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潘四同
毕业学校:北京市东方职业学校
毕业时间:2009年
工作单位:北京公交客七分公司
24岁,许多人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北京公交客七分公司运营20队的潘四同已经参加工作近7年了。在这7年中,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乘务员做起,如今已成长为单位的团支部书记。年轻的他眉宇间透露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沉稳,潘四同说,不论是工作还是为人,他都追求诚实、负责和耐心的品质。
“长线”公交,练好“基本功”
别看小潘年龄不大,他已经是公交行业从业六七年的“老人儿”了。如今已是车队团支书的潘四同,做过3年的公交车乘务员,这3年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能力,更磨练了他的性格。
2008年,潘四同在北京市东方职业学校的最后一年,他由学校推荐来到现在的单位实习,被安排在一辆始发四惠站、终点西苑站的“长线”公交上,“这趟公交沿着三环行驶,每天只能走两圈。‘长线’公交有时会发生堵车,作为乘务员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有时都不能保证。”
在这趟公交车上,潘四同一坐就是一年,“最开始不熟悉路线,就坐在师傅边上观察窗外站与站之间的区别和特点,拿着站名表一背就是半天,除此之外还要熟练地知道沿途换乘的路线,以解答乘客的咨询。”没过多久,潘四同就可以独当一面地“守门”了。
“公交上虽然人来人往,但乘务员大部分时候还是比较孤独的,因为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真的太少了。我做的是晚班车的乘务员,下午接班,夜里11点多才下班,到家很晚,一觉醒来就快到第二天中午了。同时,别人都是周末休息,而我的假期却不‘定时定点’,渐渐跟过去的同学、朋友就都玩不到一块儿去了。”但也正因为与这趟公交车的司机和另一位被小潘称为“师傅”的老乘务员朝夕相对,三个人培养出深厚的情谊。
“倚小卖小”,化解矛盾
“公交是服务行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此耐心便成了一个乘务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潘四同说,自己现在的好脾气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工作的点滴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有一次,晚上七八点钟,车上上来了一对儿中年男女,俩人只有一张公交卡。大妈刷了卡,大叔就拒绝买票了,“我们都刷卡了,还买什么票!”潘四同上前细致地解释了公交购票、刷卡的相关规定,“您好,我们这趟车是分段计价的,刷一次卡4毛钱,没法刷两次。”谁知道大叔“不买账”,“凭什么不能刷两次,公交卡干什么用的!”潘四同想,不能在车上发生摩擦,这样会影响到其他乘客。于是,他换了一套策略,开始“倚小卖小”起来,“叔叔,您看这是我们的规定,您就别让我们孩子为难啦!”听了这话,大叔的态度立马亲切了许多,按规定购买了车票。
“到了终点之后,刚才一直在旁边的司机直夸我会做事儿,问题处理得挺好”。一路的祥和气氛让潘四同自己也心情愉快。
义务付出,得到认可
潘四同一直是个对工作积极、上心的小伙子,公交行业最讲奉献,工作之余,小潘就多了很多义务的付出。“清洁日”他拎着工具来做清扫,“雷锋日”他来到站台答疑解惑、指导换乘,节假日他为不熟悉路线的乘客引路,特别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的冬运期间,每逢特殊天气、雪天路滑,他总是早早到单位开始做准备工作。“这种‘特殊’的日子,十有八九我都会过来参加劳动,有时候夜里11点多下班,担心第二天有事又起不来床,我就不回家了,在单位凑合一宿。”
小潘的努力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上班3年后,小潘就开始担任单位团支书的工作了。虽然现在负责着单位的70多个年轻人,但潘四同可一点儿没把自己当“干部,”他开展工作有自己的“一套”。
作为团支书,潘四同会定期代表单位去探望歇病假的同事。同事里有一个男孩体质较弱,加上乘务员的工作作息不规律,得了严重的胃病,请了很久的病假。潘四同担心同事病中心情不佳,就找机会来到男孩家中看望,“大家都是‘哥们儿’,上来先开玩笑,‘怎么着,又在家装病呢?’一下就缓解了病人紧张、抑郁的情绪。”在聊天侃地、互相打趣中,潘四同明显感觉同事的心情开朗多了。
突发事件,笑着解决
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时,潘四同的耐心和亲和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公交员工每周都要值班一两次,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守在办公室处理突发情况。值班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令潘四同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夏夜,已近晚上10点,在望京附近一位酒醉的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了摩擦。乘客说自己下车时被车门夹了一下,一再强调自己头痛难忍,而司机则否认自己关门不适时,伤到了乘客。双方互不相让报了警,潘四同立马与另一位安全员赶到了派出所。
作为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耐心是一切的基础。潘四同先当面教育了公交司机,然后让他开着公交车回站交班了。乘客不依不饶要追责,潘四同就对这位乘客说,“大哥,时间太晚了,咱们也别在这儿麻烦民警同志了,换个地儿聊聊?”小潘领着这位乘客来到了一个烧烤店,先是诚恳道歉,然后吃着烤串儿一聊聊到了半夜,“都聊成‘哥们儿’了,还追什么责啊?”时近凌晨,乘客欣然而去,潘四同也重整精神回单位继续值班了。
过年值班,毫无怨言
“我们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而且越过节越忙。”潘四同回忆,上班至今已近7年,家在北京的他竟然没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是在家中度过的。“过年会有许多烟花爆竹的燃放,而公交总站里有油库,我们得在单位‘盯’着,以免发生安全隐患。”年年都是在单位煮饺子,潘四同并不以为意,“嗨,每年过年都一样,在家过个12点跟在单位过个12点有多大区别?单位的事总要有人干嘛!”刚刚成了家的潘四同说,虽然新婚妻子有时也会因小潘陪伴的时间太少而有点小怨言,但还是非常支持他工作的,“她总说,没事儿,我在家等着。”
工作经历的缘故,潘四同看上去要比其他20出头的人更沉稳,“前两天,我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我的心理年龄是37岁。我一看就笑了,我比我爸心理年龄都大,他也不过30多岁!”
小潘说,他的成长离不开几个“关键词”:耐心、责任、为人诚实。“这不仅仅是我在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我觉得,做到了这几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实习记者孙乐琪 J245
来源: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