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厦门:最早的公交车是木头做的 在全国的四个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8 0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厦门公交集团将在白鹭洲广场举行厦门公交事业5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如评选公交司机奉献奖、十佳司机、十佳乘客等。

  50年,弹指一挥间。从1957年1月只有4辆木质公交车,到如今的2000多辆公交车;从最初的4条公交线路,到如今的100余条线路;从当时最远只到集美,到如今的无处不到……

  厦大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郑启五说,回忆厦门公交50年的发展历程就像做梦一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你走进厦门公交发展梦一般的旅程。出发。

“家族”史

  木质公交车—挂车—铝皮公交车—通道车—双层巴士—中高级空调车

最早的公交车是木头做的

  今年70多岁的陈荣良是厦门公交最早的乘务员,他是厦门公交的元老级人物,一直在公交系统工作,直到退休。

  1956年12月,20岁出头的老陈就当起了公交乘务员。老陈说,厦门公交公司其实早在1956年12月就成立,但直到1957年1月1日才正式挂牌,牌子的名称是“厦门市地方国营公共交通公司”,地点位于现在的鹭江大厦门口。

  老陈清楚地记得,1957年公交公司刚成立,当时厦门只有4部公交车,均为木质公交车,烧木炭。这些公交车均由货车改装,也就是把货车车厢改成客车车厢,可容纳40多人。当时,这些公交车都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车子,有3个牌子,分别是雪佛兰、小道奇以及福特车。

  “当时的车身是木头的,坐的位置也是木头,车子相对现在的小多了,也不像现在坐着这么舒服,跑起来震动比较大,但是在五六十年代,能坐上这样的车,大家都很开心。”老陈介绍说,当时公交车最远的是到集美,1小时一班,岛内的十几分钟一班,按站收费,每一站两分钱,共有4条公交线路,分别是厦大到轮渡、轮渡到火车站、轮渡到近郊(现在的江头)以及轮渡到集美。

  作为乘务员,老陈每天早上4点多就得起床,因为早上第一趟的时间是5点半,老陈必须5点15分赶到。老陈说,当时公交车按站收费,每站两分钱,而这一收费延续了20多年,直到1984年后,一站两分钱的价格才改成一站5分钱。

  “当时的公交车是流动的,每天开哪都不一样,比如说今天厦大到轮渡的公交车明天或许就开去集美,不像现在这么固定。”老陈说。

  老陈清楚地记得,木质公交车退出历史舞台是在1968年。

1958年用上了国产公交车

  现在的老厦门人或许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一种挂着斗的公交车曾在厦门出现一段时期。老陈说,1957年那一年,厦门还出现了5部挂车,就是在原有的客车后面再挂上一个斗,可容纳30多人,有点类似后来的通道车,但是“挂车”中间不能通行,前后两个车厢是各自独立的。

  对于挂车,厦大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郑启五印象也十分深刻。而让郑启五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62年到1963年这两年,由于全国发生自然灾害,汽油非常紧缺,公交车没有汽油可用,很多公交车就在车子后面安上一个黑色的滚动的煤气包,公交车显得有些奇形怪状。

  1958年之后,厦门公交又增加了4部国产公交车,均为铝皮,之前的木质公交车仍在使用。

  上世纪50年代,坐公交车的乘客并不多,但在节假日的时候却人满为患,特别是春节。老陈记得,有一年的春节,为了满足乘客的需求,公交公司调来几辆货车,在货车后面拿一块红布盖住当做车厢,货车尾部架上一个小楼梯当车门,货车临时改装成了公交车。

1970年通道车粉墨登场

  通道车淡出历史舞台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它在公交50年的历史占上据了浓重的一笔。老陈介绍说,1970年,它正式上岗,退出历史舞台则是前两年的事情。

  李建明是1路公交车的老司机,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开公交,现是公交会展站的队长。李建明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穿行在厦门大街小巷的基本都是通道车。1993年5月19日,厦门公交总公司正式成立。也就是在这一天,第一辆双层巴士从厦门宝龙开出,乘客当天乘车免费。很多老市民对这一天记忆犹新,那一天,很多老人带着孙子来坐双层巴士,瞧个稀奇。双层巴士的线路是从火车站到湖里,在当时这一路公交车成为厦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高级空调车大展身手

  1995年,厦门在102路车开始试行空调车。2006年9月6日,40辆大型中高级空调车投入运营,两条大站快运线路正式开通。这些快运车长有12米多,与普通公交车最大的不同是车厢内更宽敞,车上配有进口组装的车载空调,40个座椅全部是软座椅,车内还配有移动数字电视,乘客可以看到各类电视内容。其中,这些快运车的投币箱还有自动识别假币的功能呢。

“四宗最”

  说厦门公交的变化,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原厦门公交总公司总经理王炳章。王炳章是个“改革派”,他的点子特别多,在1993年到1996年3年任期内,他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厦门公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拿下全国四个“最”。


全国最早实行公交“一票制”

  1993年以前,厦门的公交票价实行分段计费。据厦大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郑启五介绍说,20多年前,从厦大到轮渡只要一毛钱,每一站两分钱,按站计费。当时有不少乘客钻“空子”,买了2站的票,却一直坐到终点站,但由于售票员精力有限,很难一一辨认出来。后来,车票价格渐渐提升,最后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一票制,一律都是5毛钱。

  1993年,王炳章初到公交,就提倡实行一票制,将以前的分段计费一律改为上车5毛。此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很多内部职工和群众的反对。“公交本来就不景气了,搞一票制,不是把那些坐一两站的乘客吓跑吗?”面对很多群众的争议,王炳章则有自己的想法:一票制有利于增加公交的收入,减轻乘务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可为今后实行无人售票做过渡。

  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

全国最早实行上下车门分开

  在公交车上实行上下车门分开,也是王炳章的主意。王炳章介绍说,当时群众的反映是乘车很难,大家都是挤着上去,很多下车的乘客就在同一车门堵着,互不相让。

  为改善这一局面,1995年2月1日,公交公司在全部公交车内试行“中门上车,前后门下车”。可试行一段时间后,王炳章发现,乘客上车比较拥挤,下车相对宽松,于是改成“前后门上车,中门下车”,3月10日正式实行,此举乃全国首创。

全国最早启用“广告”候车廊

  据1路公交车老司机李建明回忆,厦门还没有广告候车廊之前,公交站点十分破烂,很多站点就是一根电线杆,站牌则是一块铝皮,上面用色漆写着公交站名。站牌随意地用钉子钉在电线杆上,十分不雅观。

  王炳章介绍说,当时整座城市很多广告牌被拆,很多广告公司正愁找不到固定媒体来发布,而公交车和候车廊就是最好的载体。于是,公交公司就与一些广告公司协商,用出租形式将候车廊给广告公司去设计,3年后这些候车廊归公交公司。结果,一年多时间,没花市政府一分钱,80多座造型别致新颖的不锈钢候车廊建成了,成为当时厦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国最早使用公交“TM卡”

  现在坐公交车,很多人早已习惯使用e通卡。而早在1996年,厦门就有了e通卡的前身——— TM卡。而TM卡的使用,也是全国首创。

  王炳章介绍说,TM卡与现在的e通卡功能相似,但形状大不一样。TM卡很小,只有现在e通卡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大,从外观形状、体积形状都类似于纽扣电池,它主要通过触碰的方式进行读写,很多市民都把它当成钥匙扣,携带非常方便。

  王炳章说,使用磁卡并不是厦门首创,但使用TM卡则是厦门首创。当时,各个城市使用的卡都不一样,有磁卡、IC卡、条形码卡、光卡,卡的种类很多,但TM卡是这么多卡中最稳定的。拿磁卡来说,很多时候刷了却没反应,IC卡需插卡,读写时间很长,而TM卡只需触碰,速度快,稳定性高,在公交车和轮渡同时可以使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1-23 02: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