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证公交车改革契合民意,除了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强化群众参与,给群众以充分的知情权,只有介入民主听证程序,才能避免改革剑走偏锋,才能使公交车改革回归公益本色——
今夏沈阳将取消空调车,更换封闭的车窗;现有的900余辆双燃料公交车,年底前将改为汽油车;即日起,携带桶装液体者一律禁上公交车……6月6日13时,针对成都市公交车事件,沈阳市交通局第二次召开公交企业紧急调度会。石其金局长当场拍板,敲定上述关系到百姓乘车出行安全方面的系列重要举措。(《沈阳晚报》6月7日)
成都公交车事件余悸犹在,沈阳立马掀起一场公交车改革风暴,这种审时度势的跳跃思维固然用心良苦,但是,不少网友直指此举实乃因噎废食,不该如此草草改革了事。毕竟,空调车的出现意味着出行质量的提高,是现代交通的象征,空调车出现公共灾难,是对空调车的管理漏洞造成的,是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的落伍造成。最好的安全措施就是堵截安全漏洞,而不是将所有不安全的责任都推给“工具”,推给操作工具的“人”,公交公司管理人员、司机和广大乘客如果不提高安全意识,谁能保证不会出现其他公共灾难呢?比如没有空调会造成更多中暑现象等。其实,公交车燃烧事故我们不该忽略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各大城市公交车超载太过严重;二是对城市公交车的安全管理仍存在死角;三是对公交的投入不够。况且,公交车兼具公益性质,如果能介入民主听证程序,或许效果更为理想。
民主听证程序的设定是一种对公民权的尊重,表明行政权之于公民权的回归。公交车是公共品,也是大众生活的重要构成,就是为了安全需要,也应该事先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看大家如何看待取消空调车。更好地落实“公”的含量,在与公众互动和沟通方面做好文章,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大众声音以及人文思想。这种奠基在开放、争鸣和协商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规划,因为有了参与性、互动性和群众性,才是真正的公共品,更能和群众达成两情相悦的心灵和文化共振。而不能是有关部门的“关门决策”和“一家之言”。由是观之,沈阳这次公交车改革,更应拓宽参与渠道,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增强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在没有经过民主决策之前,取消空调公交车、双燃料公交车改为汽油车、携带桶装液体者一律禁上公交车等等,这些一刀切的改革方式极有可能引发民意的对立面。有网友尖锐批评,“我想对做这个决定的人说:电梯事故有先例,所以请取消你家你单位的电梯吧。电线可能引起火灾,你家干脆直接断电吧。煤气可能导致中毒,你家最好别用煤气。火车的窗户也打不开,是不是全改绿皮算了?”这是很有道理的。
倘若公交车改革能从“关起门来决策”、一纸通知执行到邀请旁听和举行听证会,这无疑是民主与法制建设进步的体现。据悉,成都市6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燃烧公交车和驾驶员相关信息时指出,根据对事故现场和烧毁的公交车调查,排除了公交车自燃和机械原因引起燃烧,有可能是人为原因引发事故(《中广网》6月7日)。也就是说,公交车燃烧事故不能单从公交车身上“问罪”。笔者始终觉得,公交车还没有到了系统全然崩溃的程度,只是稍有些许漏洞,只需打上补丁即可。
既是如此,沈阳的公交车改革更不可急着一刀切。公交车改革是必要的,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许多方面,尤其关乎民生权益方面。比如,有没有必要取消空调车?携带桶装液体者一律禁上公交车又该如何界定,难道矿泉水瓶都不能随身吗?总之,每个细节亟须审慎待之。吸纳群众智慧不会降低决策人的尊严,更不会增加决策阻力,相反,因为博采众长,问智于民,反而会让瑕疵和意想不到的漏洞得到修正,提升决策人的民主和开明形象,何乐而不为呢?据报道,在重庆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上,韩国首尔市市长在介绍城市改造时坦言,开始时,市民强烈反对,最后,ZF与市民作了4200次的对话沟通,才得以进行。主持人杨澜提议:“市长们在会后可以向首尔市长好好讨教一下这4200次的沟通经验。”城市规划是这样,公共政策出台也是这样。如果沈阳的“空调公汽全部取消”事先也开启这种对话渠道,恐怕现在的被动局面就不会发生了!
公交车改革固然需要大胆,但大胆与心细并不矛盾。我们应该把问题估计得全面些,把各种准备做得更充分些,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成功值才会更高些,群众才能更满意、更高兴。如何保证公交车改革契合民意,除了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强化群众参与,给群众以充分的知情权。不仅要让群众了解改革的内容、改革的详细过程,还要让群众献计献策。只有介入民主听证程序,才能避免改革剑走偏锋,才能使公交车改革回归公益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