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交温暖一座城
南京南站,一列列满载着乘客的高铁列车缓缓驶入,匆忙的旅人有的选择乘坐长途客车返回家乡,有的选择乘坐公交,也有人选择地铁作为出行工具…… 作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六朝古都”南京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上下足了力气。从政策制定到设施建设,从民意表达到服务落地,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无处不在的“暖意”,成为南京公共交通的“特色名片”。 图为南京南站。
便捷出行 构建多元出行网络 像南站这样的高铁、城际列车、长途汽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无缝换乘”的交通站点配套综合枢纽,南京共建有5个,分别分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中各个方位。此外,南京还建成轨道交通接驳枢纽12个,在长江上开辟航线4条,15艘轮渡往返于长江两岸,拥有6条总长达225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8880辆公交车,4.7万辆公共自行车,公交的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9%。 目前,南京建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公共自行车、轮渡为延伸,出租汽车为个性化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最新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显示,南京在全国主要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中排名下降至第30位。 “车站、码头、地铁,我是看着它们建起来的”,一位生活在此将近半个世纪的“老南京”说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公交作为出行的第一选择,大家都觉得确实很方便。” 顺畅表达 打通民意通道 为了更好地聚焦民生交通,广泛收集民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管理,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创新工作思路,于2011年10月成立公共交通乘客委员会(简称乘委会)。从评价新开通线路的合理性,随车监督服务质量,到关心公交司机的收入和生活情况等,乘委会的委员们一直关注着南京公交的发展。 据乘委会副主任、秘书长蒋季同介绍,乘委会由热心、热爱、关注公益事业的50位委员组成,目前,监督公交服务和为公交发展“鼓与呼”已成为乘委会的工作常态。 乘委会广泛收集民意,发挥着市民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开展对公交营运服务的监督,为交通部门提供翔实的数据,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良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一支志愿者队伍,虽然没有报酬,但委员们却都乐此不疲。在成立的五年里,乘委会一直参与南京公交线路线网优化、推动公交专用道的逐步落实、调查礼让斑马线等活动,随车监督达万余次。此外,乘委会还在南京南站等地开展多次义务导乘活动,自掏腰包为公交一线员工送温暖。 “乘委会就是要做乘客、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润滑剂、桥梁和缓冲剂。” 乘委会常务副主任鲍昭恺说,“公交代表民生,只有它茁壮成长了,市民的出行、以及经济社会才会走向良性发展。” 刻满字的“博爱墙”。 特色车站 人文情怀温暖人心 除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京公交还有着“暖心”一面。 作为南京对外联通的窗口之一的南京南站又被称作“博爱车站”,其中建有一处名为“博爱岛”的爱心服务中心。南来北往的旅客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手机没电、雨天忘带伞、迷路走丢等困扰时,“博爱岛”可以随时向旅客提供帮助。 距离“博爱岛”不远之处有一面“博爱墙”。大理石的墙面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广大乘客对于爱的理解。据介绍,这座“博爱墙”是随着车站建设同步设计和完成的,文字部分是从社会上征集而来,共有中、英、法等7种语言,无一不体现着南京人民的博爱和温暖。 被称为“糖果车站”的南京地铁珠江路站同样也有一个温暖的故事。据工作人员介绍,因站点临近南京儿童医院,带孩子看病的乘客很多。当时有一对夫妇带着患病孩子乘地铁回家时,孩子哭闹着想要吃糖,但是囊中羞涩的父母很为难。一名地铁员工看到后,把原本准备给自己孩子的糖果送给了他,并嘱咐他听话、早日康复。从那之后,珠江路站的员工都带着糖果,碰到去医院看病的孩子就主动送上,“糖果车站”也因此得名。 不论是“博爱墙”还是“糖果车站”,南京公交人让冰冷的车厢有了人性的温暖,成为南京公交的特色“暖心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