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城区的扩充,北京的公交线网越来越密实,人们出行成为越来越方便的事。但是当年因为没有私家车,除了城区相对便利的公交网,连接郊区的公交线就成为人们“远行”郊区的功臣。到今年的7月,318路公交线度过它30岁的“生日”。它是连接海淀区与石景山区方便近郊居民出行的一条主线,本版特别约请了一位公交迷实地寻访这条老线路,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京西城乡的变化。
公交318路老古城站
■传说古城村由李自成命名
从318路起点站——老古城出发,开始了这次探访。
其实,1979年刚开通时,318路是由苹果园到香山,并不经过老古城。直到2002年5月14日,原先经过老古城的503路并入318路,318路才经过此地。一晃七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起点站。
老古城公交总站位于石景山路西端。这里是长安街的西延长线,向西一站就是首钢东门。沿着路北的人行道向东走了一小会儿,映入眼帘的是首钢十万平居民小区。听老人说,这里原来也是古城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才建起居民区。所谓“老古城”只是个俗称,规范的地名就是“古城”。因为20世纪中期在村东新辟居民住宅区,老百姓就把原来的古城村前边加了个“老”字,成了老古城。
关于古城村名的来历,我听过一个传说:话说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势如破竹。一天晚上,军队开进到石景山地界,向西望去,好像有座城。李自成怀疑城内有伏兵,于是下令大家安营扎寨,天亮后再发起总攻。第二天清晨,探马来报:西边的不是城池,而是个普通的村子!在村民的夹道欢迎下,李自成进入村中探查,只见村边竹篱环绕,很像是城墙。村东有座老爷庙,庙前有两棵粗壮的白皮松,远看就像城门一样。李自成笑道:“这个村子有意思!既然看上去像个城,那就叫它‘古城’吧!”
跟随义军北上的饥民,一部分就在这儿定居下来,还在村子的西北角盖了座三义庙,以纪念“闯王”。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和史实并不相符。从正史记载可以知道,当年李自成是从京西北的昌平进军,大致沿着现在的八达岭高路公路从北向南,从德胜门打进北京的,根本就没到过石景山。而且,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当中,已经记录了古城村,这比李自成进北京要早五十多年,所以村名不可能是“闯王”命名的。不过,这个传说也充分说明了古城村民对农民领袖的尊重与认同。
■学者多方考证古城村西侧为古蓟城所在地,村子因此得名
古城到底有什么来历?查阅史料《宋史·宋琪传》记载:“从安祖寨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干出山之口,东及幽州四十余里。赵德钧作镇之时,欲遏西冲,曾堑此水。况河次半有崖岸,不可径度,其平处筑城护之,守以偏师,此断彼之右臂也。”安祖寨就是今天石景山区的衙门口村,卢师神祠就是八大处的卢师山,桑干就是永定河。赵德钧是五代时候的人,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开始镇守幽州城(今北京宣武区一带)。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他曾经利用永定河这样的天险,在河边筑城驻军,作为幽州城西的防御重镇。这会不会就是“古城”的来历呢?后代的记载却略有出入。《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九·村镇一》:“城西……三十五里古城村,亦呼城子村,或曰《方舆纪要》所谓‘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者,当即近此。”《方舆纪要》:“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本蓟县地,五代时刘仁恭置。”这是认为“古城”得名于建于五代、后来废弃的玉河县城。看来,古代学者倾向于认为古城建于五代时期。
关于这个问题,我特别请教过北京史地学者关续文老先生。关老在石景山生活了几十年,多次在古城实地考查,对这一带区域地理有精深研究。他介绍说,前人曾在古城村前街西头大影壁西侧,发现了“土龙岗”遗迹,在建国后的生产建设中,陆续发现了城门基座、古村遗迹,出土了瓦片、砖头、条石等,他自己也曾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绳纹灰陶残片、夹砂红陶残片、石标枪头、灶土、石刀,以及上古先民求子用的高禖石。显然,此地有着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大家一般熟悉的说法是:古蓟城在广安门外、白云观以西的土阜处。事实上,根据墓葬和出土文物,只能确定魏晋时期的蓟城在广安门外,而此地发现的汉代以前的遗物,如战国陶片,水沙夹杂,棱角磨光,明显是由上游永定河冲刷而来。据此推断,汉代以前的蓟城位置应该再往西。
经过数年艰辛的考查求证,关老认为古城村西侧的遗迹就是前蓟城所在地,现在首钢厂内的那座石景山就是蓟丘(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引用,可以参看关续文《北京史地钩沉》一书)。这一论断,得到了史树青、赵其昌、常征等学术界名家的高度肯定。这样,古城村的“古城”之谜也揭开了,原来它指的是古蓟城。
■传承四百多年的古城村花会“花十档”,正在申报国遗名录
清代,古城属京都顺天府宛平县管辖,民国时期为直隶省宛平县第一区管辖,1967年归石景山区管辖,称为“古城乡”。改革开放后,古城村由古城街道办事处管辖。据方志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村中还有耕地334亩,其中多数为菜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减少,也不再有村委会建置,而是成立了社区居委会。
前不久,我专程到老古城一带探访。从石景山路向北,走到首钢十万平小区的北边,就见不到楼房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低矮的老平房。狭窄的街道边,布满了各种店铺。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城中村,很难描写出它有什么特点,更难想到它有那么悠久的历史。
过去,古城村最有名的,就是一种“花会”——秉心圣会。古时候,京西妙峰山顶的娘娘庙,“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清《燕京岁时记》)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来行香走会,古城村的秉心圣会就是其中之一。秉心圣会产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按内容不同分为灵官旗、一副栊框、四只钱粮筐、工艺石锁、太平歌会、龙旗牌棍、中军、四执、娘娘驾、黑葫芦等十档,合称“花十档”。
每年阴历四月十一开始踩街,四月十二扬香,四月十三至妙峰山朝顶,四月十四还乡,至石景山碧霞元君庙再次朝顶,当晚回村。这样的民俗活动,代表着村民对平安吉祥的渴望。直到1947年,秉心圣会才停止到妙峰山朝顶进香。20世纪80年代,秉心圣会得以恢复,并于1988年赴妙峰山进香。2004年10月恢复了“花十档”的全部内容,同时成立了新的“花十档”。这样,古城村秉心圣会成了北京保存最完整的花会,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后,老古城附近迅速城市化。村南,首钢十万平小区拔地而起。向东一站地,便是地铁1号线古城站,路北有繁华的星座商厦,路南有数栋塔楼,街容非常整洁。按照规划,将来的老古城也将成为现代化社区,平房小巷将不复存在。到那时,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里的传奇故事呢?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听到的和查到的相关记载写出来,希望它们不被历史遗忘。
公交318路晋元庄站
■晋元庄小区和晋元庄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318路从老古城出发,经过古城公园、八角路、八角北路东口等站,到达了晋元庄站。这一站在八角东路上。这条路是石景山区与海淀区的分界线,路西为石景山区,路东的建西苑社区属于海淀区,归田村路街道办事处管辖。建西苑社区以前被称作“晋元庄小区”,简称“晋元庄”,站名也是这么来的。
小区既然名为“晋元庄”,应该是得名于一个村子吧?翻《海淀区地名志》,竟然查不到晋元庄,令人大失所望。又去查《石景山区地名志》,其中有对晋元庄的介绍:“该村北临新四平台村,东南与海淀区的龚村相望,西面与北方工业大学为邻。”按照这个记载,晋元庄村应该位于西五环路晋元桥的东北方向,并不是现在晋元庄小区的位置。方志还记载,20世纪90年代初,该村有耕地364亩,包括菜地和粮田,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不过,以前我多次路过晋元桥,只看见立交桥东北侧有大片绿化带,附近是些低矮的平房,并没有什么田地;远处倒有高大的楼群,看上去是新盖不久的。
查到些资料,才知道前几年晋元庄村就已经拆迁了。历史上,晋元庄村确实属于石景山区,村子虽然不算大,但往南直到八角村也没有什么大村子,因此它往南的一大片地方都被泛称为“晋元庄”,其中就包括现在属于海淀区的那片土地。后来现出的建西苑社区,又称晋元庄小区。这样看来,现在人们熟悉的“晋元庄”(小区名),位于晋元桥的西南角,并不是原来村子所在位置,历史上的“晋元庄”(村名)则是在晋元桥的东北角。
■晋元庄的村名很可能来自皇家“禁园”
晋元庄这个名字很特别,究竟又有什么来历呢?有一种说法是,当地的住户都是山西移民,村名最初叫“老西儿的庄子”,后来就取山西的简称“晋”,称为晋元庄。还有人认为,晋元庄旁边的龚村,得名于“宫村”,原为皇家私人庄田。宫村旁边原有宫庄田,名曰“禁园”,很有可能讹写为晋元庄。
通过翻阅方志,还了解晋元庄村西原有清人赵国祚墓。赵国祚(1608年-1687年),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年间屡立军功。康熙十三年(1674年)任江西提督,率部平叛,先后击败耿精忠部及吴三桂部。死后葬于晋元庄以西(大致相当于现在五环路晋元桥西北侧)。因为年代久远,墓丘早已平覆。现在,晋元桥西北角已经是北方工业大学。校园里,在一栋栋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之间,有个幽静整洁的古松园,并不引人注目。园内古木参天,苍翠遒劲,颇有些情致。细看去,每棵树上都挂着小小的绿牌子,代表着二级古树(树龄300年到499年)。这里,就是赵国祚墓最后的遗存了……
公交318路西黄村小区站
■西黄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骆驼祥子”对这里很熟悉
318路从晋元庄站继续向前行驶,过北方工业大学、首钢医院、苹果园南路东口等站,到达了西黄村小区站。虽然站名叫“小区”,但这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城乡接合部。下车后,往南走一点,只见路东有一大片平房,这里就是西黄村。
西黄村原名黄村。村西北翠微山麓曾出土金代定远大将军利涉军节度使吴前鉴墓志,记载:“以大定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举公与二夫人神柩合葬于大兴府宛平县房仙乡黄村之原。”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这是关于西黄村最早的记载,据此可知村子在金代即已形成,距今至少有840年的历史。
从金元直至民国时期,黄村名称一直不变。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1936年)里面写祥子躲避兵丁:“在他的知识里,他晓得京西一带,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这些地名是沿着去往门头沟的古道自东向西排列的,其中也包括黄村——当时这里也养了很多骆驼。的确,西黄村西邻去往八大处、香山的要道,南邻去往门头沟的大道,地理位置十分突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城郊地图》清晰地标注了“黄村”地名,位置和今天的西黄村完全相同。至于后来为什么加了个字,我查了几本方志都没得出答案。自己推测,可能是为了和大兴区的黄村相区别,整顿地名时才加了个“西”字吧!
上世纪90年代初,西黄村有居民近3000人,在石景山区的自然村里算是大村了。耕地2100多亩,其中菜田就达1280亩,农业十分发达。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化的需要,西黄村一带进行了适度的拆迁和绿化,农村面积减小,耕地大多改为城市用地,但村中的许多平房都保留了下来,现在主要出租给在京打工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