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简述,部分细节具体年份考证中,以"后来"代替叙述
今徐闵线的前身是"沪闵线",最初是1922年创办的"沪闵南柘长途汽车有限公司"开辟的"沪闵南柘线"(南市区国货路~闵行镇~南桥镇~柘林镇),由上海老城厢南市区始发,经斜土路(连接"斜桥~土山湾"的路名,斜土路的历史早于肇嘉浜路)到土山湾(今万体馆)折往漕河泾,经现老沪闵路的线路走向到达颛桥,闵行镇,从闵行过江到西渡,继续到南桥镇,最后到达柘林,蓄车南桥镇.抗战时期因渡江不便,线路拆分为北段(市区~闵行渡口)和南段(西渡~南桥),南段后来演变为西乍线(西渡~乍浦)的前身,今西卫线的走向也是沿袭如此.而北段就是缩线后的沪闵线,50年代因市区起点缩至徐家汇而改称徐闵线,1958年,沪闵公路大改道,新辟今上海南站~莘庄,以及莘庄~颛桥段(即今沪闵路的南站~颛桥段是1958年新辟的公路,1958年前是没有的,只有老沪闵路).徐闵线主线(徐家汇~闵行)从老沪闵路改走新辟的沪闵路(经莘庄)到达颛桥,再循原线到闵行渡口,从此,徐闵线的历史里出现了"莘庄"这个重要站名.
新的道路诞生后,原先弯弯曲曲的老的沪闵路(漕河泾~颛桥段)改称"老沪闵路",原先在老沪闵路上行驶至颛桥的部分徐闵线原走向仍被保留下来,成为支线,改称"徐闵支线",但缩线为(漕河泾~颛桥),专走老沪闵路,以填补徐闵线主线离去后,老沪闵路的公交线路空白.
位于当时上海县龙华乡长桥村的上海中学及附近的长桥新村出现后,经老沪闵路往市区方向客流较大,光靠徐闵支线加车会出现客流"南北不均"的现象,于是,徐闵支线开始拆分,以上中路(上海中学,长桥新村)为界,上中路以北到市区方向的老沪闵路上行驶段改称111路,延伸到万体,所以111路是上海公交史上出现较早的三位数的号码线路(当时上海1××路尚未出现).而上中路以南的老沪闵路上行驶段因沿途郊区农村客流极低,仍称"徐闵支线",配车极少,隶属111路车队.这就是徐闵支线的历史由来.
回头再说徐闵线:在轻轨,地铁出现前,这是一条无与伦比的黄金线路(徐家汇~莘庄~闵行),具有垄断的地位,客流高得根本无法想象(不是吃不饱,而是活活撑死,吃不掉),由此,ZF发动社会力量办公交,缓解徐闵线"乘车难",闵汽联由此诞生,开辟了东闵专线(后梧柏也开辟"东闵线"后,为避重名,改名"东坪专线",今改名816),成为第一条徐闵线的兄弟线路(因客流巨大,饭多得吃不完,连竞争也谈不上).所以又有各种社会办的"徐闵专线"陆续出现(就是今天讨厌可恶的那个ZGT承包车的来历).
当时的徐闵线配车在二汽公司是绝对被重视:SK670(巨龙大柴油),SK6113N(南浦大桥车型),PK6100CD,JLY6100自动挡都率先出现在徐闵线上.
今天的徐闵线,早已经不复当年之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