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济南背影(57) 50年前的济南公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0 2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敦祥,出生于1938年,1958年从空军第14航校(位于四川)返回济南,进入公交系统(当时叫山东省运输公司市内客运站)工作,先后当过学徒工、党支部干事、团委书记、公交公司副经理、代经理、客运出租公司经理、电车公司经理。到1998年退休,他在公交行业工作了近41年,堪称济南的“老公交”。
  9月20日,本报记者辗转寻访到了王敦祥老人,听他讲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济南公交的发展状况,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木炭车”拖着炉子载客
  王敦祥进入公交行业工作时,那里叫山东省运输公司市内客运站。“我开始当学徒工,每月工资21块钱。解放初期,济南市内的公共汽车主要是外国留下的杂牌车,我们都叫这些车长鼻子,车头伸出个大鼻子,就像老解放卡车,驾驶座还在右边,车上只有一个门,开关都得售票员用手拉。”
  虽然一共就十几辆车,型号却多得很,有金刚、道吉、雪佛莱、尼桑、依卡路斯、吉斯等。
  20世纪50年代,因为汽油供应紧张,部分车辆改烧炭,被称为木炭车。王敦祥说,所谓的木炭车其实是烧煤炭的,在车厢尾巴上加装一个煤气发生器,以无烟煤为燃料,汽车***产生的煤气为动力前进。当时的公共汽车公司专门有十几个人负责砸煤块,每天早上发车前,售票员和司机就要生炉子,添加煤炭,摇风葫芦,弄得满身黑乎乎,跟灰老鼠似的。
  遇到爬坡或者气不足时,司机就得停下来,跑到车尾巴的炉前添炭扇风,动力足了再继续走。跑一个来回,往往要停好几次,乘客下来推车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王敦祥说,他到公交公司的时候,木炭车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沼气车背“气蛤蟆”跑
  1958年,济南从哈飞进了第一批国产车,松花江牌的,有十几辆。不但驾驶座改到了左边,车头不再是长鼻子,平头齐脑,像客车的样子了,而且有了前后门。头一次用上了国产车,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自豪的事情。新车来了之后披红挂花,隆重地投入了1路线。时隔50年,王敦祥依然记得当时热闹的场景。
  “过了几年,苏联卡脖子,汽油紧张,开始生产自救。为了维持公交车运行,就开始想办法。”说起困难岁月,王敦祥仍然印象深刻。济南公共汽车公司与济南市匡山肥料厂联合研制成功的沼气汽车,就是改造原来那些进口的旧车,在车顶上加装一个沼气包,一般是黑色的胶皮囊,使用前充满沼气。运行的时候,一走一忽闪地鼓动,就像一个硕大的蛤蟆,被市民形象地称为“大气蛤蟆”。当时,济南市民眼里的不少公交车都是背着“气蛤蟆”跑。
  王敦祥记得,1959年,毛主席来济南视察,还特意在珍珠泉附近坐了一段这样的沼气车。“当时司机既激动又紧张,生怕关键时刻打不着火。还好,最后一切都顺利。”王敦祥说,现在想想,还很有意思。实际上,济南的沼气车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称赞。
  第一批空调车闹笑话
  由于1路车是济南的第一条公交线路,每批新车、好车都会优先配置。1960年夏天,济南从匈牙利引进一批“依卡路斯”,封闭式车窗,全部安装了双层玻璃,王敦祥说,这是根据匈牙利的气候设计的,保温性能好。而且配备冷暖空调,在当时属于豪华配置,俨然就是今天的BRT。匈牙利方面还专门派来了技术员示范指导。
  “公司规定,只有一级和二级驾驶员才能开依卡路斯,售票员也基本上是五好标兵。”王敦祥现在说起来还直竖大拇指。他的老伴马登桂那时是1路车的售票员,对这高级车却没有什么好评价,“大夏天的,空调老是吹热风,驾驶员又不会调,车窗还打不开,只能***一个小天窗通风,热得我们售票员都起痱子。”
  说起这事,王敦祥老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事不能怪人家,只能说咱们土,驾驶员哪儿见过空调?玩不转高级玩意儿。闹笑话了!”后来,干脆把封闭式的双层玻璃窗给拆了,重新换成适合实际需要的推拉式车窗。
  公交公司曾装配公共汽车
  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客运车辆绝对属于紧俏供应品。王敦祥说:“你就是拿钱也难买到车,没办法,我们就仿照人家的车试着自己装配。”1964年,济南公共汽车公司试装配仿天津、跃进等型号的客车3辆。制造“手风琴”、稻草座,是当时的家常便饭。
  “那个时候,国产车基本上都是仿照外国车造的。买不到汽车,咱们也照着葫芦画瓢。”王敦祥说,当时买来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轮胎等,叮叮当当地造出了济南产的公共汽车,第一辆车的型号为J1,J代表济南。
  当时流行两节车厢的大容量公共汽车,中间连接部分被形象地称为“手风琴”。“铁管焊成支架,再用帆布封起来,一转弯,可不就是个大手风琴?座位更简单,三角铁焊接成椅子的形状后,上面先垫一块木板,然后铺上稻草、麦秸,最后用人造革一蒙,四周钉上钉子就成了。”王敦祥说,什么海绵、弹簧根本就没用过。当时陆续装配JN640型、JN650型等多种类型的客车和通道客车。后来他们装配的客车不仅满足自己使用,还向外卖。
  回想起那些岁月,王敦祥一脸凝重:“那批车可是出了力了。”
  1959年有了女公交驾驶员
  “以前,咱济南的公交车上都是男女搭配,司机清一色男的,售票员全都是女的。1959年,才有第一个女驾驶员上岗。”王敦祥告诉记者。
  王敦祥的老伴马登桂在公交行业工作了37年零8个月。她从1958年开始就是1路公交车上的售票员。“那时候前门下后门上,售票员前后挤着卖票。”
  当时售票员多数是十八九岁的姑娘,除了售票,还要挑油(当时没有加油机,都是用扁担把油挑到车前,由男驾驶员灌进油箱),擦车。木炭车时代还得点火生炉子,摇车扇风。
  为什么以前济南没有女司机呢?王敦祥说,“当时司机的活很累,一个月休息不了一两天,女的不是事多嘛,车队一般不愿意要女司机。”
  直到1959年,济南公交公司培训了第一批女司机,但最后只有一名合格上岗,名字叫杨筠,打破了男司机女售票的格局。
  坐公交的多是厂长经理
  “那个年代的乘客,厂长经理居多。”王敦祥回忆说,50年前,厂长经理可不比现在,根本就没有个人小车,多数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
  马登桂作为当时的售票员,回忆说,一站两站的路程市民根本就舍不得坐公交车,跑着就到了。坐公交车的一般都在三五站以上。
  住在东舍坊街的老济南李长泉说:“当时手里有二分钱就能坐一回公交车。那时候,能上去体验一站就不错了。坐公交车简直就是乘坐今天的动车组。”
  马登桂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济南新购买了一批崭新的大通道车,投放到1路线上。“很多人坐,新鲜。花三分钱坐三站,从纬十路到纬十二路的乘客特别多。新车第一天,我卖了100多元,平时也就卖20多元钱。回来之后领导都不相信。”
  退休之后,王敦祥老人在家安度晚年,但他依然关注济南公交的发展。哪儿开通新线路了,一定要去坐一圈。哪路公交车更换新车型了,跑去瞧瞧。最近,济南来了7辆BRT样车,老人专门跑到公交总公司观摩了一番,巨无霸的风采让他羡慕得直咂摸嘴。“发展太快了”,BRT开通后,王敦祥表示一定还要上去坐个新鲜。
  新闻链接
  老济南的公共交通
  济南解放前公共交通的状况是什么样子,记者没有找到见证者。通过查阅档案记载,1917年,“风记车行”从上海购进两辆进口汽车,改装后从事客运,这是济南汽车客运的开始。此后,济南市经营客运的汽车也多是进口货车改装而成,每辆载客三四十人。
  1926年,济南汽车客运有两家:一家是大昌汽车公司,主要经营长途汽车客运,此外,还开辟了天桥至泺口、普利门至辛庄两条市内客运线路,由于经营不善,不久即停驶;另一家是山东省交通厅办的客运站,有两辆改装的客车,在天桥至泺口之间的路段运行。
  1927年,济南客运主要是汽车和马车,经营业务的有17家,车辆近千辆。
  1931年,山东汽车路局局长刘熙台购买了一辆货车,改装后经营市内客运,行驶路线自西门发车,沿城墙至北极阁,全程票价0.1元,经营很不稳定。
  1938年秋,日伪政府成立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济南自动车营业所,经营市内客运。有客车6辆,行驶路线1条,东起院前,经西门、普利门向西,沿经二路至纬十二路,全程5.5公里。后来,车辆增至8辆,增开进德会(今机床一厂)至火车站一条新线。
  1946年2月,周景夏创办鲁通汽车公司,并与国民党济南市政府订立合同,承办公共汽车交通业务。1947年前后,鲁通汽车公司有营运汽车十余辆,经营路线3条:院前至铁路大厂(今机车工厂)、经三纬八路至林祥门、天桥至泺口。至1948年解放前夕,济南市一直未形成完整的公共交通客运网络,市内客运工具主要是3885辆人力车。1948年10月,济南成立市内客运营业所,有职工97人,汽车18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7-10-26 19:25 | 只看该作者
我姥姥是老4路(大坝--二七新村)的售票员
3
发表于 2007-10-26 19:31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2-12 19: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