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负责人不久前在建设部等部委联合举行的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说,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目前,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严重滞后,公交出行占整个出行的比率不足10%。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群众收入水平总体还不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
乘坐公交车的是广大老百姓,人们形象地将公共交通形容为“草根交通”。因此,“公交优先”,体现的也正是“老百姓优先”。过去评价城市价值的时候,关注的只是GDP等硬指标,却很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自然也很少关注公共交通的情况。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倘若一面是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另一面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条件,并没有随GDP的增长而成正比地改善,无法从公共投入中得到实惠,那么这个发展就是“伪发展”——至少是发生了偏差。如果一个城市只有“几十年不落后”的宽马路、大广场,百姓一出门碰到的却是出行难,又怎么让群众喊好?
今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成为考量发展价值的核心。那么具体到城市公共交通这个老百姓的“行”,理所当然要放在优先的位置上。有调查显示,民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公平。公众期待的公平,不仅指收入分配应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真正“兼顾公平”,也意味着公共投入向民生倾斜。
“公交优先”是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内涵之一。中央强调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马太效应”的社会失衡“陷阱”。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除了要体现在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而且也要反映在公共财政的投向。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从“公交优先”中我们看到了新境界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