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公交》走红是城市“整容”的开始
来自:北京青年报 | 发布时间:2007-2-26
西祠胡同网站的一条FLASH作品,一天被数万人点击,还在地铁、公交车、写字楼里反复播放。土得掉渣的南京方言,路人皆知的挤车情景,汇集成为时下南京最为流行的方言歌《挤公交》,它既讽刺了某些公交司机开车的疯狂,也讽刺了部分乘车人不文明的现象(2月25日《南京晨报》)。
一首网友创作的草根歌曲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得不归功于网络的传播速度。然而,就是这样一首真实反映南京市民公交生活的歌曲,却引起了少数人的反感,原因就是认为《挤公交》损害了南京形象。
作为南京市的一个普通市民,对于《挤公交》是否损害了南京形象,笔者不得而知,但是就《挤公交》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霄象,笔者却是深有感触,歌词的原创作者可谓真真切切了解南京公交,了解南京目前的社会文明程度。
《生活与艺术》一书曾言及,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是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的一种警告。它让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挤公交》无疑就是这样的艺术作品,它借“公交”之名讽刺社会不文明现象,借以激发起公众的文明素养。
《挤公交》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如果拆开来、个别地看,人们会感到麻木,甚至已经学会了“忍受”、学会了“默许”,可是当用“艺术”的手段将这些“阴暗”面全部集中起来时,人所固有的“羞耻感”和“荣誉感”就油然而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挤公交》损害了南京形象的原因。
那么,是不是没有《挤公交》这样的讽刺作品,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就不存在?或者,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就不会损害南京形象呢?显然不是。相反,如果人们普遍缺乏羞耻感,就会对种种不文明的社会现象视而不见,而不知道去“抵制”,更不知道要从自己做起、改正不文明的行为,这才是对城市形象的最大伤害。
城市形象如何,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有没有一首歌曲去讽刺和批评它,而取决于生存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和发生在这个城市的现象。如果抛离这个本质来谴责《挤公交》,甚至辱骂《挤公交》的创作者、歌唱者,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要知道,一首爱之深恨之切的艺术歌曲不但不会给城市“毁容”,相反倒是一个城市“整容”的开始,因为它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也引导着人们去注视身边那些不光彩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