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随着今年更新的46辆纯电动公交车有序驶入管理场站,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康伊中心城区运营公交正式进入“零排放时代”。 作为全国公共交通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鄂尔多斯市交通运输局通过打造多维度融合公交体系,正在让公交从“基础出行工具”升级成为“城市治理标杆”。 
从试点到示范 2024年6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推动城市公交车电动化等新一轮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换代。依托国家政策扩围支持,鄂尔多斯市持续加码新能源公交布局,市交通运输局坚持“公交优先”战略,通过购车补贴、税收优惠等“真金白银”激发企业活力,构建起覆盖更新、运营、充电站建设的全链条支持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105条公交线路、716辆车辆全部纯电动化,年减排二氧化碳2.95万吨。2024年,中心城区累计运送乘客达4660万人次,按中心城区100万常驻人口计算,每人每年乘坐公交车46次,真正用“小票价”撬动起“大民生”。 从“公交优先”到“公交优秀”,鄂尔多斯市交通运输局与企业不断探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在规划层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交通模型判断,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让高效快速的公交系统能够为更多乘客承担起通勤的职责。在实施层面,注意提高公交整体运行速度和到站准点率,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让乘客多途径获取公交运行信息,打造更加精准、智慧、友好、有魅力的公共交通体系。 
草原城市流动的文明窗口 在2时10分的伊旗汽车站,第324路公交车准时发出,奔向目的地。 这是鄂尔多斯夜班公交的一个缩影,12条夜班公交每天“披星戴月”,与朝阳赛跑,从19时至次日5时,一辆辆夜班公交将疲惫的旅人送达温馨的港湾,又将菜农送达热气腾腾的早市。作为全区首个运营夜间公交的城市,鄂尔多斯市不断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服务,适时推行“定制公交”“夜间公交”,既实现了降本增效,又提升了服务质效。夜间公交12条线路,服务晚归群体超30万人次,在激活暖城夜间经济的同时,也让草原夜色温情流淌。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家门口到公交站是出行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鄂尔多斯市在做好基础线路保障的基础上,同步优化老年人出行服务,利用新能源车“低地板、大空间”优势,全市公交完成无障碍升级,投入1000多个橙色暖心座椅,让老年人上下车时更方便;车内恒温系统与防滑地板,配合鄂尔多斯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老年群体月均出行从8次跃升至15次,2024年老年卡刷卡人次达到1800万次。 
开通通勤、通学等定制公交线路,发展“公交+”服务模式。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35条通学线路成了暖城公交的人气路,车载智能防撞系统及车厢内全部配备360度全景环视系统,通过多个摄像头实时监控车辆周围情况,消除驾驶员视线盲区,大大降低车辆事故率。“一校一策”精准破解通学难题,覆盖中心城区全部中小学,串联家校“15分钟生活圈”,日均减少1.2万车次接送拥堵,2024年累计服务学生超155.4万人次。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坐公交车可能是最便捷的选择。鄂尔多斯市同步推进“公交+旅游”服务模式,车厢内配备多语种导览系统,开通“民族团结号”等主题公交,融入蒙元文化元素,让车厢成为流动的文化展馆,展现车轮上的草原文化。 眼下,“歌游内蒙古 鄂尔多斯之春”群星演唱会开唱在即,四面八方的外地游客将奔赴暖城。鄂尔多斯交通运输部门多措并举,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优化市民出行体验。火车一到,公交即开,独具特色的双层公交、小巧灵活的微型公交、智慧有趣的无人驾驶公交将让旅客眼前一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