,车辆将进入正线区间,开始热滑,实现试通车目标。
将极大缓解东西轴线交通压力
目前,哈尔滨地铁1号线一、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今年年底将实现试通车,2013年下半年实现载客运行,预计其日客运量可达21.5万人次,使沿线地面公交日客运量减少4500车次左右,将极大缓解大直街、学府路等东西轴线道路的交通压力。
在地铁1号线运营筹备期间,哈尔滨上报的《哈尔滨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规划调整后,哈尔滨将形成由原“一线一环”调整为“十字+环线”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1号线一期、二期、三期将连通平房区至道外区、2号线一期将实现越江功能、3号线将贯穿4个行政区形成环路。规划调整后,哈尔滨轨道交通将由原来的总长45.48公里,增加至89.58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