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公交是太原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近几年,外地人来到太原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本地人更是深切体会到太原公交服务质量的巨大变化。
的确如此,近三年来,全国上百个城市的同行争相前来太原市公交总公司参观取经,连一向“骄傲”的上海人回去后都挂起了“远学太原公交”的标语。如今的太原公交俨然成为了山西省会城市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响应国家优先发展公交的号召,积极创建“快速公交系统”,那么,太原公交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延续辉煌?它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会遇到瓶颈?让我们一起从“公交航母”的沧桑变迁和未来规划中来寻找答案。
●五十余载的沧桑变迁
1952年,太原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成立,这就是太原公交总公司的前身。当时仅有17辆单机车,开通的也只是并州路至太原钢铁厂、五一路至兰村、五一广场至晋祠这3条线路,全长不过51公里。
1960年5月1日,尖草坪至大南门的无轨电车正式开通运行,太原市电车公司成立,结束了太原市没有电车的历史。当时还在宽银幕电影院举行了1路电车的通车典礼。鞭炮声中,由9辆匈牙利公共汽车为先导鸣锣开道,新颖整洁的5辆电车满载着省市领导和各届代表,行驶在解放路上,沿途万人空巷,市民欣喜若狂,争相乘坐。
1966年,太原市公共汽车公司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汽车公司,1983年该公司与太原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太原市电车公司合并组建成立了太原市公共交通公司。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太原市公交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场站建设,其停车修保能力大大增强。在此之前,全公司虽有场站10处,面积131886平方米,但并没有一处功能齐全的停车场、调度站,大部分车辆借宿街头。从1983年开始,政府总投资3500万元,先后兴建了老军营出租汽车等停车场,总面积达136092平方米。
上世纪90年代是太原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年,经市政府批准,位于南上庄的长风汽车停保场和位于胜利桥西的电车停保场开始立项筹建。同年,太原市公共交通公司又更名为太原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随后,又新开辟了20条线路,并从单一的公共汽电车转变为了大巴、中巴、双巴、面的、卧的等多种运营方式配置的公共交通网络。在此期间,太原公交无人售票车启动,并成功推行了现代化全自动的收费系统——IC卡电子车票。
2000年-2002年,436辆车身为8米的绿色环保型中巴车又引进了太原市,从此取代了个体经营户的“小巴”,并开设线路25条。
至2002年12月上旬,太原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由一个不足110人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包括第一公共汽车公司、第二出租汽车公司等9个运营修保公司、近8000名在册职工、1200辆运营车辆的大企业,其运营线路有58条,其中公共汽车线路28条,电车线路5条,中巴车辆25条,线路总长度近733.95公里,并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年行驶里程可达到5793万公里,年客运量更是高达2.5亿人次。
●优势与问题并存的现状
2006年12月9日上午,太原市杨家堡的张庆伟先生,携一面锦旗到太原市公交总公司,感谢807路的司机帮忙找回了他的儿子。原来,12月6日中午,张先生3岁的儿子跑到平阳路上截车玩,险些被一辆小汽车撞上,807路的司机途经时,将小孩带到车上,回到漪汾街总站后,拨打了“110”。
对此,太原市公交总公司服务管理处程秀文处长介绍说:其实这类事情对于我们公交人来说早已不鲜见了。服务已经成为我们运营环节的首要理念。
全国公交系统有“太原模式”一说,其内容就以服务模式为主。
太原市民可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拥挤的公交车上顾客与售票员的口角之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如今宽敞明亮的公交车上司乘人员的笑脸、文明用语以及车载电视时时都在温暖着乘客的心,当人们在21世纪之初看到这些巨大变化时,公交公司其实20世纪末的1995年就开始在服务机制上动起了“大手术”。
太原公交总公司不仅制定了服务标准,而且制定了监督、考查、考核、奖惩等配套机制,将服务理念、服务机制贯穿在整个营运过程中,职工的服务质量与其工资挂钩,分公司经理工资与服务考核结果联动,最优与最差经理的收入差距可达1万多元,旅游、家属就业等等福利待遇也以服务考核结果为依据,分公司经理的工作思想由“要我管”变为“我要管”,员工的积极性也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如今在全国公交系统中,上车向顾客问好、下车与顾客道别,太原是唯一的;引导顾客给特需人让座,也是独有的。
但是也有市民反映,对公交车晚点特别心烦。对于这一点,太原市公交总公司运调处的刘晖处长也表示:“其实这都是由道路不畅而引起的。实际上车次间隔一般都不会超过10分钟,一些客运量较大的车次间隔更是不会超过5分钟,并且这些车次在总站出发都是百分之百正点,堵车或者交通不畅让乘客等车要么半小时不来,要么两三辆同时到达的“串串车”现象却频发。”
刘处长还说:“其实太原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与全国其他兄弟省市的公交系统相比,太原公交的硬件设施也不太‘硬’。车的档次不高,就连新近上路的一批车价格也就20多万元,并且也没有空调,而大连的公交车则早就是无极变速了。此外,公交车的数量也仍然相对较少,尽管今年新增了180辆,可是距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是差距不小,到目前还有900余辆的空缺。”
据了解,香港市民乘公共车出行率达到了90%,而太原市只有11%。对此,刘晖处长说:“我们不能要求市民做什么,只有我们的公交事业发展到极其方便出行的程度,市民才会主动乘公交出行,从根本上来说,优先发展公交是引导市场乘公交出行的最有效办法。”
●太原公交的未来规划
在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说法叫做“路权平等”,即每个人使用道路的权利是平等的。然而真正能够达到平等却是很难的,刘晖处长说:“一个人开一辆小车,他所占有的道路面积约为4.5平方米,而乘公交车的人很可能是8人共用1平方米,平均下来每人只占0.12平方米,要解决这种不公平,就应当优先发展公交。”
不久前,国家建设部等部门联合下达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今后城市道路设施、交通规定等都要向公共交通倾斜,使公交车有优先通行权。而今年省城新制定的《太原市综合交通规划》中,也明确将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提上了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议事日程。
其实,早在2004年,省城就在建设路、长风街、和平路、迎泽大街等地段开辟了六条公交专用线,但是由于配套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公交专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刘晖处长还表示:“太原市还有一个现实情况:很多道路只有两个车道,要再设公交专用线并不现实,加之交通管理、信号灯设置体系还没有到位,想要借助公交专道马上实现‘快速公交’,还是有很大困难的。”
那么,太原市的优先发展公交工程将如何进行?“快速公交系统”将如何建立?对此,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处的梁月花处长表示:“优先发展公交,我们要做到公交用地优先,道路使用优先、财政扶持优先等等;‘快速公交系统’不仅仅是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解决城市节能、环保两大问题的抓手,但是我们必须在可行性问题上下足工夫,比如信号灯的设置,既要对公交优先,又要不打乱总体交通秩序,而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既要让公交专用,又要保证不空置,保证道路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我们正在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上进行可行性研究,而需要规划、公安、建设、财政等政府多部门的互动协调。”
今年建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优先发展公交的相关文件中,就称要建立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及补贴制度。在审核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定价成本的前提下,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并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外所增加的支出,经当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定核实后定期要进行专项经济补偿,并且不得拖欠和挪用。此外,省城各相关部门还在建立“快速公交系统”上提供政策,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并且现在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向世行货款,而这些贷款就是要用于公交场站建设、专用道建设等。
今年新制定的《太原市综合交通规划》显示,到2020年,太原市的“快速公交系统”网络规划布局为“六纵八横”,公交专用道总体规划为219公里。届时,太原城市地面可分为10条快速公交线路、35条骨干公交线路、100条基础公交线路、55条辅助公交线路结合并存的四层公交线网。而迎泽大街将在今后的道路景观总体改造工程中,率先考虑建立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公交快速通道。
编稿手记
如今,公交优先的呼声正高。公交优先其实就是百姓优先,公交优先首要表现的就是“快速公交”,“快速公交”可以让一个城市的运转步入快车道,经历了私车快速覆盖城市的几年之后,人们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目前,太原公交服务档次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要步入的“快速公交”的门坎其实并不低,需要解决资金、建设、管理、技术等问题,不过,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仍然能看到太原公交的美好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