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5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交信息] 感谢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5 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拙文《老北京13路公交的60年记忆》今日发表于北京晚报。在此向给予我帮助的坛内花六爷,峥宝宝,xblswf, david9079, sfog2008, cs9299, alanxybj, 云板琴弦等网友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花六爷还借用了他的账号给我,让我浏览了不少资料。再次谢谢大家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50 收起 理由
峥宝宝 + 50 也感谢你宣传了北京公交文化!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6-1-5 15:52 | 只看该作者
晚上下班买份晚报去,看看坛友的大作
3
发表于 2016-1-5 1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blswf 于 2016-1-5 15:57 编辑
haliwawa 发表于 2016-1-5 15:52
晚上下班买份晚报去,看看坛友的大作


回望13路

我这有链接,33-35版面。可以先睹为快。省份报纸钱。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30 收起 理由
Teutonic.K + 30 合作奖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6-1-5 16:28 | 只看该作者
不愧是六爷!哈哈
5
发表于 2016-1-5 16:44 | 只看该作者
六爷局气,讲究!
6
发表于 2016-1-5 1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峥宝宝 于 2016-1-5 19:45 编辑

传送一下,给没买到报纸的朋友们,感谢杨征老师为宣传老北京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6-01/05/node_33.htm
http://bjwb.bjd.com.cn/html/2016-01/05/node_34.htm
http://bjwb.bjd.com.cn/html/2016-01/05/node_35.htm


回望13路

1955年的北京公交线路图,13路从三里河开往化工局。

在北京公交迷心中,13路公交不是一条普通的公交线。13路公交于1954年底正式通车,穿过雍和宫、北新桥、地安门、西四、白塔寺等古都风貌核心区,连接三里河与和平里,两大新北京行政功能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条公交线串起了新旧两个北京——它无形中成为了北京城从封建皇城向共和国首都转型的一个纽带。
    去年,13路公交要调整线路的消息,在公交迷中引起不小争议,争论甚至上升到了文化层面的思考,很多人认为,开通六十载,13路车事实上已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改线应慎重。所幸线路调整只是在原线路基础上,北延到小营,这让公交迷们长舒一口气。而对于家住13路沿线,靠它出行的市民来说,13路车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承载着流逝的岁月与青春的记忆。今天我们将和读者一起回望历史,追寻这条经典公交线的前世今生。

13路公交的60年记忆



13路公交车开通之初的三里河

■ 杨征
    外地人到北京观光,坐一趟13路公交线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条公交线途经雍和宫、国子监、地安门、西四、白塔寺等古都风貌核心区,一趟车下来,对北京城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1954年12月27日,13路公交线开通,穿越东、西城,连接三里河与和平里,两大共和国部委聚集区。去年13路进行调整,北延至小营,但60年前的那段线路,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60年的时间里,当年的二十多条市区公交线路,如今只剩下13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线路。从这个意义上说,13路公交已成为北京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1
    连接新北京两大行政功能区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13路是一条重要的“进城线路”。这里面说的“城”,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北京市区中二环里的范围。在半个多世纪前,这一区域被称为“城里”。这条线路经过的雍和宫、国子监、地安门、北海后门、西四等主要站点,多数都有历史悠久的古迹。
    老北京曾有一首《平则门 拉大弓》的童谣,其中说到的地点,基本上就是13路西半段的路线:
    平则门(注:元代称阜成门为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问问估衣多钱儿卖,打个火,抽袋烟儿,过去就是毛家湾儿。毛家湾儿,扎根刺儿,过去就是护国寺儿。护国寺,卖大斗,过去就是新街口儿。新街口,卖大糖,过去就是蒋养房。蒋养房,安烟袋,过去就是王奶奶。王奶奶,啃西瓜皮,过去就是火药局。火药局,卖钢针,过去就是老城根儿。老城根儿,两头多,过去就是穷人窝。晴天晒被子,阴天躜汤锅。
    这首童谣里说的地界儿,很多都在13路公交的沿线上:
    化工局-劳动部-和平里-和平里南口-豁口-雍和宫-国子监-北新桥-船板胡同-张自忠路-宽街-南锣鼓巷-地安门-北海后门-东官房-厂桥-平安里-报子胡同-西四-女三中-沟沿-阜成门-阜外大街-月坛-儿童医院-社会路-三里河东口-三里河
    由此可知,13路汽车,是当年居住在北城墙(和平里)和西城墙外(三里河)居民进城的重要交通工具。
    事实上,共和国成立之初,13路公交车就是连接新旧两个北京的纽带。和平里和三里河是当时新北京新建的两大行政功能核心区。
    和平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老北京城北郊兴建的一片新区域,这片区域是为了纪念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并表达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美好祈愿而命名的。
    1951年,在柏林召开了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会上提出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和平会议的建议。当年10月理事会决定该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对于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由宋庆龄、郭沫若、彭真、茅盾、马寅初、廖承志等同志联名起草“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彭真同志还特别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如将中南海怀仁堂改建为一座能够容纳900人同时开会的礼堂,并督促相关部门在金鱼胡同建设了一座和平宾馆,用来接待来访宾客。
    此时在北京城的北郊,城市建设也在火热的进行中,而新的区域最终以“和平”两字来命名。
    相对于和平里,三里河算得上是历史悠久。在北京,有很多地名是用数字加上“里”来命名,如三里屯、六里桥、八里庄等。这些里程数大多数是指这个地方与北京城墙的距离。如“三里屯”得名,是因为此地距离北京城朝阳门有三里的路程。不过,三里河中的“三里”,指的可不是到明清北京城的距离,它指的是距离金中都故城北城墙(今会城门公园至白云观北一线)有三里的距离,这比起明清的北京城还要早了三百多年。
    日伪时期,曾经将三里河以西的公主坟周边地区作为城市建设储备用地,并规划了非常详细的“西郊新市街方案”,但并没有真正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两位先生以这套方案为蓝本,在北京城西郊规划了新城区,力图整体保护北京旧城区。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虽然这套方案没有最终实施,但后来在三里河地区兴建的“四部一会”大楼(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地质部、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联合修建的办公大楼)多少还留下了一丝梁陈方案的影子。直到今天,三里河仍是北京城里国家部委最集中的地方。
    2
    沿线居民对13路感情深厚
    在公交迷李先生眼里,13路公交线,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承载着他的生活与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的区域集中建设了不同部委的办公地点。和平里一带集中了煤炭部、林业部、化工部等部门,而三里河,集中了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前身)、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当时,很少有人能坐私家车,因此13路,就起到把这些部门串联起来的作用。”
    如今李先生已过不惑之年,与其他从小在三里河长大的人一样,在他的年少记忆中,13路就是交通的代名词,大家出行都得靠它。“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基本都坐13路。”
    有一年,还只是四五岁小孩子的李先生发高烧,妈妈抱着他坐13路车去儿童医院。上车后,为了让他们母子俩少走路,司机没有按规定的路线行驶,特意选择一条就近的路线,把母子俩送到了儿童医院门口。那充满人情味的场景李先生至今依然记得。
    上小学后,李先生和13路的“交情”更加深厚了。他就读的学校与13路有合作,一到学雷锋的日子,他们就到13路公交车三里河总站,上公交车打扫卫生、擦玻璃。在那个年代,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汽车,是男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
    2000年左右,李先生自己搬到了东边居住,他的父母依然住在三里河。那个时候,公交线路和私家车已经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出行的方式也变化不少,但李先生每次回三里河看望父母后,如果不开车,他都会选择去坐一趟13路公交车,“实际上,坐13路回东边并不方便,路过老城区经常堵车,但我总是下意识地选择这条线路。毕竟曾坐过多年,有感情了。”
    去年,运行了几十年的13路公交,对线路进行调整,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北延至小营。知道消息后,李先生专门去体验了一次新13路,想看看到底有哪些变化。他甚至细心观察每个站点和站位,生怕它们跑了似的,“除了西四站的站位往北延了一点,其他各站的站位,几十年前在哪里现在还在哪里。”这让他非常欣慰。
    “这么多年来,北京城的变化这么大,但13路依然还保留着它的站位,太难得了。” 李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当年的二十多条市区公交线路,如今只剩下13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线路。13路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一代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曾经的阜成门内大街



北京日报出版社(同心出版社前身)1983年出版的《北京指南》,其中提到的13路公交线路与1954年开线时基本一致,不过没有化工局、劳动部这几站。


张自忠路附近的清政府海军部遗址

3
    13路衍生出其他路线
    当然,在60年的历史中,13路公交线路也有几次短暂的调整,每次的调整都不算大。
    1954年12月27日,13路开线,由三里河经月坛、阜成门、平安里、张自忠路、雍和宫至和平里,全长12.55公里。1955年12月,发车站和平里站向西延长至化工部。1958年11月,发车站又由化工部缩回至和平里。
    1960年1月,和平里站的调头处北移。1964年3月,13路发车站由和平里向北延至和平街北口。1987年1月,因为城市建设,阜外路口禁止左转弯,13路阜成门至儿童医院区段改为往南走二环路至儿童医院向西,东行走向不变。没多久,阜外路口取消禁止左转弯的规定,13路又恢复为双向都走阜外路口。
    2010年10月29日,由于13路场站维护,原13路采取与62路联运的方式,将线路延长至62路姜庄湖总站。11月13日,13路、62路恢复原线。
    2015年9月7日,13路延长至小营公交场站。调整后线路由小营公交场站出发,经鼎成路、育慧东路、小营路、惠新东街、樱花园东街至和平东桥后,沿13路原线至西城三里河。结合13路调整,同日撤销62路。
    其实在13路的发展过程中,还衍生出一些新的线路,可以将这些线路视为13路的“子女”。
    如上世纪70年代13路和19路开设了联运高峰车,以右安门和和平街北口作为首末站。后来这条线路缩短为张自忠路至广安门双向对开,并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路号,这就是今天的42路。
    巧合的是在13路增加电动公交车之前,42路也全线改成了无轨电车,两代线路一起为北京的低碳环保做出新的贡献。
    在60年的历史中,13路可谓北京公交中的“光荣团队”,曾先后获得全国以及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线路,“工人先锋车队”等荣誉称号。
    关于这一点,公交迷李先生深有体会。除了线路60年没有怎么变动,他觉得13路公交车的服务传统也没有变。他说,在13路上,外地人问一些交通出行方面的问题,售票员都能耐心解答,而且13路的报站也非常仔细。
    作为公交迷,他还特意坐过家门口其他的一些公交车,虽然那些车也有服务非常好的线路,但当他一坐上13路,听着售票员报站的语气,他都觉得特别舒服,就觉得小时候坐这趟车的感觉依然没有变。李先生说:“真的很幸运,这么好的一条线路被我‘摊’上了。”
    4
    穿过古都风貌核心区
    13路被公交迷奉为经典线路,还在于这条线路沿途经过了很多著名的历史古迹。人们在乘坐这趟公交时,能够感受到北京城的悠久与厚重。60年来,这条公交线依然存在,只是沿途的景点,有的已经消失,这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先说消失的地标建筑,它们包括地安门、阜成门。其中地安门是老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地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北安门,清代改称为地安门,是皇城的正北门。1954年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所有拆下来的建筑材料曾堆放在天坛北门内,准备在那里进行异地重建。但可惜一把大火,将所有的建筑材料烧毁殆尽,地安门复建工程也就此泡了汤。
    阜成门是明清北京城西侧城墙上靠南的城门。元代时称阜成门为“平则门”,其主体建筑包括城楼和瓮城。阜成门因为是前往京西产煤重地门头沟的必经之路,因此城门洞内的墙体上曾经雕刻有一枚梅花,取谐音“煤”以表示这座城门专门走运煤车辆。70年代修建地铁二期工程(即今二号线西、北、东三段)时将阜成门拆除。
    幸运的是,雍和宫、国子监、北海、白塔寺等一批有着悠久历史的景点依然保留,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虽然这些景点早已为人们熟知,但其中一些景点背后的历史,却鲜有人知。
    先看雍和宫站。雍和宫,被翻译成英语之后就成了“Lama Temple”,直译为“喇嘛庙”,因为自乾隆九年(1744年)起这座曾经的雍亲王府就被改建为了黄教寺院。黄教是藏传佛教的一支,其修行僧人也被俗称为“喇嘛”,所以这座寺院才有了这个翻译方式。
    雍和宫本来是雍正皇帝即位之前的王府,因此至今在寺院的格局中我们都能够找到昔日王府的影子,如天王殿即原王府大门,雍和宫正殿即原王府银安殿等。雍正帝即位后这座王府曾被改建为行宫,乾隆时则改建为喇嘛庙,并按照紫禁城的模式,将主体建筑屋顶全部更替为黄色琉璃瓦。
    再看国子监站。这一站位于成贤街东口,在成贤街这条胡同中,坐落着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和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其正门先师门的斗拱是北京市现存不多的元代遗构。先师门内立有198通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国子监的核心建筑是辟雍,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建筑是皇帝莅临国子监进行讲学的场所。主体建筑为方形重檐四角攒尖顶,周围环绕以圆形水池,象征天圆地方。而辟字本身通“璧”,雍则表示周边环水。整体加起来也可以象征皇帝的“王道教化”完满无缺。
    需要提一下的是张自忠路站。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将原有的“铁狮子胡同”改称为“张自忠路”。这里最为著名的建筑景观,就是位于街口西北角的段祺瑞执政府。这座执政府最早是康熙帝第九子贝子允禟的府邸,后来允禟在夺嫡斗争中失败,其府邸遂由雍正帝第五子和亲王弘昼承袭。到了清末,清廷开展“预备立宪”,慈禧太后用修建颐和园剩下的一部分款项将这里改建为两组巴洛克风格的大楼,西半部作为清朝陆军部办公场所,东半部分则作为陆军部下属的贵胄学堂。宣统元年(1907年)清政府重建海军部,便将贵胄学堂改为海军部办公场所。
    白塔寺站的站位非常有意思。13路这一站所对应的庙宇并不是白塔寺,而是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帝王庙。这里虽然称为“庙”,但里面并不奉祀佛像,而是我国古代帝王和名臣。从帝王庙再往西走,便是闻名中外的白塔寺。白塔寺始建于元代,因寺院的后半部分有一座藏式覆钵式白塔而得名白塔寺。这座白塔是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并主持兴建的,造型类似于北海公园的白塔,但从时间上却早了近400年。
    有趣的是,明代在修建白塔寺时,在它的西侧仿照南京朝天宫样式兴建了北京朝天宫。从“朝天宫”名字就能判断出来,它不是佛教的庙宇,它是掌管全国道教事务的道箓司所在地,也是当时京城内规模最为宏大的道观。可惜这座规模宏大的宫观建筑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遭火焚毁。现如今我们只能从地图上找到诸如“宫门口头条”、“东廊下”、“官园(即朝天宫瓜园的讹称)”等地名。鲁迅先生就曾经居住在宫门口二条19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30 收起 理由
Teutonic.K + 30 合作奖

查看全部评分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7:00 | 只看该作者
注:此文中对于“李先生”的采访,是报社的姜编辑进行的。我负责的是其它部分的写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2-9 05: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