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公交走过50年 历史变迁|生存状态
文章来源:赣州晚报 推荐程度: 一般推荐 浏览次数:17075
发布时间:2007-10-12 10:33:01
从1957年10月到2007年10月,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走过了风雨50年。50年的成长,见证了赣州的城市建设和经济腾飞;50年的创业,凝结了无数赣州公交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50年的发展,凸显了赣州公交的历史变迁和生存状态……
翻开赣州公交50年的历史,从4台“木炭车”起家到现在拥有400余辆现代城市公交大巴,从“赣州公共汽车管理所”到现在的“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从1条单一运营线路到现在交织在城乡之间的38条公交线路……赣州公交已成为赣州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1957年10月,赣州公交以4台“木炭车”起家,结束了城市无公交的历史,1965年引进了2台“松花江”牌汽油车,正式成立了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之后从上世纪70年代的“解放”牌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东风”牌,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中巴”柴油车、无人售票车以及今年的新型双层巴士,赣州公交车辆的更换,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经过几代公交人的创业,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现有员工1200多人,运营车辆407台,运营线路38条,固定资产超过6000万元。今年,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在东环路兴建了一座集停车、加油和维修于一体的综合性停车场,在兴国路建设了一座公交枢纽中心,并在城区改建了近200座可以避雨遮阳的新型港湾式候车亭。如今的赣州公交正伴随着赣州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描绘着浓墨重彩的画卷。
赣州公交走过50年
□刘生链 记者刘效江 黄文生 明心武
孔秀筠 26年无悔驾公交
满头白发、今年82岁高龄的老驾驶员孔秀筠,开了26年公交车,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开了20多年的公交车,如今都老了,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因为这20多年,我不但看着公交车在变化,还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孔秀筠1955年在公司担任驾驶员,于上世纪70年代退休。期间,她开过“木炭车”、“柴油车”及后来的“汽油车”。几十年来,她先后荣获“公司先进个人”、“市劳动安全模范”等荣誉称号。工作中,她待乘客如亲人,视同事如朋友,深受公司职工和广大乘客的普遍赞誉,乘坐她开的公交车。谈及过去工作上的事,孔秀筠饶有兴趣地说:“当时客人少,车辆也少,每天早上都要很早起床,5点钟发车,司乘人员得三四点钟发木炭,有时要发好久才能烧起来。”孔秀筠面带微笑地说,想想现在都烧柴油了,来得快,很羡慕现在的年轻驾驶员不用吃那种苦。(刘生链)
卢圣煌 百姓需求要满足
根据组织的安排,1981年卢圣煌来到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任党支部书记兼经理,1991年离开公司。在采访中,他依然心系赣州公交事业的发展,他说:“老百姓渴望交通更方便、更快捷,我们就要满足他们……”
他说,1981年,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只有十五六台车,市内公交线路只有一条,从老公共汽车公司门口出发,经过东河大桥桥下、赣江路、中山路、解放路、文清路、红旗大道、汽车站等,票价0.02元/张,从早上5时到晚上8时,全年的营运收入只有30多万元。由于当时城区人口分布不广、不均等原因,市内一条公交线路基本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改革开放、赣州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交线路已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老百姓渴望更方便、更快捷、更人性化地出行方式,公司就要尽量地满足这种需求。(刘生链)
马树军 公交优先我优秀
“公交优先,公交人必须优秀”,时任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经理的马树军在采访中说,今天的公交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党和ZF出台了“公交优先”的方针政策,赣州公交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是给予公交人新的任务和挑战。
马树军在谈到日后的发展时说,坚持公交事业的科学发展观,公交战线上的干部职工会再接再厉,以“公交优先,公交人必须优秀”作为行为准则,抓好公交安全与服务工作,加强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车辆更新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在城区适当增加空调车比重,使全市人民能够乘坐更方便、更快捷的公交车,交出一份“让ZF放心、让市民满意”的成绩单。(见习记者张宗兴)
赣州公交候车点的演变。
赣州公交车票的演变,2分钱即时票据、月票缴款证、通用月票专用卡、电子IC卡。
赣州第一代公交车(木炭车)
1957年10月,由4台被市民戏称为“火柴盒”的木质“道奇”车起家,赣州市公共汽车管理所成立了。那时,每台车后面都挂着一个木炭发生炉,可放百来斤木炭,当时司乘人员每天凌晨3时多就要到车队预先点燃木炭炉,用油棉引燃木炭,并使劲摇动鼓风机才能燃烧启动木炭车。司乘人员每人身上还要带上3片红糖,以备瓦斯中毒时用来解毒。当时的公交票价为每人2分/站,每天公交营运收入大约为20多元。
赣州第一代燃油车
1965年8月,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从杭州购进2台国产“松花江”牌公交车,首次以汽油为燃料的公共汽车出现在赣州街头,揭开了赣州公交使用国产汽油汽车的序幕。当时的公交票价为每人2分/站、4分钱3站,每天的营运收入为60元左右。
上世纪70年代的赣州公交
1977年,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将6部旧电车改装成铰接式公交车,赣州人俗称“双节车”,车辆分前后两部分,每趟车可乘100多人,每天营运收入1000元左右。
上世纪80年代的赣州公交
上世纪80年代,赣州公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先后新购10台“东风”、“解放”牌大客车,方便市民出行。
上世纪90年代的赣州公交
1995年6月,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先后新购85台中巴车投入营运,推出“公交快客”,全程票价0.5元,每天营运收入2万元。1998年改全程票价为1元。
现代新型城市公交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