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8路车见证京西变迁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30 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城区的扩充,北京的公交线网越来越密实,人们出行成为越来越方便的事。但是当年因为没有私家车,除了城区相对便利的公交网,连接郊区的公交线就成为人们“远行”郊区的功臣。到今年的7月,318路公交线度过它30岁的“生日”。它是连接海淀区与石景山区方便近郊居民出行的一条主线,本版特别约请了一位公交迷实地寻访这条老线路,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京西城乡的变化。

  公交318路老古城站

  ■传说古城村由李自成命名

  从318路起点站——老古城出发,开始了这次探访。

  其实,1979年刚开通时,318路是由苹果园到香山,并不经过老古城。直到2002年5月14日,原先经过老古城的503路并入318路,318路才经过此地。一晃七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起点站。

  老古城公交总站位于石景山路西端。这里是长安街的西延长线,向西一站就是首钢东门。沿着路北的人行道向东走了一小会儿,映入眼帘的是首钢十万平居民小区。听老人说,这里原来也是古城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才建起居民区。所谓“老古城”只是个俗称,规范的地名就是“古城”。因为20世纪中期在村东新辟居民住宅区,老百姓就把原来的古城村前边加了个“老”字,成了老古城。

  关于古城村名的来历,我听过一个传说:话说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势如破竹。一天晚上,军队开进到石景山地界,向西望去,好像有座城。李自成怀疑城内有伏兵,于是下令大家安营扎寨,天亮后再发起总攻。第二天清晨,探马来报:西边的不是城池,而是个普通的村子!在村民的夹道欢迎下,李自成进入村中探查,只见村边竹篱环绕,很像是城墙。村东有座老爷庙,庙前有两棵粗壮的白皮松,远看就像城门一样。李自成笑道:“这个村子有意思!既然看上去像个城,那就叫它‘古城’吧!”

  跟随义军北上的饥民,一部分就在这儿定居下来,还在村子的西北角盖了座三义庙,以纪念“闯王”。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和史实并不相符。从正史记载可以知道,当年李自成是从京西北的昌平进军,大致沿着现在的八达岭高路公路从北向南,从德胜门打进北京的,根本就没到过石景山。而且,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当中,已经记录了古城村,这比李自成进北京要早五十多年,所以村名不可能是“闯王”命名的。不过,这个传说也充分说明了古城村民对农民领袖的尊重与认同。

  ■学者多方考证古城村西侧为古蓟城所在地,村子因此得名

  古城到底有什么来历?查阅史料《宋史·宋琪传》记载:“从安祖寨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干出山之口,东及幽州四十余里。赵德钧作镇之时,欲遏西冲,曾堑此水。况河次半有崖岸,不可径度,其平处筑城护之,守以偏师,此断彼之右臂也。”安祖寨就是今天石景山区的衙门口村,卢师神祠就是八大处的卢师山,桑干就是永定河。赵德钧是五代时候的人,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开始镇守幽州城(今北京宣武区一带)。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他曾经利用永定河这样的天险,在河边筑城驻军,作为幽州城西的防御重镇。这会不会就是“古城”的来历呢?后代的记载却略有出入。《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九·村镇一》:“城西……三十五里古城村,亦呼城子村,或曰《方舆纪要》所谓‘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者,当即近此。”《方舆纪要》:“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本蓟县地,五代时刘仁恭置。”这是认为“古城”得名于建于五代、后来废弃的玉河县城。看来,古代学者倾向于认为古城建于五代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我特别请教过北京史地学者关续文老先生。关老在石景山生活了几十年,多次在古城实地考查,对这一带区域地理有精深研究。他介绍说,前人曾在古城村前街西头大影壁西侧,发现了“土龙岗”遗迹,在建国后的生产建设中,陆续发现了城门基座、古村遗迹,出土了瓦片、砖头、条石等,他自己也曾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绳纹灰陶残片、夹砂红陶残片、石标枪头、灶土、石刀,以及上古先民求子用的高禖石。显然,此地有着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大家一般熟悉的说法是:古蓟城在广安门外、白云观以西的土阜处。事实上,根据墓葬和出土文物,只能确定魏晋时期的蓟城在广安门外,而此地发现的汉代以前的遗物,如战国陶片,水沙夹杂,棱角磨光,明显是由上游永定河冲刷而来。据此推断,汉代以前的蓟城位置应该再往西。

  经过数年艰辛的考查求证,关老认为古城村西侧的遗迹就是前蓟城所在地,现在首钢厂内的那座石景山就是蓟丘(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引用,可以参看关续文《北京史地钩沉》一书)。这一论断,得到了史树青、赵其昌、常征等学术界名家的高度肯定。这样,古城村的“古城”之谜也揭开了,原来它指的是古蓟城。

  ■传承四百多年的古城村花会“花十档”,正在申报国遗名录

  清代,古城属京都顺天府宛平县管辖,民国时期为直隶省宛平县第一区管辖,1967年归石景山区管辖,称为“古城乡”。改革开放后,古城村由古城街道办事处管辖。据方志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村中还有耕地334亩,其中多数为菜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减少,也不再有村委会建置,而是成立了社区居委会。

  前不久,我专程到老古城一带探访。从石景山路向北,走到首钢十万平小区的北边,就见不到楼房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低矮的老平房。狭窄的街道边,布满了各种店铺。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城中村,很难描写出它有什么特点,更难想到它有那么悠久的历史。

  过去,古城村最有名的,就是一种“花会”——秉心圣会。古时候,京西妙峰山顶的娘娘庙,“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清《燕京岁时记》)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来行香走会,古城村的秉心圣会就是其中之一。秉心圣会产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按内容不同分为灵官旗、一副栊框、四只钱粮筐、工艺石锁、太平歌会、龙旗牌棍、中军、四执、娘娘驾、黑葫芦等十档,合称“花十档”。

  每年阴历四月十一开始踩街,四月十二扬香,四月十三至妙峰山朝顶,四月十四还乡,至石景山碧霞元君庙再次朝顶,当晚回村。这样的民俗活动,代表着村民对平安吉祥的渴望。直到1947年,秉心圣会才停止到妙峰山朝顶进香。20世纪80年代,秉心圣会得以恢复,并于1988年赴妙峰山进香。2004年10月恢复了“花十档”的全部内容,同时成立了新的“花十档”。这样,古城村秉心圣会成了北京保存最完整的花会,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后,老古城附近迅速城市化。村南,首钢十万平小区拔地而起。向东一站地,便是地铁1号线古城站,路北有繁华的星座商厦,路南有数栋塔楼,街容非常整洁。按照规划,将来的老古城也将成为现代化社区,平房小巷将不复存在。到那时,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里的传奇故事呢?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听到的和查到的相关记载写出来,希望它们不被历史遗忘。

  公交318路晋元庄站

  ■晋元庄小区和晋元庄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318路从老古城出发,经过古城公园、八角路、八角北路东口等站,到达了晋元庄站。这一站在八角东路上。这条路是石景山区与海淀区的分界线,路西为石景山区,路东的建西苑社区属于海淀区,归田村路街道办事处管辖。建西苑社区以前被称作“晋元庄小区”,简称“晋元庄”,站名也是这么来的。

  小区既然名为“晋元庄”,应该是得名于一个村子吧?翻《海淀区地名志》,竟然查不到晋元庄,令人大失所望。又去查《石景山区地名志》,其中有对晋元庄的介绍:“该村北临新四平台村,东南与海淀区的龚村相望,西面与北方工业大学为邻。”按照这个记载,晋元庄村应该位于西五环路晋元桥的东北方向,并不是现在晋元庄小区的位置。方志还记载,20世纪90年代初,该村有耕地364亩,包括菜地和粮田,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不过,以前我多次路过晋元桥,只看见立交桥东北侧有大片绿化带,附近是些低矮的平房,并没有什么田地;远处倒有高大的楼群,看上去是新盖不久的。

  查到些资料,才知道前几年晋元庄村就已经拆迁了。历史上,晋元庄村确实属于石景山区,村子虽然不算大,但往南直到八角村也没有什么大村子,因此它往南的一大片地方都被泛称为“晋元庄”,其中就包括现在属于海淀区的那片土地。后来现出的建西苑社区,又称晋元庄小区。这样看来,现在人们熟悉的“晋元庄”(小区名),位于晋元桥的西南角,并不是原来村子所在位置,历史上的“晋元庄”(村名)则是在晋元桥的东北角。

  ■晋元庄的村名很可能来自皇家“禁园”

  晋元庄这个名字很特别,究竟又有什么来历呢?有一种说法是,当地的住户都是山西移民,村名最初叫“老西儿的庄子”,后来就取山西的简称“晋”,称为晋元庄。还有人认为,晋元庄旁边的龚村,得名于“宫村”,原为皇家私人庄田。宫村旁边原有宫庄田,名曰“禁园”,很有可能讹写为晋元庄。

  通过翻阅方志,还了解晋元庄村西原有清人赵国祚墓。赵国祚(1608年-1687年),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年间屡立军功。康熙十三年(1674年)任江西提督,率部平叛,先后击败耿精忠部及吴三桂部。死后葬于晋元庄以西(大致相当于现在五环路晋元桥西北侧)。因为年代久远,墓丘早已平覆。现在,晋元桥西北角已经是北方工业大学。校园里,在一栋栋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之间,有个幽静整洁的古松园,并不引人注目。园内古木参天,苍翠遒劲,颇有些情致。细看去,每棵树上都挂着小小的绿牌子,代表着二级古树(树龄300年到499年)。这里,就是赵国祚墓最后的遗存了……

  公交318路西黄村小区站

  ■西黄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骆驼祥子”对这里很熟悉

  318路从晋元庄站继续向前行驶,过北方工业大学、首钢医院、苹果园南路东口等站,到达了西黄村小区站。虽然站名叫“小区”,但这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城乡接合部。下车后,往南走一点,只见路东有一大片平房,这里就是西黄村。

  西黄村原名黄村。村西北翠微山麓曾出土金代定远大将军利涉军节度使吴前鉴墓志,记载:“以大定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举公与二夫人神柩合葬于大兴府宛平县房仙乡黄村之原。”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这是关于西黄村最早的记载,据此可知村子在金代即已形成,距今至少有840年的历史。

  从金元直至民国时期,黄村名称一直不变。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1936年)里面写祥子躲避兵丁:“在他的知识里,他晓得京西一带,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这些地名是沿着去往门头沟的古道自东向西排列的,其中也包括黄村——当时这里也养了很多骆驼。的确,西黄村西邻去往八大处、香山的要道,南邻去往门头沟的大道,地理位置十分突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城郊地图》清晰地标注了“黄村”地名,位置和今天的西黄村完全相同。至于后来为什么加了个字,我查了几本方志都没得出答案。自己推测,可能是为了和大兴区的黄村相区别,整顿地名时才加了个“西”字吧!

  上世纪90年代初,西黄村有居民近3000人,在石景山区的自然村里算是大村了。耕地2100多亩,其中菜田就达1280亩,农业十分发达。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化的需要,西黄村一带进行了适度的拆迁和绿化,农村面积减小,耕地大多改为城市用地,但村中的许多平房都保留了下来,现在主要出租给在京打工人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9:59 | 只看该作者
 ■传说皇姑寺首任住持吕尼被明英宗封为御妹皇姑

  沿着一条东西向的小路,向东走进西黄村。大概一分多钟,路北出现一个小院,没有关门,里面有个正在施工的“平房”,坐北朝南,四周搭着脚手架,挡住了它真实的“面孔”。走进小院,到近处细看,分明是一座古建筑。问了一下旁边的工人,终于可以确定,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西黄村皇姑寺。

  “皇姑寺”是个俗称,明朝称保明寺,清朝称显应寺。当初为什么建这座寺庙呢?我听过一个传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贵族也先率部南下,大举进犯明境。明英宗接受太监王振的建议,率军50万御驾亲征,行至居庸关,一位姓吕的尼姑拦住御驾,预言“出师不利”。英宗大怒,命武士将其拿下,关在监狱中。吕尼一言不发。后来,英宗果然在土木堡(河北省怀来县土木镇境内)遭到瓦剌伏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时,英宗才恍然大悟,后悔当初不听吕尼的建议,才导致这样的恶果。

  英宗被俘期间,吕尼又多次神秘地出现,为其送水送饭,每次都是来无影去无踪。景泰七年(1456年),英宗被释回京,居于南宫。吕尼再次出现,为其通风报信,助其成功复辟。英宗恢复皇位后,封吕尼为御妹皇姑,并在京西黄村为之修建了顺天保明寺,俗称“皇姑寺”。这个传说神乎其神,可能并非史实,但皇姑寺第一任住持吕尼倒是确有其人。据《普度新生救苦宝券》记载,她是陕西省西安府邠州道安里王寿村人,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早年云游河南传教,后来在北京宣扬大乘佛法,普渡众生。吕尼圆寂后,葬在寺东二里许,当地俗称为“老祖坟”。

  皇姑寺原有天顺六年(1462年)铸的铜钟,可知建寺时间不应晚于此年。建成后,它的主要施主一直是皇亲内宦,据《宛署杂记》记载,寺内曾有敕谕蠲免粮税碑。嘉靖六年(1527年),喜道反佛的明世宗下诏捣毁该寺,令尼姑还俗,一时间皇姑寺内人心惶惶。最后,尼姑们突发奇想,请出了两宫太后——世宗之母慈仁皇太后和世宗皇伯母慈寿皇太后出来说情,皇姑寺得以幸存。为了防患于未然,慈寿皇太后和许多皇亲和权臣,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将天顺六年的铜钟重新翻铸,作为该寺的“擎天柱”,从此谁也不敢再加触犯。明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帝之母慈圣皇太后(后来她曾在西八里庄兴建慈寿寺玲珑塔)率信徒1700余人,向皇姑寺捐献了一口铜钟,上刻捐献者的名字1300多个,更使该寺名扬京城,身份倍增。上述两口大钟都保存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清康熙年间,皇姑寺毁于大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开始重建,8年后完工。康熙帝认为原来的寺名“保明”太不吉利,有反清复明之意,就下令改名“显应寺”,不过民间依然称为皇姑寺。

  因为位置比较偏僻,皇姑寺不像老城区内的寺庙那样经常得到维护,时间长了,还是慢慢破败了。到现在,山门、天王殿均已无存,保留下来的是第二进院落观音殿和第三进院落老祖殿;第四进院落药师阁无存,西配殿尚存。2007年8月,有关部门开始对皇姑寺进行全面的修缮。据了解,今年5月,修缮工程主体已经完工。可以期盼的是,在不久的将来,皇姑寺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公交318路红旗村站

  ■乾隆帝为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修建团城演武厅

  318路从西黄村小区向北,经西下庄、北京射击场、南辛庄、南河滩、红旗村、北京植物园等站,最后到达终点站香山。去年本版曾对香山一带的古迹做过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本文就不再介绍香山周边的情况了,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香山脚下的红旗村。

  红旗村原名正红旗,显然是八旗兵的驻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城郊地图》清晰地标注了“正红旗”。追溯历史的话,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建健锐营八旗营房,驻扎在香山脚下。后来,以这些营房为基础形成了一些村落,正红旗就是其中之一。1949年后改名为红旗村,沿用至今。

  在红旗村下车,我沿着香山南路向北走。这段路非常清静,四周没有什么人。西边,高山耸立,起伏绵延,颇有一种磅礴气势。马路上,一辆辆车子飞驰而过,丝毫觉不出是在上坡。马路两边有些零落的小平房,不少都在拆迁。向北走了一会儿,抬头一看,一座大型的古城池就在眼前。这里就是著名的团城演武厅。

  团城演武厅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当时,大小金川在首领莎罗奔率领下发动叛乱,他们的碉楼易守难攻,以此负隅顽抗。为了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乾隆帝下令在香山南边修筑团城演武厅,团城内仿建了三座碉楼,并且选拔精壮士兵组成“健锐云梯营”,进行攻打碉楼的演习。乾隆皇帝非常重视,经常来这里观看士兵演习。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大学士傅恒率军进剿金川,大获全胜。作为主要的演兵场,团城演武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夏日的阳光中,我漫步在空荡荡的团城之中。城楼、城门、演武厅,一切的一切,似乎把我带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耳边响起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北门上的“志喻金汤”额书大字,与南门的“威宣壁垒”遥相呼应,充溢着刚强英武之气。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了,唯有那些古老的砖瓦格外鲜活,像是在给人们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坐完了318路的全程,总共15公里。一路上,一个个古老的村庄,一栋栋新建的高楼,如此鲜明的对比,却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近郊的魅力所在。三十年来,318路一直陪伴着四面八方的乘客,一次又一次经过这些地方,一次又一次感受着历史的巨大变迁,见证着京西的发展变化。(北京青年报 文/侯晓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4-17 21: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