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本文中提到的58路,是2010年重编码以前的58路,即现行的32路。
2、本人文采不好,文中如有不妥,请多多指教。
3、本人刚入行公交迷不久,对车辆了解的不多,只是喜欢公交行业和公交车而已,因此,会有术语不专业的情况,请各位老前辈多多指教。
4、如本文出现与其他线路的比较,绝无恶意。
5、
今天得知32路要换车了,不对,是又又要换车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就好像失去了一位老朋友,又好像铁哥们儿嫁人了的感觉。
刚认识58的时候,是在1998年。当时正在上小学的楼主被一款学习英语的课程吸引——《杨永滨巧记初中英语单词》。那时,基本上从没坐过汽车的楼主(当时出行都是电车,月票是106路,上学专线)第一次坐的58路,从中医医院到北方剧场,再步行到工人文化宫。票价是7毛钱,用时多久不记得了,不过真是感觉走了好久,才到终点。
后来坐58路是上初中了,家搬到了商大附近,学校在112中(不知道这里会不会有校友)。每天上学,我都是从家出来往民安街车站走,因为75和58在民安街同站,而当时还没修海城桥,75在尚志大街头那是有站的,所以这两个车来哪个上哪个,当然,58还是要近一些。而那时,走到半道遇到58是可以招手停的,感觉像小面包的待遇。在那个年代,公交车是有分区点的,而我妈也没弄清58的分区点到底在哪,所以每天给我准备两种钱,左手五毛,右手七毛,售票员要哪个给哪个。
再说线路。刚认识58的时候是在二砖厂←→北方剧场。虽然我不知道二砖厂是何方,北方剧场我也不知道啊!我只知道是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2003年更是延伸到了新三中,我也不知道是哪。那个年代的公交车没现在那么高,个个头顶上都顶个气包。下行走安发桥的时候3米7的桥洞子就能过去。而换了车之后,所有车都开始走4米5的洞子了。
在修海城桥之前,58走的霁红街的路线和现在走的临时路线一模一样。而那时在现在下行省商职车站对面是有一站的,虽然那站上车的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但司机还是很友好的给我停下,开门,让我上车。
时间来到了2000年冬天,58换车了,换成了大白黄海。(这一点下午三点同学总说是2000年夏天)而票价也由原先的五毛涨到了1块钱。当时没有任何概念的我认为1块钱的车真好,宽敞,噪音小,还暖和。但我没想到,当初由五毛变1块和现在的1块变2块又有何区别呢?
就这样,我的四年初中生活就和58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当时的有售票员到后来的无人售票,从地板上的圆形凸起花纹到后来被磨平的地板,从光秃的把手到被套上了绒布套,一年又一年,我与58结下了不解之缘。
插两个插曲吧。记得当时58车上有个挺漂亮的售票员姐姐,应该是全车队最漂亮的售票员了吧。把车内打扮的跟开花了一样,而且车里满是香水味。当时她也特别能按报站器。那时的报站器是横四竖三的按键,手动报站。第一行是1 2 3 4四个按键,1是车要入站,请注意安全,后几个没看人按过。第二行忘了,第三行第一个是越站,第二个忘了,第三四是到站和启车。而那位姐姐基本一路都在按1。有次不知道怎么的走到民安街的时候,水箱开锅了,一车的蒸汽,然后有乘客开玩笑说,完了吧,把车都摁灭火了。
当时的58是品牌线路,车侧面有授牌。而32就没有了。
时间来到了2005年,我初中毕业了,而后来,坐58的机会就少了,在2009年换车,2010年变更编号,一直到今天,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使我未曾注意。而如今,32路又要重新踏上新的征程,驾驶着龙华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吧,本文纯属楼主回忆和感慨,欢迎讨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