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关方面宣布全市公交行业将全面回归国有控股。由公交“市场化”重新回归公益为先、国有主导的模式。这将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在公交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中的主导和支撑作用,突出公交的公益属性。(3月30日新民网)
从解放初至1990年代前期,上海公交一直由ZF开办的公交公司独营。然而,人浮于事大锅饭、不准点、间隔时间长等“国有病”,相信都留存在上海居民的记忆里。自1990年代中期,上海公交经分拆、重组而被推向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中部分资产进入证券市场。之后,上海的公交车辆明显增多,线网明显发达,司售人员态度明显改善,乘车难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这是上一轮公交市场化无法抹杀的历史进步意义。自1996年这一改革引来许多城市竞相效仿,乃至一度把“市场化”看成解决公交问题的唯一出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公交市场化后,其公益属性必然要被资本的逐利性逐步侵蚀,久而久之,“市场化”的负效应显露——线路不配套、公交费用猛涨,司售人员为了私利甩客、飙车……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文国玮认为,公交市场化改革后无序竞争,多数城市公交布线冷热不均,热门线路重复系数过高,浪费资源。
非独上海如此体会到“市场化之痛”,北京亦如是;极端的,如去年湖北十堰公交集体停运,使全城公交瘫痪。面对“市场失灵”,2004年与2005年,中央六部委两度发文力推“公交优先”战略,2006年起北京每年投入40亿元用于票价直补,大幅降低了市民出行的成本,赢得市民的称赞。上海公交重新回归国有控股的本次改革,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公交回归国有,不是走回头路,也不是对于改革的倒退,而是“否定之否定”。 当年上海领全国风气之先,走了公交市场化之路,的确极大改善了上海市民出行;现在改革进入新阶段,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整个社会以及决策层都对“市场化”有了新的认识。本次公交国有化,是决策层对于上一轮改革的“扬弃”,而不是走回“大锅饭”的老路,相信现代化管理之下的国有公交企业,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会提供令人满意的公共服务。我们回头再反思当年“市场化”——ZF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不必然意味着低效率、低质量,市场化的服务也并不一定就是高效率、高质量的。
一个完善和谐社会机制是“试错”中逐渐形成的,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本轮公交国有化改革也会是下一次改革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