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文明出行
老唐,155路线长。线长,是公交系统对一条路线管理员的称呼,职位不高,职责不小,整条公交路线上的事,都归他管。
老唐有个习惯,每天早上7点不到,一定要到155路博山路崮山路站“报到”。这个站点既不是终点站,也没有调度室。
国庆长假也不例外,清晨6点45分,老唐照例来了。眼前的景象如同多年来他看惯的一样:155路站牌下,已经排起了一条整齐的队伍。
“上海滩上不大看得到的吧?”市民建先生排在队伍中间。他就住在附近小区,每天上班,都在这个公交车站排队候车。建先生多年前从浦西搬来,那时候小区出行还主要靠746路。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这里是终点站,有人管理,乘客们都有序排队。后来,746路改成了155路,终点站也移走了,博山路站变成了普通的途经站,没人管理了,可排队习惯,被老乘客们保留了下来。
“老唐,你好!”数月前新搬到博山路附近的陈阿姨,恰好是老唐的旧识。“一开始不知道呀,为什么这里会排队?”陈阿姨笑着说,“后来人家告诉我,在这个地方等155路,就是要排队的,我也就排到后面去了。”
老唐特别“宝贝”这个站点,一直嘱咐线路上的驾驶员,“这里的乘客那么守秩序,一定要好好服务他们。”
一名女士走过来,在站牌前端详了半天,走到排在最前面的乘客面前:“请问,这里是155路吗?”乘客指指队伍,“是的,请排队。”原来,这位女士不住在附近,第一次来乘155路。很快,她听从指点,排到了队伍最后。
老唐也觉得奇怪,博山路崮山路站,其实有好多公交线路,可就只有自己“管”的155路,每天都秩序井然。他说,也许是因为线路上最早一批乘客,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动迁来的缘故吧,彼此熟识,来到车站,也容易彼此谦让。有了长年守规矩的老乘客,新乘客看到,自然也会排队。“总归还是要靠乘客自觉,互相影响,对伐?硬管是不行的。”
又一部155路来了,准确地停在队伍面前,乘客一个接一个上车。站牌下空了。十分钟后,陆续前来的乘客,无人指挥,慢慢又形成了一条队伍。
让文明像涟漪般扩散
记者手记
排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地铁里,很多人会排队,先下后上。但公交站就不一定,车来了,等车的人照样一哄而上。排队,真的是一件难事吗?
排队,可能很难。车挤路堵,人心浮躁,只要有一个人破坏队形抢先登车,其他人很容易受到影响。况且,“等公交车无须排队”似乎是心照不宣的约定,就算有人管理,也很可能被视为“多管闲事”。
排队,也可以很简单。博山路站上,有好几部公交车,其他线路再乱,155路站牌下,整齐的队伍一直没有变过。而对新乘客来说,顺应已有的规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排队事小,却能折射出文明行为养成和延续的逻辑。当乘客认为车站秩序会影响到自己所在群体、乃至自己个人的利益与形象,自然会极力维护。同样地,在其他公共场合,有了这样的原点,文明行为就会像涟漪一样,一轮轮扩散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