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哈尔滨1月6日电(高星 强勇)今年入冬以来,哈尔滨市公交车因各种问题频频遭到市民投诉。多年一遇的极端严寒天气和即将到来的冰雪节又都对哈尔滨市公共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双重挑战,哈尔滨公交车准备好了吗?
近日,记者通过随机采访和网络调查总结出冰城老百姓心中公交车“七宗罪”(排名不分先后)。
一、 等车难。哈尔滨公交车等车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同时也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问题之一。一位网友说:“我在南岗长江路那块工作,从我家到那也就20分钟不到,可是每天等车就得花费、20分钟左右,而且如果车来了,上的人多,有的时候根本上不去!更花时间了!每天都得早起,提前1个多小时出门!”哈市市民普遍反映部分线路公交车间隔时间过长,有的甚至等上半个小时才能等到一辆。这种情况搁在夏天还好,可在这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冬,老百姓为了坐个公交车先得在寒风中站上半个钟头,可真够遭罪的。
二、车太挤。这车太挤问题实际上也是第一条的等车难问题造成后果之一,车辆间隔时间越长,车站聚集等车乘客就越多,好不容易等来一辆,就算车上人多,挤上去也比站在寒风中受冻强。这种情况在高峰时间更为严重,好不容易挤上来,车上也是“仅有立锥之地”,再遇上个“躲车让车急刹车”啥的,车厢里就要“听取喊声一片”了。这年轻人挤挤就当锻炼了,可老人家和背书包的孩子们呢?问题不是车太小,而是车太少,如果能在上下班高峰时间适当增加发车数量,问题不是无法解决的。
三、车厢冷。哈尔滨地处我国最北省份,冬季漫长、气候严寒,然而冰城绝大多数公交车并没有空调,部分线路车辆甚至没有配备暖风,车窗上结着厚厚冰霜,车厢俨然一个“大冰箱”,冬天乘车可真是件遭罪的事。冬天乘坐哈尔滨公交车,时常可以看见“有座位不敢坐,有扶手不敢把”的现象,这些皆缘于一个“冷”字。那些没有戴手套的乘客,宁可冒着摔倒危险站着,也不愿伸手去扶那冰凉的“铁管”。这天气再严寒,也不该让乘客心寒不是。
四、车辆破。公交车设施和车容车貌不仅关系老百姓出行,而且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据市民反映,哈尔滨部分线路公交车设施陈旧、缺乏日常维护,车厢内脏乱、设施损坏现象不在少数。有的座位松动,有的把手损坏,有的连车窗都关不严,一位网友甚至拍到一辆缺少一块车窗,用塑料布充当玻璃窗的74路公交,这辆公交车“带伤上阵”的事迹着实感人,可车上的乘客都已被风吹得瑟瑟发抖了,咱还是把玻璃装上了再上道吧。
五、不报站。公交车不报站是最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问题之一。一到冬天,哈尔滨公交车两侧车窗都会结上厚厚的冰霜,车厢内乘客无法看到窗外,如果没有报站根本不知道车行驶到哪了,“坐过站”现象时有发生。本地乘客尚且如此,外地来的游客遇到这种情况就更加不知所措。当然,这里也要帮司机师傅说两句,哈尔滨公交车大多采取无人售票,每辆车上只有司机一人为乘客服务,他们身兼驾驶、售票、报站等数职,可谓任务繁重。不过话说回来,百姓利益高于一切,这么多活都揽了,就不差报个站,报站器要是坏了咱就喊两嗓子,乘客们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感激不是?
六、站牌乱。在调查中,有市民反映乘车时经常遇到站牌与车辆实际行驶路线不符现象,这种情况有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因为特殊情况被迫临时改变行驶路线,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总不能让乘客坐上车却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吧。此外,个别公交车为了赶时间、图方便“站外停车”,这样做一来使站牌成了摆设,二来也给乘客带来安全隐患。
七、安全砖。说到这“安全砖”实际上并不能算作公交车之“罪”,顶多是哈尔滨公交车一种别出心裁的创新。今年以来,由于公交车上配备的安全锤频繁丢失,部分公交车想到这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用统一漆成黄色,上印“应急”二字的步道板制成“安全砖”代替安全锤,一来节约了成本,二来免去被盗危险。哈尔滨首创的“安全砖”确实反映了咱东北老百姓朴素剽悍的地域风情,但好好的安全锤缘何不翼而飞,也着实值得我们反思。
记者日前从哈尔滨市公交管理处获悉,节日期间,哈市各公交企业要严格执行营运计划,提高服务质量。准确报站,遇报站器故障要坚持口语报站,并确保车厢温度适宜,车容车貌整洁,保障运营安全。
公交车服务质量关系老百姓出行、生活,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冰雪节期间哈市又将迎来大量外地游客,但愿新的一年,冰城公交车可以让他们的乘客抱怨少一点,满意多一点。(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