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种违章心理
攀比心理 “ 他凭什么比我开得快?”一些机动车驾驶者喜欢炫耀自己的驾车技术和车的性能。便把马路当成赛车场,只要路上有人开车超过自己,立即加足马力去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压线、变换车道不打转向灯、闯红灯、超速的违章行为伴随发生。
侥幸心理 “在这掉个头也不一定能被抓住。”有这种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他们明知道什么是违章行为,但看到没有交警值勤或没有电子交警,没人监督了,也不会自我约束,为了图个方便或省点时间,便故意违章。一旦违章被抓再去找人说情。
从众心理 “大家都不打转向灯,我也不打。”对于普遍的压线、变换车道不打转向灯等行为,市民深知是违章的。一些市民说,如果在北京等城市开车,这些违章都会避免,因为在这些方面那里有良好的遵章习惯,交警也真管真罚,但目前在哈尔滨由于大家都这么做,也就都跟着这样了。
逞能心理 “喝这点酒算啥,车照样开直线。”这种心理在酒后驾驶者身上表现较为突出,一些市民觉得自己驾驶技术娴熟,喝完酒车照开,不会“画龙”也不会被抓。也有人认为,自己有车凭什么还要打车,导致交通安全隐患。
无奈心理 “有空不钻就总也开不出去。”这种心理在机动车驾驶者中也比较普遍。目前哈尔滨市交通拥堵比较严重,一些车主反映,他们也非常憎恨违章,但如果有空不钻,不故意违章就总也开不出去,而且后面的车也不乐意,只能被迫违章,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
交警还分析了特权心理、新手对车的狂热心理等,无论属于以上哪种心理,“管住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
行人闯红灯,是行人交通违法中最普遍、最明显、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交通违法行为。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人认为,同样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机动车一方对行人一方,显然行人的代价是远高于机动车的,行人付出的是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而机动车只是一个经济损失问题。但闯红灯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小事———
学会走,让礼让成为一种风度
镜头 无视信号灯已成习惯
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普遍存在的路口不文明交通行为,仍集中在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和钻跨护栏这三点。走访中,记者问过很多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他们多表示是因为着急,觉得闯一两次红灯没什么,但更多人坦言,无视信号灯已成为一种难以改正的习惯。
中央大街步行街与机动车道交叉的特殊地段,几乎成为全市闯红灯现象的一个缩影。中央大街共有三处道路交叉口设有交通信号灯并通行机动车:霞曼街—西十二道街、红霞街—西五道街、上游街—西二道街。在这三条平均宽度20米的机动车道旁,记者在上周每天变换不同时段观察过往行人看信号灯的情况,并做粗略测算,得到的结果是几近九成的行人无视信号灯变换,自行穿过。三处路口每天都有吹哨和挥旗的中央大街志愿者轮流站岗。苗师傅义务服务老街四五年,要说刚上岗那会儿,可谓信心十足。“就这么几条小机动车道,只要站几个行人,车立马就堵,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劝导提醒,一定能让起码从这儿经过的人形成习惯意识———这里有信号,过马路要看红灯。”然而几年过去了,老师傅多少有点失望。“来步行街的行人素质参差不齐,有听管的,也有不听的。最可气的是带团的导游带头闯红灯,作为旅游窗口的老街,实在很煞风景!”26日中午11时30分,记者与苗师傅交谈时,一名导游举着印有“哈尔滨永安旅游”的小黄旗子,带着一行外地游客无视红灯通过西五道街的机动车道。老师傅介绍,平日里行人相对较少,督管效果好一些,周末上街的人一多,一换红灯时常拦不住人,还会被骂“有病”。“到老街上的人多半是逛街,难道还差那半分钟吗?”苗师傅一直不解。
火车站站前机动车道护栏上立了几个“请勿横穿马路、钻跨护栏”的警示牌。而就是在这些牌子旁,横穿马路、钻跨护栏现象仍时有发生,与牌子的提示形成强烈反差。每天在此提供志愿服务的老年志愿者协会成员告诉记者,正因为火车站站前交通道路秩序不好,他们才将这一地段作为志愿服务的第一站,一干就是很多年。“现在行人的素质还是比以前好一些,起码交通规则大部分人是懂的,但硬闯现象仍存在,以老年人居多。”27日上午10时,记者仅在3分钟内就目睹了7起钻跨护栏现象。当记者问到其中两名女性为何有地下通道不走时,两人称“这样省事省时间”,便匆匆走开。该协会成员告诉记者,只要他们一举小旗,跨栏现象立刻会少一点。单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感触颇深:由劝导到自觉遵守,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态度 红灯停?有病吧!”
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是更好更有效保护自己。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市民对此认识并不够深刻,并在态度上存在问题。走访中,在中心城区,任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记者总能看到过马路不走斑马线、乱闯红灯的现象。明明是红灯,却有不少行人视若无睹,昂首前行。还有一些行人毫不理会刺耳的车鸣声,不顾一切冲向马路对面。苗师傅认为,闯红灯并不是哈尔滨所独有的顽疾,而是相当一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但关键问题在于,当被提醒或是劝说不要闯红灯时,竟会遭白眼。明明是不文明行为,却有很多人在坚持和捍卫,反而对文明行为抱着一种不屑甚至嘲笑的态度。
刚刚结束日本和韩国旅行回来的市民朴女士深有体会:“远的咱不说,单说这两个国土面积不大的邻国,如果有人过马路闯红灯或不走斑马线,立刻会遭到周围所有行人的‘注目’,大家像看怪物一样一直盯着他,直到他退回来等信号灯为止。在咱们城市,可能等信号灯的人会被闯红灯的人‘注目’,素质低的还会扔出一句‘脑子有病’。”朴女士说,在很多国家,不遵守交通规则、酒后驾车的人被视为人格存在问题,不仅要被严厉惩罚,更是被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之一,要以道德存在问题而被记录在人事档案里。“一个国家对这种‘小事’的态度达到了绝对的重视,这种态度也决定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改变 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通常接触一座城市,对这个城市的文明形象首先是从城市的第一感觉开始的。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邹庆国认为,交通路口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但有没有做到文明交通,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人与人之间是否相互尊重、强势和弱势之间是否相互尊重,这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路口交通状况,首先直接映射出交通设施和监管机制是否完善。走访中,一些交警告诉记者,某些路段的隔离护栏只要一补齐,再加上交通志愿者对市民进行劝导,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立刻就会明显减少。交通文明不仅仅是行人的责任,更多的责任应归结到立法等方面对这个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还有执法方面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教育和强制规定,这是不可缺少的,且要达到软硬结合。任何文明习惯的养成,都是由被动到主动的。单纯的教育必须配以强制性的措施,从根本上纠正闯红灯者认为这是小事的习惯。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交通文明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哈尔滨市不少主要交通路口的交通秩序逐步好转,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彼此尊重、互相礼让。而要把这种良好的势头保持下去,不仅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的严格执法,更需要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哈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文超认为,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公民社会已初见端倪。从汶川大地震到AY会,非ZF组织和社会团体已经成为推进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恰恰需要这些非ZF组织和社会团体,需要他们力量的共同凝聚。在哈尔滨,志愿者服务和义工团体等非ZF组织才初见规模,体系刚刚成型。如果多几个像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这样的组织,常年活跃在城市街头提供交通志愿服务,社会的文明建设将以一个常态稳定的势头大幅度推进,由公民引导公民,这远比由ZF操心要好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