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地铁的昨天 今天 明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8 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天清晨,当您迈着轻快的步伐步入地铁车厢,在凉爽舒适的车厢里凝视着电视屏幕播送的新闻;或手拿报纸,浏览着当日的消息;或闭目沉思,梳理一天的工作时;当您无论是住在北京的城南、城北、城西还是城东,只要地铁能够延伸到您的住家附近,您都能够从容地说,有了地铁,无论是大人上班还是孩子上学,既舒适又快捷,交通就有了保障。像这样每天***着地铁出行的人,在咱北京城有将近小200万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和外国人,他们也乘坐地铁游览我们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截至目前,北京市地铁的总里程已经达到200公里,日客运量300万人次以上。据北京地铁客运公司披露,今年地铁全路网客运量继4月27日、28日、29日三天连续超过400万人次后,4月30日更是达到了471.1万人次,创下今年的日客运量新高。

  从6月20日起,地铁4号线开始空载试运行,9月底将开始载客试运行。这条贯穿京城南北的交通动脉全长28.2公里,设24个车站。从南四环的公益西桥到颐和园北边的终点站安河桥北站只需要48分钟。4号线的开通又给居住在这条线附近的居民出行带来了便利。

  当一条条地铁线路在我们的脚下延伸,当地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不妨透过一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回顾一下我们北京地铁的发展脉络。

  昨 天

  打开尘封的记忆

  照片上的这位老爷子可不是位等闲之辈,他就是我国地铁设计的开山鼻祖,中国第一条地铁的总设计师谢仁德。6月26日上午,记者在位于石景山杨庄的一栋普通住宅楼里采访了98岁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退休老人谢仁德。谢仁德,浙江省杭州人,1912年4月生,1936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ZF特殊津贴”专家。老人虽然耳朵聋了,眼睛花了,反应迟钝了,行走得***助行车,可看到记者手中的北京地铁图册后,立即兴奋起来,深陷的眼球放出了惊喜的光芒,连忙示意让90岁的老伴沈大妈给记者做“翻译”。

  1956年7月20日和8月18日,**北京市委两次向中央提出《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工作的请示》。中央于1956年9月5日批复同意,并指出:筹建工作由北京市委负责,所缺行政及技术干部由铁道部、地质部、城市建设部抽调支援。1956年10月,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正式成立。1959年,一纸调令把谢仁德从南方的铁路建设现场调到了北京地下铁道设计处任总工程师。

  同年,苏联有意派专家来华协助地铁设计工作。中央考虑到保密问题,予以谢绝。为此,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的武竞天紧急召见地铁设计处总工程师谢仁德,询问此事,谢仁德当即表示:没有苏联专家,我们完全可以自行设计。后来,经中国住苏联大使刘斐上报国务院,同意苏联专家来华。1960年春夏之交,苏联地铁专家来到地铁设计处进行考察访问,为保密起见,中方只派少数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共同探讨有关地铁技术问题。1960年8月,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下令全部撤走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在地铁设计处工作的苏联专家只工作了短短几个月,就奉命回国。

  在北京地下铁道埋设方案上曾经有过争议。当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采用深埋,就是学习苏联全线深埋入地面60米以下。二是大多数西方国家浅埋在地下5至12米。深埋比浅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但从战备上考虑,深埋比浅埋好处多。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央决定北京地下铁道采用深埋暗挖方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在地铁公主坟站和木樨地站修建两座车站风道兼作竖井,竖井深度100至120米,以便取得经验。

  在地铁一线深埋暗挖方案的初步设计编制过程中,设计人员逐步认识到,根据北京地质勘探资料,北京地下岩层有较厚而破碎的风化层,地铁的实际深埋将超过原来估算的深度。不仅造价昂贵,且工程极为艰巨,地铁北京站深埋将达到160米,我们当时根本就制造不出这么大提升高度的电梯。因此,谢仁德和技术人员又对采用深埋暗挖方案和浅埋明挖方案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做了详细的比较和论证,上报给地铁修建委员会,正式建议改用浅埋明挖。

  1960年2月,中央军委在广州召开扩大会议时,谢仁德向周总理和六位元帅做了汇报,详细地陈述了深埋暗挖方案和浅埋明挖方案的利弊。周总理返京后,安排林彪到木樨地,乘坐升降机到井下,体验地铁深埋方案施工的困难和将来的不便。同年5月,地下铁道修建委员会传达了中央正式批准北京地铁采用“浅埋明挖”方案的决定。

  1961年,中国遭遇自然灾害,基本建设规模大大缩减,北京地铁建设被迫下马。

  1965年,中央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北京地铁。

  1965年1月,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杨勇被任命为北京地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和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分别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立即向中央呈报了《北京地下铁道修建方案》。1965年1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北京地下铁道修建方案》上批示:“同意此方案,力争下半年动工”。并呈报毛主席及**中央政治局常委。1965年2月4日,毛主席在《北京地下铁道修建方案》上批示:“杨勇同志,你是委员会的统帅。希望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是为至盼。”

  1965年3月28日下午,**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在万里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养蜂夹道,在次日准备召开地铁领导小组会议的会议厅,见到了正在做准备工作的谢仁德,谢仁德向邓小平同志汇报了北京地铁的简要情况,邓小平同志做了重要指示。次日,在地铁领导小组召开的汇报会上,李先念副总理传达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今年要动工,不要搞苏联地铁富丽堂皇那一套,要坚固实用,朴素大方。”

  从中央决定地铁一期工程在1965年7月1日建党44周年纪念日开工的那一天算起,距离开工的日子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可我们的设计人员既无参考资料又无设计经验。国内无先例可循,国际上技术保密。当时,有人说:“中国要独立设计出图纸来,少说也得四五年。”为了替所有的中国人争这口气,谢仁德带领全体设计人员一起攻关。他们蹲图书馆,泡资料室,超负荷运转,有的人在图板上睡着了,有的人昏倒在办公室。就这样,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拿出了第一施工段图纸。

  1965年7月1日上午9时,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京西玉泉路西侧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彭真、罗瑞卿等出席。

  196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下铁道401线建成通车。完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只用四年零三个月时间建成长达22.9公里的地铁线路,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条线路的建成,结束了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

  今 天

  地铁改变了北京人的生活

  随着地铁1号线的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13号线、八通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相继建成通车。至此,北京轨道交通里程已达200公里,日运送乘客300万人次以上。地铁早已成为市民出行的最佳选择。面对正在施工和规划中的地铁线路,百姓们不禁发出赞叹:北京已经进入地铁时代了,地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一是许多虽有汽车的市民却把车停在小区里,改乘坐地铁上下班,私家车由原来的交通工具变为休闲娱乐的工具,只有在周末游玩的时候才开出去。特别是地铁5号线和10号线一期开通以来,许多住在天通苑和北三环沿线的有车人都当上了双休日司机。这样一来,既减少了道路的拥堵,节约了能源,还可以净化空气。

  二是减少了市民的出行成本。坐地铁,甭管多远,又舒服又快捷还便宜,2块钱就解决问题。对车主来说,每月能省出不少油钱呐。

  三是上班时间省一半。许多在中关村、奥运村、CBD上班的人都已经离不开地铁了。在中关村区域内,68所高等院校、213家科研机构和大型超市,使这里成为人员密集区。原来这里的道路几乎每天都堵得水泄不通。可自从10号线开通后,人们只要一进入地铁,心里就会塌实下来。

  四是地铁的发达扩大了人们生活范围的距离,把人们带入了郊区生活。使许多原本在繁华市区买不起房子或大面积房子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城外住上了宽房大屋,虽说离上班的距离远了一点,可因为有地铁,完全不用担心路途劳顿。

  五是地铁房受追捧,拉动房地产市场。在几乎所有的房展会上,只要能和地铁挨上边,开发商都会打出地铁房的旗号,吸引买家。由此可见,地铁对拉动内需,繁荣经济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有多么大。

  明 天

  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

  根据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7年-2015年)到2015年,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将达到561.5公里,共19条线路。那时,北京将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上地铁最长的城市。前几天,记者在承担北京地铁设计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采访,目睹了200多名设计师大会战的场景.在五楼大礼堂内,来自设计地铁6号线、9号线、14号线、10号线二期、西郊线、15号线、昌平线的200多名设计师都集中在这里,展开为期100天的大会战。原本应该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设计任务。他们将在100天内完成上述7条轨道交通的总体总包设计任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设计如此多的轨道交通工程,这在北京乃至全世界,都是第一次。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宛如一场大战役的作战指挥部,200多台电脑屏幕上闪现着各种设计图案。这边,设计师们的手指一边敲击着键盘,一边进行着计算,还不时翻看着桌子上的图纸。那边,几位设计师正在面对屏幕小声地讨论着问题,不时修改着图纸上的符号。另一边,10多位设计师围着一张大图指指点点,轻声发表自己的意见。过道中,夹着图纸或抱着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师匆忙走过。

  据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廖国才介绍,在最近学习科学发展观时,同志们一致认识到,具体到我们这样的设计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就是“科学设计、科学管理、勇于创新,科学发展”。在面对7条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开展设计,而且时间严格限制在100天内完成的艰巨任务,我们打破常规,采用将所有7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师集中到一起工作的方式,为的就是整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轨道交通设计涉及专业较多,假如按部就班地分散设计,就会在资料交换、技术交流、技术接口等诸多方面浪费时间,降低效率。把所有的设计师集中起来在一个屋顶下设计,可以随时沟通和协商,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我们创新指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一次尝试。

  设计师们表示,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首都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也符合北京市民的愿望,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让这7条线路早日建成通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1-23 12: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