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州>公交线路历史(1963~198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4 1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1路:
被命名为1路的有三条线路:
1.火车站——湖塘桥(1956.9.5——1963.6月左右)
火车站——湖塘桥,江苏省锡镇公路管理局常州汽车营业处1956年9月5日开辟,被命名为1路。途经椿庭桥、第一医院、县巷、百货公司、西瀛里、木匠街、工人宿舍、三桥头、中凉亭、湖塘桥,设站点11个,全长8公里。1957年11月5号,由湖塘桥延伸到鸣凰,每天对开6班,其中两班到南夏墅,开了一年多后又缩到湖塘桥。1959年配车三辆。1960年8月21日,汽油供应短缺,本线停开。同年12月30日,恢复上下午高峰时间行驶,中间停运。
2.火车站——西瀛里——表场(1963.6月左右——1963.11.30)
1963年6月左右,原1路和2路联运,合称2路。新辟火车站——西瀛里——表场线,称为1路。全长3.7公里,途经椿庭桥、第一医院、县巷、百货公司、西瀛里、表场,设站7个。目的是贯通火车站与市中心及轮船码头的交通。同年12月1日,被新辟火车站——火车站的环城车代替。
3.火车站——火车站环城车(1963.12——1983)
1963年12月1日开辟,命名为1路,分上下行对开,上行途经椿庭桥、文化宫、琢初桥、清凉寺、义利布厂、工人宿舍、木匠街、西瀛里、表场、怀德桥、虹桥、西新桥、青山桥、回到火车站;下行以相反方向沿上述站点行驶,全长9.1公里。1973年元旦,劳动西路水泥路面扩建竣工,行驶大环城,全长8.7公里,并增设电子新村、煤矿医院二站,撤销木匠街、西瀛里、表场三站,其他站点不变。1977年8月13日,上下行增开了夜班车,方便了沿线工厂中夜班工人。1979年元旦,为使乘客分清上下行行驶车辆,将下行车改为10路,上行线名称不变。1981年10月20日,为避免起点站拥挤而堵塞交通,1路车始发站由火车站迁到电子新村。1983年12月15日,和平南路修建竣工通车,撤销琢初桥站。到1983年底,1路有通道大客车8辆运行,19点16分以后,有夜班车2辆,行驶到24点23分收班。
二、2路:
被命名为2路的有三条线路:
1.        虹桥——表场——白家桥(1956.9.5——1963.12)
江苏锡镇公路管理局常州汽车营业处于1956年9月5日开辟,全长6.6公里。途经表场、百货公司、文化宫、天宁寺、水门桥、牌楼弄、大成二厂、终点站白家桥,设站9个。后因西门地段乘客少,不多久,起点站就迁到表场,全长5.5公里。1960年8月21日,因汽油供应短缺,本线停开。1961年12月28日,表场——白家桥的公共汽车恢复运营,开上下午高峰班次,中间时间停运。1963年6月左右,1路与2路二线联开,改由百货公司发车,仍称2路,二线联开半年多,汽油供应缓和,同年12月,分开行驶。百货公司——白家桥路段并入3路,称短3路。
2.        小营前——横林(1959——1962年2季度)
1959年常州市运输公司增开,称为2路,全长16.2公里,途经文化宫、天宁寺、东郊、牌楼弄、大成一厂、白家桥、冶炼厂、徐窑、常钢厂、丁堰、电厂、戚墅堰、石灰厂、到横林,设站15个。1960年8月21日,因汽油供应紧张,戚墅堰——横林停开。1962年二季度,线路调整为3路。
3.        火车站——百货公司——湖塘桥(1963年6月左右——1983)
火车站——湖塘桥原为1路,1963年6月左右,1路与2路二线联开,称为2路,起点站设百货公司。半年多后,汽油供应缓和,同年12月分线行驶,同时延伸至火车站,共设站11个,线长8公里。1983年5月1日增设白荡宾馆站,到1983年底,本线已有17辆大客车运行。
三、3路:
被命名为3路的有三条线路:
1.        火车站——卜戈桥(1957.10.8——1959)
江苏锡镇公路管理局常州汽车营业处于1957年10月8日开辟,全长17.34公里,途经新丰街、博爱门、文在门、怀德桥、砖瓦厂、马公桥、花机庙、凌家塘、东岱、底干村、新街、里河坝、到卜戈桥,设站14个。1959年因车辆缺乏暂停行驶。
2.        表场——百货公司——白家桥(1963.12——1983)
该线由2路演变而来。1963年12月,湖塘桥——白家桥线分开行驶,百货公司——白家桥并入3路,称短3路。
1964年底,为方便西门地区乘客,从百货公司延伸到表场。
1965年,百货公司——白家桥增开了夜班车,其中每天23时有一班车延伸到丁堰站,主要是方便常药厂等单位工人上下班。
1981年1月,新建花园新村落成,为解决居民交通问题,增开了怀德桥——花机庙公交三队的区间车。同时从公交三队——百货公司增开了夜班车,与3路夜班车相衔接。同年9月25日,市轻工业局大楼门前道路竣工,公交三队——白家桥线试行直达运行,同时撤销公交三队——怀德桥的区间车。同年10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9公里。途经花园新村、马公桥、勤业桥、怀德桥、轻工大楼、百货公司、文化宫、天宁寺、水门桥、牌楼弄、东印厂、到终点站白家桥,设站13个。夜班车因客流不均,分两段行驶,两车单车行驶公交三队——轻工,3辆通道行驶轻工——白家桥。1983年6月23日公交三队改名为汽车一场,本线路起点站名改为公交一场。到1983年底,本线路已有17辆通道车行驶。
3.        小营前——戚墅堰——横林(1962年2季——1964年底)
小营前——戚墅堰线,1962年2季度线名调整,改为3路。途经文化宫、天宁寺、水门桥、牌楼弄、大成二厂、白家塘、冶炼厂、徐窑、常钢厂、丁堰、大明厂、电厂、机厂、戚墅堰。1964年戚墅堰——横林恢复行驶,沿途停靠武进木船站、石灰厂,到终点站横林,全长16.7公里,设站17个,1964年底改名为7路。
四、4路:
被命名为4路的有二条线路:
1.火车站——龙虎塘——小新桥(   ——1959年)
火车站——龙虎塘线原没有列入市区线路,开线日期不明,1957年11月5日,正式改为4路公共汽车,延伸到小新桥,并增设孟家村、茅家坝、塘桥三站。全长10公里,设站10个,途经新丰街、博爱门、文在门、孟家村、三井头、茅家坝、塘桥、龙虎塘、小新桥。1959年因车辆缺乏暂停行驶。
2.小营前——文在门——新闸——冶金厂(1963年2季——1983)
虹桥(文在门)——新闸线由5路沿革而来,1963年2季度改为4路。1965年为便利乘客转车,起点站由虹桥延伸到小营前。同年11月,终点站由新闸延伸到冶金厂,方便了沿线工厂和郊区农民乘车。1974年因缺乏劳动力,新闸——冶金厂停驶,1975年8月恢复。
1982年7月9日,因西横街道路拓宽而撤销虹桥站,增设电视机厂站。1983年3月增设芦墅桥站。7月1日新闸——冶金厂用区间车行驶。8月28日增设饲养场站。
小营前——冶金厂线全长12公里,途经北大街、电视机厂、西新桥、芦墅桥、新市街、客车厂、变压器厂、机床厂、新闸、化肥厂、拖拉机厂、饲养场、到终点站冶金厂,设站14个。到1983年底,全线已有8辆通道客车和3辆单车行驶。
五、5路:
被命名为5路的有二条线路:
1.        小营前——文在门——新闸(1959——1962年2季)
江苏锡镇公路管理局常州汽车营业处于1959年前开辟,全长8公里,途经北大街、文在门、西新桥、新市街、客车厂、变压器厂、机床厂、新闸,设站9个。1960年6月,为加速周转,保证长途工人上下班,起点站由小营前迁到文在门。1963年2季度,线路名称改为4路。
2.        火车站——新街巷(西大街)——怀德桥——卜戈桥(1962年2季度——1983)
1962年2季度开辟,命名为5路,全长15.5公里,设站9个。途经怀德桥、
马公桥、潭墅、凌家塘、东岱、底干村、新街、终点站卜戈桥。每天上下午还有二班车延伸到章簖、三陵塘,以便利常州西南方向的农民进城。
    1963年2季度,本线起点站从新街巷延伸到火车站。1965年增设里河坝、常砖厂、花机庙、大巷车站。1967年5月1日前,本线改由南大街、木匠街行驶到卜戈桥。5月1日后因车辆少周转慢,改由西大街经早科坊到卜戈桥。1974年,因公司缺乏劳动力,起点站由火车站迁到怀德桥,并停驶卜戈桥——章簖、三陵塘路段,后于1975年2月恢复。
    1981年9月25日本线起点站由怀德桥迁到汽车三队新站台,早晨头班车仍由怀德桥发出。1982年1月,卜戈桥——三陵塘路段运行区间车。1983年6月23日,公交三队改名为汽车一场。到1983年底,全线已有10辆大客车行驶,其中卜戈桥——三陵塘有1辆大客车行驶。
六、6路:
小营前——常化厂——棉织一厂(1963.6.15——1983)
    该线于1963年6月15日开辟,全长4.4公里,途经文化宫、琢初桥、清凉寺、铺前镇,到常化厂,设站6个。后因梅龙坝道路修通,延伸到棉织一厂,共有7站。1979年清凉新村落成后,为便利居民乘车,撤销清凉寺站,向南增设清凉新村站。同时琢初桥站南移至吊桥路口,改名国棉一厂站。
    1982年9月1日,起点站由小营前迁到火车站,全长5.1公里,增设椿庭桥站。南门沿线乘客不用转车即可直达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到1983年底,全线已有8辆大客车行驶。
七、7路:
小营前——横林(1964年底——1983年)
    该线由2路(1959年)和3路(1964年底)演变而来。1964年4季度正式命名至今。全长16.7公里,途经天宁寺、牌楼弄、白家桥、冶炼厂、石化厂、丁堰、国棉四厂、电厂、机厂、戚墅堰、造船厂、武进轧钢厂、水泥制品厂、到终点站横林,设站16个。
    1967年前,小营前——白家桥市区路段的站点设置,与3路线同,后因照顾长途乘客,撤销了部分站点。到1983年底,市区站只设天宁寺、牌楼弄、白家桥三站。
    1974年因缺乏劳动力,戚墅堰——横林停驶。到1975年8月恢复行使。因乘客日益增多,后用大客车行驶区间。
    1979年10月1日,为解决沿线工厂中、夜班工人上下班的乘车问题,增开小营前——戚墅堰夜班车,同时撤销3路23时延伸到丁堰的班次。到1983年底,本线有17辆通道大客车行驶,夜班车有通道大客车3辆运行。戚墅堰——横林区间配大客车3辆。
八、8路:
小营前——石油化工厂——制药厂(1978.5.1——1983)
该线1978年5月1日开辟,同年8月1日延伸到丁堰常州制药厂。全长8.8公里,设站13个,途经文化宫、琢初桥、灯芯绒厂、小王家村、朝阳新村、帆布厂、国棉三厂、港务机械厂、红卫塑料二厂、雕庄、清溪大队、制药厂。8路线的开辟,消除了运河南面无公共汽车行驶的空白点。同时减轻了3路、7路的客运压力。到1983年底,全线已有10辆大客车行驶。
九、9路:
火车站——253厂(1978.10.1——1983)
该线于1978年10月1日开辟,全长4.9公里,设站7个,途经公交公司、虹桥、西新桥、北郊、北环路,到253厂。
1982年9月1日,起点站由火车站迁到东门牌楼弄,全长7公里,增设五角场、汽配公司、小东门桥、红梅公园、椿庭桥5站,解决了小东门桥、汽配公司等地段的乘车问题,贯通了东门到西北郊的交通。同时撤销虹桥站,增设电视机厂站。到1983年底,全线已有6辆大客车行驶。
十、10路:
电子新村——电子新村换乘车(1979年元旦——1983)
   该线由1路火车站——火车站下行演变而来。1979年元旦,正式改名为10路。全长8.7公里,设站14个。途经兰陵饭店、劳动新村、国棉一厂、琢初桥、文化宫、椿庭桥、火车站、青山桥、西新桥、柴油机厂、怀德桥、煤矿医院、到电子新村。1981年10月20日前起点站在火车站。到1983年底全线已有通道大客车8辆行驶,19时16分后,有夜班车2辆行驶,到24点23分收班。
十一、12路:
清潭新村——国棉二厂(1982.2.20——1983)
该线于1982年2月20日开辟,全长2.1公里,设站5个。途经清潭东站、永红供销社、二电仪、到国棉二厂。
1983年5月1日起,为便利新村居民,在乘车高峰期间,从上午6:00——8:15,下午16:00——18:10由二电仪延伸到体育场,沿途增设木匠街、百货公司、北大街三站,全长3.7公里(下行),设站8个。上行经北大街、轻工大楼、表场、西瀛里到清潭,全长4.7公里,设站10个。同年7月1日,全日行驶到体育场。同时撤销国棉二厂站。同年10月1日,增开了夜班车,并在19时以后延伸到火车站,全长上行5.6公里,下行5.1公里。并增设了市委、第一医院、椿庭桥三站,解决了清潭居民夜间的乘车问题。到1983年底,全线已有7辆大客车行驶,夜班车有3辆大客车行驶。
十二、农村公共汽车
农村公共汽车,为沟通城乡交通的开辟,属公司所有制第四车队经营,由于经济体制不同,公司发售的的市区、郊区月票均不得使用。
1.        新闸——吕墅线,1980年4月15日开辟,全长4.6公里,途经饲养场、前进大队、到终点吕墅,设站4个。全天共4班。
2.        怀德桥——北港线,1980年4月15日开辟。途经宣庄、机场、韦市大队、到终点北港公社。1981年9月25日,花机庙新建发车站台启用,起点站由怀德桥迁到公交三队,全长4公里。1983年6月23日公交三队改名为公交一场。到1983年底,用1辆大客车行驶。
3.        公交一场——西林公社线,1983年2月2日开辟,全长3.8公里,设站5个。途经潭墅、凌家塘、西林中学、到终点站西林公社。(公交一场1983年6月23日前为公交三队)。到1983年底用1辆大客车行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2-2 14: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