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讯 公交首末站应优先以独立占地为主。条件受限时,在保证首末站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与其他设施合并设置;公交枢纽站和公交停车场均应同步规划建设充电桩设施,规模应根据停靠新能源电动公交车辆规模确定……由市交通运输委等单位组织编制的《青岛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于下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使青岛市公共交通场站的规划建设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为公交线路的开辟与优化调整提供场站基础保障,以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升公交运输效率。
《规范》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建设应遵循需求适应、以人为本、土地节约、绿色环保、突出枢纽、科学选址等原则。对新建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对现有公共交通场站用地,支持原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开发。
针对公共交通场站的规划建设,《规范》提出,公交首末站、枢纽站、停车场、保养场等场站应同步建设温馨驿站,为环卫工人、市民等提供休息场所;公交枢纽站、停车场等应根据场地条件,同步规划建设充电桩设施,充电设施规模应根据停靠新能源电动公交车辆规模确定。条件许可时,大型停车场宜配建换电站或根据车辆类型确定配套设施。并应同步建设智能公交设备或预留建设条件等。
此外,《规范》还对公交中途站点、公交站台、公交站牌、公交候车亭等附属设施的规划设计,作出了详细的要求。例如,公交中途站点应满足公交车辆停靠、乘客上下车、乘客候车、公交信息服务发布等功能。中途站应沿街布设,并应设在公交线路沿途所经过的客流集散点处。长途客运站、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客运码头等客流密集区的主要行人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中途站。中途站应优先设在有行人过街设施的路段上,其次应设在交叉口附近,不宜设在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路段上。
《规范》指出,公交中途站应设置候车亭,候车亭的长度宜与候车区长度相同;在客流较少的街道上设置的公交中途站,候车亭的长度可适当缩小,但不宜小于5米。候车亭宜设置提供站牌附近简要地图、同名站点、枢纽站、换乘休息等信息服务区;宜设置三维地图,尤其是旅游景点周边的中途站。候车亭内应设置适量的乘客休息座椅。座椅应与候车亭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应适合乘客坐靠休息,避免乘客躺卧。候车亭的色彩、风格等宜与首末站、枢纽站、停车场保持一致,体现公共交通场站基础设施的一致性,并突出青岛市地方特色。候车亭宜与其周边的绿化隔离带、垃圾桶等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探索采用加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候车亭顶棚,以满足候车亭自身用电需求。
公交首末站 上下车区宜分开布置
根据《规范》要求,公交首末站应优先以独立占地为主。条件受限时,在保证首末站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与其他设施合并设置。在城市规划区内,居住人口数、就业岗位数及两者混合数中任一项规模达到2万~3万人或用地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时,应设置首末站。
根据具体情况,公交首末站应设置智能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系统:LED动态信息显示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公交信息查询系统等。
首末站乘客下车区和上车区宜分开布置。下车区宜布置在首末站进口处,上车区宜布置在首末站出口处;上、下客区均应布置1~2个停车位,不宜超过3个。首末站的候车亭需配备夜间照明、乘客休息座椅、交通信息牌等设施。对于换乘客流较大的首末站宜设置人行连廊连接下车区和上车区,以方便乘客换乘及候车。
首末站应充分利用各种空地、屋顶、发展预留用地设置景观绿地,可利用屋顶、建筑墙体等绿化提高绿化率。
公交枢纽站 应设置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对于枢纽站的选址,《规范》指出,枢纽站应紧靠客流集散区域,乘客步行距离宜在以枢纽站为中心300米半径范围内,最远的乘客步行距离不宜大于500米半径范围。枢纽站宜设置在城市道路用地之外,并充分考虑周边道路交通条件,方便人流和车流的集散。
枢纽站宜同区域路网、公交线路结合,宜布置在有利于多条公交线路集中到达和快速疏解的地方,以尽量缩短公交车辆进出场距离。新建、改建枢纽站与居民楼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在用地受限时,枢纽站与居民楼之间应通过绿化或隔音板等设施进行隔断。
大型枢纽站和综合枢纽站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宜建电子信息显示系统。枢纽站内应设置乘坐规划牌、线路走向等标识,应满足以下要求:标识宜由文字和图案组成,颜色、格式应统一,文字宜配备英文,图案应简易明了。标识宜设置动态信息导向标志,并应和信息系统连接。枢纽站宜设立照明、通讯、视频监控、站区广播、安全防范及相关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