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路是沈阳公交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线路。由南一马路始发,经环状路网,终点至沈阳站北,是一条客流量较大、知名度较高的线路。由于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将该线路的历史也尽可能的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电车厂人员星散,电源中断,有轨电车停运。日本侵略军以“安定人心,恢复市内交通”为由,将电车厂交给中日电车联络事务所接管。同年11月4日,伪奉天市政公署收回了电车厂。随着日本侵华政治、经济实力的扩充,奉天的工商企业和城市人口与年递增,有轨电车线路也相应进行了扩建和延伸。
1939年6月,将有轨电车线路(大北门--今沈阳站),由奉天站(今沈阳站)前,延长到南五马路(原“若松町”南五条)。由大东门经小西边门、奉天站至南五马路的线路称为“第一系统”;由太清宫至大西门的线路称为“第二系统”。
1941年12月,为方便南五马路、和平广场一带日本人住宅区交通,将有轨电车第一系统,由南五马路延长到“朝日町”(今中兴街)。部分车辆由大东门至南五马路返回。
1943年,随着有轨电车线网的延长,调整了营业线路。南一条(今南一马路)至“朝日町”(今中兴街)称为第四系统。线路全长2.8公里,为复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社会秩序很乱,电源中断,各线有轨电车停运。
1946年11月25日,崇德线(原第四系统),由南一马路至崇德街(今中兴街)恢复通车。
1947年5月,电源中断,各线有轨电车停运。
1948年5月11日,五线(南湖线或崇德线)恢复通车,日出车一辆。同年8月,又由于电力供应紧张,物价暴涨,电车厂经营收不抵支,无力修复损坏的车辆,造成车辆不足。因此从8月16日起,四线和五线停运。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1948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事代表王知一、杨渺接收电车厂,组织原电车厂职员坚持工作。发动全体职工抢修电车线路、车辆。同年11月6日,恢复了电源。12月12日,有轨电车五线(南一马路至崇德街)恢复通车,日出车一辆。
1949年2月,沈阳市汽车厂开通“小西线”,南站——钟楼,线路长度6公里。(后取消)
1950年6月1日,为解决南湖地区公共交通和建设南湖有轨电车库问题,将有轨电车五线由崇德街延长(700米)到南湖公园(原长昭湖)。中途设南湖电车车库车站,共增设两站。
1951年初,为了解决市区公共交通工具不足的问题,市ZF决定,创办现代化的无轨电车公共交通线路。首先开辟由沈阳站起,沿中山路、小西路、中央路至大南门的线路。线路的筹备工作,尽管工作量较大,困难较多,经过努力,进展比较迅速。全部线路采用铁塔式电柱,平行四边形架线方式,自行制作铁塔,由天津订购单机无轨电车20辆,由上海、天津市兄弟公司和自行陪训无轨电车驾驶员40名。同时新建无轨电车库一栋(1500平方米),架设库内行车线、出入库线和库内路面等工程,都按计划进行。与开辟无轨电车线路工程配合的道路工程,从5月开始动工打通小西路,动迁住房,铺设路面;其他段的道路翻修、整修与架设电车线网工作,于七月初全面展开。各项工作都于10月1日之前相继结束,为无轨电车按期通车,提供了条件。9月25日接到由天津运来的无轨电车2辆,29日又接到3辆,具备了通车条件。市无轨电车修委员会决定,于1951年10月1日国庆两周年纪念日之际,首先将无轨电车一线的沈阳站至三经街段首先通车运营。
1951年9月30日下午一时,市无轨电车修建委委员会在电车厂礼堂召开了“无轨电车通车典礼大会”,市ZF领导和天津市电车公司的代表等参加了大会。典礼大会开的非常隆重。大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到新华通讯辽宁分社(原东北总分社)楼前举行了通车剪彩仪式。市ZF章云龙秘书长为通车剪彩。在电车厂乐队和六十名彩装腰鼓队的前导下,第一辆扎满彩绸的无轨电车,由沈阳市第一名女无轨电车司机--十八岁的齐书卿驾驶前进。从此,沈阳有了现代化的无轨电车。全市人民都为无轨电车的通车欢欣鼓舞,社会各界给予了很高评价。为了庆祝无轨电车通车,定于9月30日晚和10月1日乘车免收车票,以示同庆。
无轨电车一线西段,营业线路长度2.7公里,设置沈阳站、太原街、中山广场、桂林街(原公用处)、新华社、三经街6个车站。
1951年11月20日,由三经街至大南街段线网建成,天津运来的车辆已到达8辆,便组织了无轨电车一线全线通车。该线路营业线路长度6.44公里。三经街以东,设置一经街、小西路、小西门、鼓楼、钟楼、东华门、大南门7个车站。全线共13个车站。并以一经街分段,按段计价。通车当时,因天津交车时间后拖,已运到沈阳的无轨电车不足使用,补配了新进口的公共汽车5辆参加运营。之后,天津运来的无轨电车相继到沈,全部改为无轨电车。
1951年,为解决医大附属第三医院(原工人医院)(今中国医大盛京医院)及其附近的公共交通问题,将有轨电车五线,由南湖公园铺设单程线,延长820米到医大附属第三医院。1952年9月23日,将有轨电车五线,由南湖公园至医大附属第三医院的单线改为复程线。1953年,因开辟南运河,将有轨电车五线由南湖公园至医大附属第三医院段(820米)拆除,东部终点缩回到南湖公园。1956年5月1日,一线(大东门至南五马路)、五线实行联运,称为有轨电车三路。
有轨电车三路设置“沈阳站南、南五马路、市工会、铁路中学、和平广场、电车公司、南湖公园”等站。
1956年初,经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逐步淘汰有轨电车线路,改建为无轨电车线路。
1959年10月13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有轨电车五线的南五马路至南湖公园段拆除,改建无轨电车4路。
当时,无轨电车4路(由南一马路至大南门)工程,由于投资、主要材料等原因,分为三段分期进行。
第一期中段工程,由和平广场至辽宁工业展览馆,于1959年11月22日建成通车。当时考虑线路过短,又与市中心区公共交通线路不相衔接,便由和平广场与当时的无轨电车2路(和平广场至新华社)(今市自来水公司)暂时联运。该段线路长度2.8公里,社置和平广场、中兴街、振兴街、南湖公园、三好街、展览馆6个车站。
第二期西段工程,改变了原有轨电车无线的走向,改为由沈阳站无轨电车1路回车线,经民主路至和平广场,于年末建成,1960年1月1日投入运营。同时调整了营业线路,停止了中段与无轨2路的联运,改为无轨电车4路中、西段于沈阳站与无轨电车1路联运。由大南门经小西路、中山广场、沈阳站、南一马路、和平广场、南湖公园至展览馆。全程11.3公里。西段营业线路长度2公里(包括南一马路至一路沈阳站前回车线的联络线0.4公里)。设置南一马路、文化宫、体育场3站。
第三期东段工程,由展览馆至大南门,经辽宁工业展览馆、南塔至大南门终点,与无轨电车1路相接。于1960年8月1日建成,无轨电车4路全线通车。营业线路改为1、4路分别运行。东段营业线路4.4公里,中间设置五爱街、南塔、大南边门、二十七中学、胜利电影院(原药王庙)、大南门6个车站。
至此,无轨电车4路修建工作全部结束。南一马路至大南门营业线路8.8公里,共设15个车站。该路的通车,解决了市区南部文化区和南塔住宅区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乘车不便的问题。同时,部分乘客改变了乘车方向,出现了无轨电车1路东部客量增大,大南门换乘量剧增。为此,从1961-1962年,再投资310.1万元,调整线路、增加车辆。
1961年4月,无轨电车1、4路在早晚上下班客流高峰时间实行联运。
1962年7月,改为整日联运。
1964年11月1日,改称为无轨电车环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