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9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9 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二○○八年十一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2 | 只看该作者
目 录
1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
1.1        工程概况        1
1.1.1        工程名称、性质及建设地点        1
1.1.2        线路方案及建设规模        1
1.1.3        行车组织        3
1.1.4        车辆选型        3
1.1.5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        3
1.1.6        额定载客量        3
1.1.7        换乘枢纽方案        3
1.1.8        供电        4
1.1.9        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        4
1.1.10        施工方法        4
1.1.11        建设工期及投资估算        5
1.1.12        征地、拆迁        5
1.1.13        工程土石方量        5
1.2        工程分析        5
1.2.1        工程环境影响特性分析        5
1.2.2        工程污染源分析        6
2        环境质量概况        10
2.1        声环境质量现状        10
2.2        振动环境质量现状        10
2.3        环境空气质量概况        10
2.4        电磁辐射概况        11
2.5        固体废物概况        11
3        环境影响评价        11
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1
3.1.1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11
3.1.2        施工期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12
3.1.3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12
3.1.4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2
3.1.5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12
3.1.6        施工期生活排污环境影响分析        12
3.1.7        施工期对城市生态景观的影响分析        13
3.1.8        施工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13
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4
3.2.1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
3.2.2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15
3.2.3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15
3.2.4        水环境影响评价        16
3.2.5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6
3.2.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6
3.2.7        生态与景观环境影响评价        16
3.2.8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7
4        工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7
4.1        施工期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7
4.1.1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17
4.1.2        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9
4.1.3        水污染防治措施        19
4.1.4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0
4.1.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21
4.1.6        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21
4.1.7        城市社会生活影响防护措施        22
4.1.8        施工期其他环保措施        23
4.2        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23
4.2.1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23
4.2.2        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24
4.2.3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25
4.2.4        水污染防治措施        25
4.2.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5
4.2.6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26
5        结论        26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2 | 只看该作者
1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1        工程概况
1.1.1        工程名称、性质及建设地点
工程名称: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
建设性质:新建项目
建设地点:大连市甘井子区、沙河口区,见地理位置图1

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
1.1.2        线路方案及建设规模
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起自姚家经南关岭,沿华北路、山东路、促进路、华北路、西安路、富国街、中山路敷设,沿途经过泉水居住区、中华广场、沙河口火车站、兴工街、西安路商业中心等,至本期工程终点会展中心。支线线路由南关岭站引出至后盐站,与既有3号线形成换乘。见线路走向示意图2。
一期工程正线长度21.174km,其中主线长18.104km,支线长3.070km,全部为地下线路。线路与南关岭车辆段连接线长度1.551km,其中地上地下过渡段长度1.013km,高架线长度0.390km,地面线长度0.148km。




图2   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平面示意图


本期工程共设置车站17座(含支线车站1座),分别为:姚家、南关岭、后盐(支线)、华北路、泉水路、中华广场、千山路、松江路、东纬路、促进路、春光街、香工街、沙河口火车站、兴工街、西安路、功成街、会展中心,平均站间距离1.264km,全部为地下站。
本线分别在南关岭站、东纬路站与规划4号线换乘,在南关岭站、西安路站与地铁2号线换乘,在后盐站与3号线换乘。
本线在甘井子区南关岭境内设南关岭车辆段一座;设置两座主变电所,分别为松江路主所和西安路主所。松江路主变电所位于松江路站南端400m处山东路西侧,西安路主变电所位于马栏河与西南路交口的东北侧。
1.1.3        行车组织
列车编组采用6辆编组。根据大连市居民乘车规律,考虑本线为中心地区地铁线路,确定运营时间为6:00~22:00,全日运行16小时,其余时间全线停运,进行设备检修与线路维护。
1.1.4        车辆选型
采用B型车。B型车车辆主要结构尺寸如下
车体长度:19000mm;
车辆宽度:2800mm;
车辆高度:3800mm;
1.1.5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
车辆旅行速度为36km/h。
1.1.6        额定载客量
按站立6人/m2计,有司机室车230人/辆;无司机室车245人/辆。
1.1.7        换乘枢纽方案
(1)南关岭换乘站
南关岭火车站位于华北路与东北路交口西侧,与国铁新大连站车站地铁2号线及规划4号线换乘,车站与哈大客运专线站房合建,采用地下一层双岛式站台型式。
地下一层为站台层,地上一层为综合换乘大厅,其功能一方面是地铁客流出入,另一方面是国铁与地铁及各地铁线之间的客流换乘。
(2)东纬路换乘站
东纬路站换乘方案考虑本线车站为地下二层,规划4号线车站为地下三层,两线车站进行十字交叉站台换乘。
(3)西安路换乘站
本线车站与地铁2号线车站岛—侧十字换乘,地下一层为公共站厅层及2号线站台层(侧式),地下二层为地铁1号线站台层。
(4)后盐换乘站
本站为双层岛式车站,与既有3号线车站形成换乘,地上为站厅层,地下为本项目支线站台层。
1.1.8        供电
外部电源采用集中供电,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新建主变电所2座,分别位于西安路站、松江路站附近,其中松江路主变电所预留为4号线供电条件,西安路主变电所预留为2号线一期工程供电条件,引入两回相互独立的66kV电源。
1.1.9        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
地铁1号线停车场与车辆段合建,设于甘井子区南关岭境内,段址位于沈大高速后盐互通立交西侧1km左右姚安路附近,大连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东北侧山坡。占地面积34.2ha。  
1.1.10        施工方法
1. 地下车站
本期工程采用明挖法的车站有姚家站、南关岭站、华北路站、泉水路站、中华广场站、促进路站、功成街站、会展中心站和后盐站,共计9座车站。
采用盖挖法的车站有千山路站、松江路站、东纬路站、春光街站、香工街站、沙河口火车站站,共计6座车站。
采用暗挖法施工的车站有兴工街站和西安路站,共计2座车站。
2. 线路施工方法
(1)姚家—南关岭段地下车站及地下段均采用明挖法施工;
(2)南关岭—中华广场段车站均为明挖法施工,区间采用暗挖法施工;
(3)中华广场—沙河口火车站段车站均为明挖法施工,其中香工街站南半部分因覆土较厚及管线控制,采用暗挖法施工,区间均采用暗挖法施工,千山路站站后折返线采用明挖法施工

[ 本帖最后由 公汽联营公司 于 2008-11-29 19:0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3 | 只看该作者
(4)沙河口火车站—会展中心段因兴工街站、西安路站位于繁华地段,地面又有有轨电车轨道,此两站采用暗挖法施工,其余为明挖法施工,会展中心站及站后折返渡线采用明挖法施工,在雨污合流管沟下采用暗挖法施工;
(5)南关岭—后盐段区间以暗挖法施工为主,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
1.1.11        建设工期及投资估算
建设工期:2009年6月开始,2013年5月结束。
本工程投资估算总额为979509.8万元,每正线公里指标46260.0万元。
1.1.12        征地、拆迁
项目共占地742亩,其中永久占地584.5亩,占项目总占地的79%;临时占地157.5亩,占项目总占地的21%。永久占地中车辆段占地513亩;车站占地基本为道路用地,约26.5亩;控制中心及主变电所占用城市建设用地约为45亩。临时占地全部占用既有道路用地,占地面积为157.5亩。
本工程起终点穿越市区,拆迁主要为房屋以及道路、电力、通信线路、给排水管线等改移。项目拆迁房屋共计13.8万m2,拆迁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地下线路上方和车站。
1.1.13        工程土石方量
本工程土石方总量为256.4万m3,其中挖方236万m3,工程填方20.4万m3。
1.2        工程分析
1.2.1        工程环境影响特性分析
1. 施工期环境影响特性
本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是工程占地、开挖建设对城市生态和景观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施工场地布置占用城市道路对区域社会交通的干扰;占地及房屋拆迁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施工期的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及扬尘和弃土、施工固体垃圾等对施工场地邻近区域的环境质量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缓解措施后,可使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得到恢复或降低到最低程度。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示意图如下。

图3   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示意图
2. 运营期环境影响特性
本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地面构筑物对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景观影响;区域交通改善和区域交通连接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车站、风亭、主变电站、车辆段与综合维修基地产生的振动、噪声、电磁、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环境污染影响。工程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示意图如下。

图4   工程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示意图
1.2.2        工程污染源分析
1.2.2.1        噪声源
1.施工期噪声源
本工程施工期噪声源主要为动力式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施工场地挖掘、装载、运输等机械设备作业噪声,类比成都地铁1号线施工现场实际测试,施工机械是非连续作业,施工机械在30m处的等效声级为62~75dB(A)。
2.运营期噪声源
依据本工程组成内容,结合既有轨道交通噪声源研究和调查成果,本工程运营期噪声源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a.地下区段噪声源(环控系统噪声源)
地下区段运营期噪声源主要为由风井传播至地面的列车运行噪声、风机噪声及风管气流噪声,这部分噪声源强和风机设备型号、功率、消声措施等因素有关。
b.车辆段及进出段线噪声源
车辆段噪声源主要为固定设备噪声,主要来自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的空压机、锻造设备、风机等强噪声设备。
进出车辆段连接线速度为25km/h。经类比调查,连接线高架段的噪声源强一般在60~70dB(A)之间。
c.变电所噪声源
变电所噪声源主要为变电设备噪声,本项目设有66kv主变电所。变电所噪声主要来源于变压器和冷却系统两部分,类比上海地铁二号线静安寺主变电所排风亭噪声源强为71dB (A)。
d.结构二次辐射噪声
结构二次辐射噪声是因地铁列车运行时,轮轨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振动响应,通过轨道结构、隧道和土壤向邻近的建筑物传播,引起建筑物墙壁、地板和天花板的结构振动而产生低频轰响声,即二次辐射噪声。
1.2.2.2        振动源
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主要来自重型机械运转,重型运输车辆行驶,钻孔、打桩、锤击、大型挖土机和空压机的运行,回填中夯实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振动。类比成都地铁1号线施工场地施工作业产生振动测量。
地铁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由于轮轨间相互作用产生撞击振动、滑动振动和滚动振动,经轨枕、道床传递至隧道衬砌,再传递至地面,引起地面建筑的振动。
1.2.2.3        电磁污染源
地铁地下部分电磁辐射污染根据已往类似项目环评及测试结果对附近居民和乘客不会产生影响,电磁辐射评价范围仅局限于车辆段、变电站和地面段。
本项目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电动车组在车辆段进出段线路上运行,受电弓与架空接触网之间不均匀摩擦和瞬间离线产生的火花放电形成电磁辐射对附近居民收看电视的影响;变电所供电系统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环境评价表明,电磁干扰对民用电视接收仅在一定距离内产生短时轻微影响,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3 | 只看该作者
1.2.2.4        水污染源
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施工场地施工作业产生的泥浆水、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冲洗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下雨时冲刷浮土及建筑泥沙产生的高浊度雨水等。若管理或防护不当,将使附近水体或市政排水管中的泥沙含量有所增加,污染周围环境或者影响市政排水管道排水畅通。
污水主要来自沿线车站厕所产生的生活污水,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工作人员生活污水、车辆洗刷废水及检修车辆少量含油废水。
1.2.2.5        大气污染源
1.施工期大气污染源
施工期主要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为扬尘和废气。施工扬尘来源于:
(1)房屋及公用设施拆迁产生的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2)明挖车站、桥梁基坑施工时产生的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3)水泥、沙子、碎石等建筑材料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4)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5)施工渣土在堆放和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施工废气主要来源于燃油施工机械、重型运输车辆运行过程中排放燃油废气,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不大,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不明显。
2.运营期空气污染源
大连市地铁1号线的牵引类型为电动机车,因而不存在牵引机车废气排放。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为地下车站排风亭及出入口排放带有异味的气体,对附近的居民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南关岭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内食堂排放少量废气。
地下车站风亭排气可能产生一定的异味影响,据类比调查运营初期风亭排气异味较大,主要与地铁工程采用的各种复合材料、新设备等散发的多种有害气体尚未挥发完有关,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气体将逐渐减少。
1.2.2.6        固废污染源
本项目施工期间的固体废物包括地下车站、区间隧道修筑产生的弃渣;施工场地布置、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的土地占用引起的房屋进行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期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有车站乘客和职工生活垃圾;南关岭车辆段和车辆综合基地机械加工和维修作业固体废物、少量废旧蓄电池,段内职工生活办公垃圾及列车乘客丢弃在列车上的少量生活垃圾等。
1.2.2.7        影响城市生态与和社会经济活动分析
本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征地、开辟施工场地、基础施工、材料设备及土石方运输等施工活动将占用和破坏城市道路,同时增加城市道路的负荷,使城市交通受到较大干扰,极易出现交通堵塞现象;施工噪声、扬尘、污水泥浆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2        环境质量概况
2.1        声环境质量现状
监测表明:4类区昼间噪声多数能满足标准要求,夜间环境噪声超标显著,昼间噪声变化范围在55.4~74.7dB(A),超标率35%,夜间噪声变化范围在48.9~67.8dB(A),超标率82%;2类区昼夜均不能满足标准要求;1类区昼间大多数超标,夜间100%超标,昼间噪声变化范围在48~65.6dB(A),超标率60%,夜间噪声变化范围在47.7~59.5dB(A)。
2.2        振动环境质量现状
监测表明:拟建地铁1号线沿线地段振动源以交通振源为主,沿线振动环境质量现状较好,随着各路段道路宽度和车流量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建筑物内、外VLZ10值均能滿足所属功能区的标准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巿内交通以轻型、小型车为主,重型车辆少,其振动强度较小;且拟建线路两侧城市房屋建筑结构好,多为I、II类房屋,振动衰减量大。
2.3        环境空气质量概况
2007年,大连市各区、市、县空气中PM10、SO2和NO2年均值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自然降尘年均值除长海县符合辽宁省标准外,其它各区、市均超过辽宁省标准。
2007年,大连市区空气中PM10年均值0.086mg/m3,SO2年均值0.049mg/m3,NO2年均值0.043mg/m3,CO年均值0.60mg/m3,上述四项污染物年均值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自然降尘年均值为16.0吨/(km2•月),超过辽宁省标准1.0倍。与2006年相比,自然降尘和PM10均值有所下降,其余各项污染物均值基本持平。
大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8天,占全年天数的92.6%,其中优82天,比上年增加8天。金石滩优良天数最多,占全年94.0%;甘井子工业区优良天数最少,占全年77.3%。全年空气质量日报首要污染物以PM10为主,占81.1%;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3 | 只看该作者
其次为二氧化硫,占18.9%。
2.4        电磁辐射概况
大连市区电磁辐射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值符合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2.5        固体废物概况
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67万吨,其中粉煤灰和炉渣263万吨,占总量的71.7%。
2007年,大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98.9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投资6700万元、日处理能力1620吨的毛茔子生活垃圾应急处置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3%。
3        环境影响评价
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1.1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来自于各种施工机械作业和车辆运输,如大型挖土机、空压机、重型运输车辆、风镐等施工机械。经预测,单机施工机械噪声昼间在距源40m以外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限值,夜间在30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施工机械同时使用,因此施工现场噪声是各种不同施工机械辐射噪声以及各种施工车辆辐射噪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噪声影响范围会更大。
地铁1号线主要沿现有城市主干道路施工,施工期间渣土及材料的运输会产生交通噪声影响。据类比调查,在距运输车辆道路25米远的地方,单车通过瞬时最大值为69dB(A),因此材料、土方的运输,必然会对沿途居民产生不利噪声影响。建设单位在运输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运输路线穿过居民集中居住区及学校、医院等敏感点。但由于拟建项目在市区内进行,沿途敏感点多,完全避免穿过居民集中居住区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调整运输时间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对沿途居民的噪声影响。
3.1.2        施工期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振动包括重型机械运转,重型运输车辆行驶,钻孔、打桩、锤击、大型挖土机和空压机的运行,回填中夯实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振动。施工作业产生振动的影响通常在距振源30m以内。
3.1.3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污废水主要来自雨水冲刷产生的地表径流、建筑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根据水质情况可分为含油废水、生活污水、高浊度泥浆水等。虽然施工期各施工点的废水排放具有量小、分散等特点且施工作业带周围都有建成的城市下水管网,但若管理不善发生诸如施工机械油污四处滴漏后大量用水冲洗、弃渣弃土不及时清运遇暴雨冲刷等情况时,轻则影响周围景观和人行交通,重则会堵塞城市下水道或引起河道淤积,影响最终受纳水体环境质量。施工中应注意文明施工,快速施工,确实落实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则上述影响将会得到很好的缓解。此外,施工期的影响是暂时的。
3.1.4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来自明挖车站施工现场、材料堆场、进出工地道路等敞开源的粉尘污染物及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物,其中又以粉尘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突出。
本项目施工扬尘主要由明挖车站施工场地、房屋拆迁及运输车辆产生。施工期扬尘产生的大气污染是暂时的,待施工结束后影响自然消除,只要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加强管理,会很大程度上减少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间短期内将导致运输道路沿线汽车尾气排放量有所增加,对沿线大气环境有一定影响。随着弃渣运输的结束,汽车尾气对沿线影响也将随之消除。
3.1.5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及地下区段施工排出的渣土碎石,本工程开挖产生216万m3弃方,拆迁产生8.97万m3建筑垃圾,可利用部分拟送往东海公园填海利用,不能利用的弃渣送往毛茔子垃圾场填埋。
3.1.6        施工期生活排污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具有工期长、施工人员众多等特点,施工人员生活排污均依托临近社会单位解决,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
3.1.7        施工期对城市生态景观的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的征地拆迁、开辟施工场地、基础施工、设备、材料、土石方运输;高架桥梁、车站等地面建筑施工活动将破坏植被,降低沿线植被覆盖率,给城市道路原有建筑小区、市容环境卫生、城市景观带来一定影响和破坏;管线拆迁改移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工程弃土如不加防护,将会产生水土流失。
3.1.8        施工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对城市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1.施工活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施工期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路封闭对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影响道路两侧商铺的正常营业;对管线的迁移,影响沿线地区水、电、气、通讯设施的正常供应和运行;施工机械作业产生的噪声、振动干扰,施工扬尘和污水,建筑垃圾堆放和运输,夜间施工临时强照明等都将对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2.施工活动对区域交通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对区域交通的干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临时封闭部分城市道路影响,二是施工运输机械占用繁忙的城市道路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时间长,工程地下段位于大连市南北向交通干道,交通量大。工程沿线的道路中,山东路由北向南方向、华北路由北向南方向、西安路由北向南方向已处于超饱和状态,其余各路段接近饱和,道路压力较大,交通拥堵严重。此外,与本工程相交或平行的道路大部分负荷较大,分流能力有限,施工中若采取车辆分流和交通管制,将增加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因此工程在施工期对大连市南北向交通干线的交通影响较大。
3.施工活动对沿线基础设施的影响
城市的地下管线埋深一般都在1.1~8.5m左右,所以工程以地下线盾构施工时与管网的干扰很小,因为隧道一般埋深在10m以上。但是项目在车站施工、明挖路段施工、高架施工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管线。工程设计单位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沿线主要管网的分布情况,只要在施工设计文件中明确现有管网的布设位置、走向及埋深,可以杜绝施工过程产生的管网挖漏、挖断现象。
4.施工期征地拆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本工程的车辆段进出段线周围基本没有敏感点,项目拆迁主要集中在沿线车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4 | 只看该作者
站出入口、风亭范围内以及线路上法的拆迁。全线拆迁总面积为13.8万m2。
工程的征地拆迁会对涉及的居民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工程在施工前必须做好征地、拆迁安置方案。
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3.2.1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风亭噪声影响预测评价
处于4类声环境功能区划的敏感目标,风亭、风冷冷水机组产生的噪声与其噪声现状值叠加后,昼间噪声变化范围在55.5~74.7dB(A),超标量在0.4~4.7dB(A),超标率31%,较现状值增加0.1~5.2 dB(A);夜间运行时段噪声变化范围在49.2~68.8dB(A),超标量在2~13.8dB(A),超标率76%,较现状值增加0.1~8.2 dB(A)。
处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划的敏感目标,风亭、风冷冷水机组产生的噪声与其噪声现状值叠加后,昼间噪声变化范围在56.7~71.5dB(A),超标量在1.7~16.5dB(A),超标率100%,较现状值增加0.1~4.7dB(A),;夜间运行时段噪声变化范围在49.1~61.5dB(A),超标量在4.1~16.5dB(A),超标率100%,较现状值增加0.2~9.8dB(A)。
处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的敏感目标的风亭、风冷冷水机组产生的噪声与其噪声现状值叠加后,昼间噪声65.6dB(A),超标5.6dB(A),较现状值不增加;夜间运行时段噪声59.6dB(A),超标9.6dB(A),较现状值仅增加0.1dB(A)。
2.车辆段噪声影响预测评价
车辆段距离试车线较近的厂界点在试车期超标,而非试车期不超标;其他厂界点试车期与非试车期均不超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类区昼间标准要求。
3.二次结构噪声影响预测评价
地下线路沿线20m范围内受二次结构噪声影响的敏感点139处, 噪声变化范围在35.9~58.7dB(A),37处超标,超标量在0.3~18.7dB(A)范围。
4.进出段连接线噪声影响预测评价
高架段120m范围内无敏感点,经预测,在运行时段,高架段距轨道45m可以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区昼间标准;昼间等效后,高架段距轨道18m可以满足1类区昼间标准。
5.变电所噪声影响预测评价
西安路站附近的主变电所北厂界超标2dB(A),其他厂界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类标准要求。松江路站附近的主变所的四个方位厂界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2类标准要求。
3.2.2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1)拟建地铁1号线沿线地段现状振动源以交通振源为主,沿线振动环境质量现状较好,随着各路段道路宽度和车流量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建筑物内、外VLZ10值均能滿足所属功能区的标准要求。
(2)运营期拟建地铁沿线两侧地面的环境振动Z振级将会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振动环境现状值较低,地铁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较大。
(3)室外VLZ10值预测范围为59.2~77.1dB,室内VLZ10值预测范围为51.2~77.0dB。对照相应的振动环境标准,预测的54个敏感点中,室外昼间有7个敏感点超标,超标量为0.4~7.1dB;夜间有20个敏感点超标,超标量为0.1~10.1dB,主要是因为这些敏感点均位于区间内,行车速度大,且距离轨道较近,需采取减振措施。
(4)对于超标的环境保护目标,根据不同超标量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减振措施,全线使用轨道减振器1870m,增加投资约280.5万元,使用弹性短轨枕整体道床500m,增加投资约150万元,则全线减振增加投资约430.5万元。
3.2.3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1)本工程运营后,由于进出段地面线、高架线周围无居民区。因此地面段、高架段列车通过时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不会对沿线电视收看有影响。
(2)新建主变电站投入运行后,其工频电场、磁场较低,接近环境背景值,远低于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推荐的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场0.1mT的限值,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
(3)根据类比资料显示,地铁工作区电磁噪声最大值为61dB(μV/m),相当于1125μV/m;接触轨离线形成火花辐射的无线电噪声最大可能值为108.5dB(μV/m),相当于0.25V/m,均远小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公众照射导出现值规定的电磁辐射对居民暴露受照得限制的标准现值。因此不会对工作人员、乘客及线路两侧居民等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2.4        水环境影响评价
(1)本项目营运后,污水排放主要为车辆段生产、生活废水,沿线车站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全线废水排放总量为1291m3/d;
(2)车辆段生产废水经格栅、隔油、气浮、过滤、消毒处理后,各污染物均可满足《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中相关用水标准的要求,回用于车辆段内洗车和绿化。
(3)全线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附近市政管网。经类比调查分析,车辆段、沿线车站污水经简单处理后,污水水质能够满足辽宁省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的要求,通过市政管网分别进入本区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3.2.5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环境空气影响主要为运营期地铁车站风亭异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经类比调查,风亭异味对距离风亭排风口10m以内的敏感点有轻微的影响,须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另外,地铁1号线替代地面公交可以大大地消减汽车尾气的排放。经计算,在地铁运营初期,每年可以减少NOx、CO、HC排放量分别为23.18t、164.97t和22.42t,地铁建设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3.2.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旅客和生产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车辆段维修车辆产生的废金属配件、电动车组用蓄电池和污水处理场产生的少量污泥,初期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312.2 t/a。生活垃圾分布于各站及车辆段、控制中心等,所有垃圾定点收集、存储,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生产垃圾予以综合回收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电动车组用蓄电池为免维护电池,车辆段内定期更换的蓄电池由厂家回收,不会造成危险固体废物危害。综上所述,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3.2.7        生态与景观环境影响评价
(1)本项目永久性占地584.5亩,经估算,项目占用有植被的土地将久性的损失生物量损失为239.4t。
(2)本项目永久占用的土地主要为车辆段,占地类型为荒草地,车辆段占地占永久占地的87.77%。经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符合性分析,南关岭车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4 | 只看该作者
辆段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基本符合,不存在显著冲突。
(3)本工程正线全部敷设于地下,对城市景观环境影响较小,线路敷设方式合理。
(4)本工程全部以地下线形式通过城市主干道,其最大程度减少了对沿线各功能缀块的分隔,不会因此增加城市景观的破碎性。同时由于轨道与地面交通廊道无交叉干扰,加之大运量、快捷、舒适、准点的特点,在自身廊道通畅的同时,还可吸引大量地面人流,缓解地面道路廊道的堵塞现象。
3.2.8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地铁1号线的建设,有利于节省旅客在途时间,方便了沿线地区居民的出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效益。同时地铁的建设以及地铁的运行,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工作岗位,为城市就业人员的转岗分流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机会。
(2)大连市地铁1号线具占地少、地面构筑物少,能够减小市区道路建设压力和建设规模的同时,一方面增加城市包括公共绿地在内的其他公共设施的用地,另一方有效维系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对改善区域城市人居环境。
(4)大连市地铁1号线建成后,因其快捷、高效、舒适等特点必然会吸引部分客流量,从而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对降低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具有一定贡献。
(5)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的建设,可以替代地面交通而减少汽车燃油尾气的排放,在营运初期可以减少NOx、CO、HC分别为23.18t/a、164.97t/a和22.42t/a;同时可以在初期对减少城市主干道路交通噪声贡献值0.5dB(A)。
4        工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1        施工期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1.1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1.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科学安排作业时间
(1)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公告,把产生噪声的设备、设施布置在远离居住区的一侧;
(2)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在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应当向周围居民公告;
(3)对于噪声辐射水平较高的机械,如发电机、空压机等尽量布置在偏僻处或隧道内,也可搭设封闭式机棚,并尽可能远离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运输车辆频繁出入的场地应安排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
(4)高噪声设备的使用应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
(5)施工作业时间应限制在7:00~12:00、14:00~22:00期间内,如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或者特殊需要,确需在22时至次日6时期间进行施工的,须经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并告知周围居民,取得居民的谅解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打桩作业严禁夜间进行。
(6)承担夜间材料运输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2.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法
(1)工程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进行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对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其入场施工。
(2)施工单位要选择性能优良、噪声较低施工机械开展施工作业,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具有高噪声特点的施工机械应尽量集中,施工时准备工作充分,作到快速施工;
(3)在满足土层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择低噪声的成孔机具,避免使用高噪声的冲击沉桩、成槽方法。同时建议采用商品混凝土,避免施工场地设置混凝土搅拌机,减少噪声辐射污染。
3.采取工程降噪措施
在站场施工场界应修建高2m的围墙或围挡,隔断施工噪声的直接传播。
4.突出施工噪声控制重点场区
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施工单位做好周边居民工作,并公布施工期限。
对于站场附近受施工噪声影响较大的敏感点,建设单位应针对各自具体情况,制订详细、合理的降噪方案;如出现施工噪声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时,应采取修建临时隔声墙或直接将场内工房建在居民楼前,减弱噪声影响。
5.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期,明确施工噪声控制责任
在施工招投标时,应将施工噪声控制列入承包内容,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并确保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对人为的施工噪声应有管理制度和降噪措施,并进行严格控制。
4.1.2        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科学管理、文明施工
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对打桩机类的强振动施工机械的使用要加强控制和管理,同时施工中各种振动性作业尽量安排在昼间进行,避免夜间施工扰民,文明施工。
(2)施工现场的合理布局
科学合理的施工现场布局是减少施工振动的重要途径,在满足施工作业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施工场地布置与周边环境的相对位置关系。将施工现场的固定振动源,如加工车间、料场等相对集中,以缩小振动干扰的范围。如施工期较长,可采用一些应急的减振措施,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减少振动的传播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施工车辆,特别是重型运输车辆的运行途径,应尽量避开振动敏感区域。
(3)做好地面变形、振动传播的监测工作
对施工作业带临近敏感点进行施工期跟踪监测,事先详细调查、做好记录,对可能造成的房屋开裂、地面沉降等影响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4)在建筑结构较差、等级较低的陈旧性房屋附近施工,应尽量使用低振动设备,或避免振动性作业,减少工程施工对地表构筑物的影响。对春柳街区间直接下穿的建筑物进行施工期监测,事先详细调查、做好记录,对可能造成的房屋开裂、地面沉降等影响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4.1.3        水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施工期各施工工点废水排放量很小,也无特殊有毒物质,因此,只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其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微小的。
(1)建设单位应按照大连市城市建设管理局2007年11月所发通告,在开工前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按照管理部门的规定排放污水。
(2)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根据地形,对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施工污水乱排、乱流污染道路、周围环境或淹没市政设施。
(3)含有泥沙(浆)、水泥等物质的施工废水,应当经临时沉淀池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系统。废水排放城市下水道,执行辽宁省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在工程施工场地内需构筑集水沉砂池,以收集高浊度泥浆水和含油废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4 | 只看该作者
水,经过沉砂、除渣和隔油等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4)不具备城市下水管网的施工人员临时驻地可采用移动式厕所或设置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市政管网;避免由于乱排生活污水,渗透污染地下水水质。
(5)施工设备集中地因设备油类的跑、冒、滴、漏等将产生一定的含油废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在施工场地设排水沟、将含油的场地废水收集后经隔油池处理达标后排放。
(6)施工人员临时驻地可采用移动式厕所或设置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市政管网;避免由于乱排生活污水,渗透污染地下水水质。
4.1.4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的施工场地大都位于居民比较密集的区域,这些区域对扬尘较敏感。为了减轻施工期对周围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减少扬尘量的产生及汽车尾气的排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施工场地及运输沿线附近的粉尘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
(1)施工现场要设置高度不低于2m的围挡,主要道路应采取硬覆盖并保持清洁。
(2)在开挖、钻孔和拆迁时,应适当喷水,使作业面保持一定的湿度,回填土方时,在表层土质干燥时应适当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施工期要加强回填土方堆放场的管理,要制定土方表面压实、定期喷湿的措施,防止扬尘对环境的影响。施工场地的弃土应及时覆盖或清运。极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扬尘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3)对施工车辆的运行路线和时间应做好计划,尽量避免在繁华区和居民住宅区行驶。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夜间运输,减少扬尘对人群的影响。采用封闭式渣土清运车,严禁超载,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如果运输过程中发生洒落应及时清除,减少二次扬尘污染。车辆离开施工场地和弃土场时,必须进行冲洗,不能将泥土带到路上。
(4)施工道路要硬覆盖,要在工地出口处设置清除车轮泥土的设备,确保车辆不带泥土驶出工地;装卸渣土严禁凌空抛散;要指定专人清扫工地路面。施工现场应设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必须保持现场周边环境整洁,所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日产日清,工程竣工后必须做到工完场净。
(5)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要求,不得在施工现场设立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构件应在施工现场前预制好,避免在施工中带来大量粉尘污染。如在施工现场搅拌使用砂浆、混凝土应尽量做到不洒、不漏。拆迁工地要随拆随撒水,拆迁后要立即进行简易绿化。
(6)运输车辆和各类燃油施工机械应优先使用含硫量低的汽油或柴油,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应满足标准要求。路面摊铺应选择有毒气体产生量小的的温拌沥青技术,减少沥青烟排放量。
4.1.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1)建设单位应及时到有关部门办理渣土清运许可证,按规定对工程弃渣进行收集清运。
(2)严禁在工地焚烧各种垃圾废弃物。对固体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先分类回收,确保资源不被浪费。
(3)施工单位应配备管理人员对渣土垃圾的处置实施现场管理,渣土运输的车辆必须设置密闭式加盖装置,并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路线进行。尽量缩短在闹市区及居民区等敏感地区的行驶路程;运输过程中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要及时清扫。
(4)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积极和城建部门沟通,对产生弃渣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利用,并按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最终确定的场地消纳渣土。
(5)加强各类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检查、监督、管理,化学品使用完后应做好容器(包括余料)的回收及现场的清理工作,不得随意丢弃。
(6)施工场地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定点放置,最后由城市环卫部门集中清理。
4.1.6        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1.土石方防护措施
(1)区间隧道及地下车站的弃渣(土)应根据大连市的有关规定,施工时产生的弃土(渣)集中使用或堆放至指定渣土消纳场,避免乱堆乱弃,破坏自然环境和产生水土流失影响。
(2)车站施工时,尽可能的缩短施工作业时间。城市建成区的隧道口施工利用2m高的钢架结构进行围护,实行封闭作业,集中除渣。
(3)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区间隧道及地下车站施工产生的弃渣经选择后用作工程回填用料和南关岭车辆段的填方。
(4)位于春柳河和马栏河附近的区间及车站施工时,场区施工要做好临时防护,避免大量水土流失到河内,影响河流水质。
2.城市景观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场地的布设以及施工营地的搭建需要临时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对施工临时占用的城市绿地,工程后原则上应全部采取植物措施予以恢复;对永久占用的城市绿地,应尽可能采取植物措施对建筑硬质空间进行软覆盖。
(2)南关岭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的占地面积较大,施工期间,原有的地表植被将被破坏,因此,在场内的生产设施及配套的生活设施等建成以后,根据大连市的有关场区绿化美化的要求,对车辆段内进行绿化。
(3)工程施工中应组织安排好道路交通和居民出行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精心组织计划和安排,与交通部门充分协商,完善疏导,以减轻工程施工期间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影响。
(4)施工现场做好排水沟渠,避免雨季产生大量高浊度废水无序排放,场内必须设置洗车槽,车辆须在场内冲洗干净后方可上路行驶,避免带出泥浆污染交通道路,影响城市卫生环境。
(5)施工工地必须封闭,进行文明施工,施工围墙可以加以景观修饰,起到美化的效果,减少由杂乱的施工场地引起的视觉冲击。
4.1.7        城市社会生活影响防护措施
(1)在施工前应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沿线所涉及的道路和各种地下管线,如供电、通信、给排水管线等进行详细调查,并提前协同有关部门确定拆迁、改移方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施工时切断各种管线时,不致影响沿线地区水、电、气、通讯等设施的正常供应和运行,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状态。
(2)严格控制车站工程的施工工期,优化施工工艺。在工程开工前,应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积极协商,研究确定交通疏解方案,做好交通组织计划,对施工路段实行管制,并通过相关媒体,及时通报道路交通情况,使车辆绕行通过,防止交通堵塞。
(3)由于施工用电、用水,将增加施工沿线地区的用电和用水负荷,施工单位应提前与有关部门联系,确定管线接引方案,并提前做好临时管线的接引,对局部容量不足区段,及时进行管线改造,防止临时停电或停水,影响附近地区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5 | 只看该作者
正常生活。
(4)为了使得本项目的拆迁安置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项目及征迁安置政策的宣传,尽量争取沿线公众对项目的理解,以配合项目的建设。
2)由于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征迁安置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因此,应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征迁安置行动计划,以保障计划实施效果。
3)施工前,必须做好征地拆迁种类、数量的测量及其所有者的登记工作。
4)项目建设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必须按照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执行。
5)对于所有受影响的房屋、其他设施的补偿费均按财产的现行重置价计算,在进行补偿时不进行折旧。
4.1.8        施工期其他环保措施
(1)线路AK5+150-AK5+550段,为先期回填的矿坑。通过调查访问,最大回填深度约30m,建议线路绕行该段或增大隧道的埋置深度。
(2)线路所经人防洞室地段,应加深隧道埋深,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避免施工爆破造成上部人防洞室的坍塌。
(3)项目在下一步初步设计阶段,应加强东纬路控制中心建筑物高度与机场航道限高的论述,控制中心建筑物的高度应在不影响飞机正常起落飞行时的限制高度一下。
4.2        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4.2.1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1.从声源上进行噪声控制
选用低噪声的车辆、轨道结构类型及低噪声风机、风冷冷水机组等环控设备。加强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采取定期修整车轮踏面,保持钢轨表面光滑等措施。
2.强化噪声污染治理工程
在风机前后设置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消声器,保证对噪声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设备安装各种减振弹簧、隔振垫、软接头等;合理进行风道风口的消声设计,设计2m以上长度的消声器;尽量加大风道表面积,并贴吸声材料;出口处设置消声百叶,优化消声百叶几何面积,以降低气流噪声。
风亭应合理布局,尽量远离敏感点,排风口及活塞风亭风口背对建筑物,风亭要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外观采用柔软、活泼而富有运动的曲线形式,低风亭设在绿地内,距绿地边缘大于3m。
设置隔声通风窗,隔声通风窗使室内噪声降低20dB左右,使得室内噪声满足功能使用要求,本次评价将此项措施作为一项辅助措施在单一采用降噪措施尚不能达标时采用。
车辆段厂界设置围墙可以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和降低噪声,建议厂界采用实心砖混结构墙体。
为降低主变电所噪声对周围环境噪声的影响,建议在西安路站附近的变电所周围修建3m高围墙。
对于暂无敏感点的高架段,敞开段预留设置声屏障的条件,以保证规划实施时可以适时地采取声屏障降噪措施。
3.合理规划,预防为主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地铁两侧新规划区域,合理规划使用功能,达标距离以内区域,不宜新建、扩建学校、医院、居民区等敏感建筑物;对受声点进行防护,必要时采取敏感建筑物拆迁,功能置换等措施;加强绿化措施,在视觉、心理上减缓人们对噪声的烦恼度,在征地界范围内利用闲暇空地种植绿化带。
4.2.2        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在车辆构造上进行减振设计对控制轨道交通振动作用重大。建议在车辆选型时,优先选择低噪声、低振动的新型车辆。
(2)在运营期要加强轮轨的养护、维修,以保持车轮的圆整,使列车在良好的轮轨条件下运行,保持轨道的平直,以减少附加振动。
(3)拟建工程直接下穿建筑物的地段,地面上建筑多为居民住宅,若隧道与地面建筑物的桩基础在高程上多有冲穿之处,必须进行桩基托换或基础处理。隧道的主体结构及其他基础结构(如进出入通道、给排水管道、通风管道等),应远离地面建筑物及其基础,不能与这些结构有刚性连接或搭接的部分,否则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隧道振动传播到地面建筑物中,使建筑物内振动加剧,形成二次结构噪声污染。
(4)建议城市规划部门严格控制线路两侧用地,在隧道垂直上方地面两侧各34m范围内,不宜新建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振动敏感建筑。
4.2.3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1)从车辆段到隧道入口之间的地面运行区间,地铁自身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一定范围之内的电视信号构成干扰与破坏,但周围无居民,建议在运行轨道两侧留出30m的绿化防护带。
(2)运营期应加强绝缘子和轨道的清洁维护工作,避免因污染放电形成电磁辐射噪声。
(3)尽量避免将轨道的接头设置在居民点一侧,以减缓打火形成的电磁辐射对民用电视可能产生的干扰影响。
(4)主变电站建成后做好周边居民的告知工作,减少附近居民对电磁辐射的恐慌, 尽量避免可能产生投诉纠纷问题。
(5)做好输变电设备的选型和安装工作,尽可能选用小型化、微型化设备与装置,并采取紧凑布置,尤其是变压器应选择屏蔽效果好的设备,以减小电磁辐射影响。
(6)两座主变电站的进出电缆设于地下,并应布设在远离敏感点的一侧,埋设深度尽量加深,并对电缆进行良好的屏蔽和滤波,对主要设备采取有效的接地和电磁屏蔽。
4.2.4        水污染防治措施
(1)南关岭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污水处理措施
设计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隔油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经格栅、隔油、气浮、过滤、消毒处理后,各污染物均可满足《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中相关用水标准的要求,可回用于洗车和绿化。
(2)沿线车站的生活污水
地下车站卫生间的粪便污水及卫生器具的生活污水集中排至设在卫生间下方的污水泵房中,再由污水泵提升至地面的泄压井,经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道系统。经过化粪池处理后的的车站生活污水各因子已经达到宁省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要求。
4.2.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运营初期,隧道内部少量积尘扬起,通过风亭排出后对出风口附近的外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8:15 | 只看该作者
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建议工程竣工后,对隧道及站台进行彻底的清扫,并加强通风,保持地铁内部空气新鲜。
(2)工程运营后,可替代部分地面交通运输,从而间接地减少了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改善地铁沿线乃至整个大连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1.1.1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1)对沿线各车站的生活垃圾,运营管理部门可在车站内合理布置垃圾箱,安排管理人员在地面和车厢内及时清扫并进行分类后集中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2)停车场内产生的少量金属切屑、废边角料可回收再利用。
(3)建议本工程的蓄电池采用免维护电池,对于废弃的蓄电池和处理后的电解液废渣等危险品的处置由厂家负责回收更换,统一处理,在项目前期阶段,由于生产厂家不能确定,建设单位可在设备招投标过程中,应将对废弃蓄电池的回收作为其中的一项招标条款来进行约束,确保废弃蓄电池等危险废物的妥善处置。
2        结论
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符合大连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路基本沿城市主干道布线,工程选线合理。线路全部采用地下形式,减少了拆迁和占地数量,体现了环保原则。同时,轨道交通是一种运量大、效率高、污染小的运输方式,能有效解决地面交通拥堵和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城市区域环境,工程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本工程建设不存在不可控的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可行。
12
发表于 2008-11-29 19:43 | 只看该作者
又是B型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1-23 13: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