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这些913路公交车即将被新型车替代
913路公交车,从鲁巷到豹澥,线路总长度约为22公里。 昨日,随着一纸合同的到期,这条公交线路将悄然转身,由私人经营转为国企运营,而这也意味着武汉公交个体承包时代的彻底终结。而913这条公交线路,也成为一个公交时代的缩影。 被“充公”的913路 昨日清晨5时30分,初秋的豹澥已经有了些许凉意。 和平日一样,简单吃几口早饭,刘红旗便坐上913路公交车的驾驶室,带一脚油门,发动机发出轰鸣声,这辆公交车的目的地是22公里之外的鲁巷广场。“跑完这一趟,车子就不是我们的了,心里能不难受吗?”在熟悉的路上跑了十多年,这位50岁的男人多少有点失落,“个人承包的公交车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被公交集团收回,那就是充公”。 当然,对于913路被“充公”这件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到不爽。“听说明天票价就降了,是不是真的啊?”还没坐稳,一名乘客上车后开口便问起这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你消息蛮灵的咧。”刘红旗笑着说,913路要“收编”的事情,在豹澥周边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不少街坊乘车时都在询问这个问题。” 提及个体承包公交线路,这还要从8年前说起。2006年,武汉市开始全面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按照规定,被私人承包的公交线路将全部纳入政府公共交通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当时隶属于江夏公交集团的913路和909路公交线依然维持“带资经营”这种个体承包模式,合同一签就是8年。 “总共有11个人,当时,我们一起承包了913路公交线路运营权。”在工作休息间隙,刘红旗对楚天金报记者说,作为全家老小生活的唯一收入来源,913路就是他全部的寄托,“每个月有5000多元收入,在前几年,这算是高收入了”。 对于“充公”后的生活,刘红旗说:“开了一辈子的车,别的也不会干。以后角色变成了员工,除了要开好车,还要服务态度好。” 投诉过多导致承包大限提前到来 作为这条线路的负责人,刘绪稳是看着913线路“长大”与“成熟”的。“其实这条线路赚钱也就是这六年,可惜合同到期了。”刘绪稳告诉楚天金报记者,在2006年,他跟同村几个人一起合伙拿下了“豹澥至武汉”的运营权,“由于道路条件限制,当时只能走高速,所以最开始也没有赚几个钱。”在刘绪稳看来,一旦线路运营权被公交公司收回,他的生活将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起码收入不如以前了”。 “不过这一天迟早要来,当时也都是有合同的。”刘绪稳心里也明白,从2014年开始,由于运力不足等问题,市民投诉逐渐增多成为刘绪稳最头疼的事。据楚天金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913路公交还独自承担着豹澥到光谷的全部运行任务,“每天19台车轮着跑,到了高峰期,仅光谷广场就能装上30多人,不少乘客根本就上不了车。”刘绪稳说。 既然客源有保证,为什么913路一直不增加更多的车辆呢?“还是因为投诉过多,线路口碑不好,公交集团就没有批准线路的加车要求。”刘绪稳坦言,“从2014年开始,每个月最少接到60个投诉电话,其中80%都是投诉过站不停的问题。”正是这些投诉电话,导致刘绪稳和他的合伙人不得不提前一年交出经营权。 据了解,在当年的那份“带资经营”合同中,有一条写着:如果线路运营情况良好,允许有一年的缓和期。换句话说,如果投诉太多,刘绪稳就不得不按合同交出913路,时间就是2014年9月27日。 取消公交私营是大势所趋 “不论是资金还是管理上,私人经营都难以满足乘客的需求。”武汉公交集团江夏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楚天金报记者,纳入公交集团旗下运营之后,913路也将由“2元起步、5元封顶”的阶梯票价,统一调整为2元的一票制。“单边里程是22公里,从受众和公里数等因素综合考虑,公司决定913路定为2元一票制。” 如此一来,913线路还能赚钱吗?对此,该负责人给楚天金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同等客流条件,票价下降后,预计每台车每天收入在700元左右,“每台车每天的油耗是500元左右、人工成本170元,每台车一天跑下来只能留下30元”。据介绍,按照公交集团的规定,所有公交车辆必须定期保养,“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线路运营只能是勉强维持”。 “这是大势所趋。”昨日,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院教授张培林对楚天金报记者说,比照同类城市做法,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公共交通应该全部列入政府公共事业范围,“不可能拿去盈利,这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对此,武汉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计划,武汉将会逐步增加中心城区至新城区的公交线路,“先将公交从中心城区开进新城区,在发展一级网线的基础上,推进新城区内的二级网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